自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網上交易的成功算起,電子商務這種線上零售業態在中國正式紮根發芽,至今已發展26年。

從PC時代的網頁網購,到智能手機時代的APP網購,這種以信息鏈接爲紐帶跨越空間的零售模式,一直是推動中國消費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雙11和618,可看做中國電商結下的兩顆“碩果”,這兩個由淘寶商城(天貓前身)、京東牽頭打造的購物狂歡節,每年兩次的推動現代消費文化在這個古老社會的普及。2012年,天貓首次將房地產行業的預售模式引入電商大促,該模式將兩個購物狂歡節的戰線拉長到半個月甚至一個半月,伴隨着五花八門愈加繁瑣的大促玩法,線上購物“省錢、選擇多”的兩個符號深入到每個用戶心智之上。

2024年的618,包括天貓、京東、抖音、快手紛紛放棄預售制,給這種曾經無比成功的玩法劃上了一個句號,也將是中國電商發展的分水嶺。可以說,漫長的二十多年時間,網購終於從一種新鮮購物方式,真正地融入到消費生活之中。

未來的中國電商,將會向什麼樣的新形態發展?

“口碑下滑”的預售制退潮

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易經》認爲,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社會、人本身,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預售制曾是電商平臺“取悅”消費者非常重要的手段,它通過拉長購物狂歡節的時間尺度,通過提前支付定金鎖定商品的方式,讓“實力薄弱”的中小商家也能參與到大促狂歡節中來。

相比於實力雄厚的大品牌,擁有足夠的商業彈性,來應對購物節暴漲的訂單量。彼時,中小商家實力相對薄弱,往往有心無力參與到購物狂歡節中。

預售制這種提前支付定金鎖定商品,並約定時間支付尾款,將銷售期拉長,把用戶訂單分散到不同時間節點中來,減緩了大促集中一天所形成的“波峯”衝擊。這種拉長,使平臺技術支撐壓力變小,商家也有了足夠空間按訂單量生產,站在消費者端,就是更優惠的折扣消費,和更多品類促銷商品的選擇。

回首早期預售制,是一種三贏模式。

經過多年發展,預售製作爲普及電商“低價心智”的一把利器,逐漸在複雜的玩法中走上了“歪路”。從消費者近些年對預售制的吐槽內容來看,以下弊端,成爲預售制退出歷史舞臺的重要原因。

第一,複雜的折扣、優惠,抵消了“低價”吸引力;消費者天然喜歡用低於平常價格,集中購買那些品牌商品、生活商品,這是購物狂歡節在全球流行的因素。品牌商們可以集中在某個或幾個時間段裏,推出平常時間沒有的促銷活動,一次性售賣大量商品,同時實現品牌一次重要的曝光。

由於平臺、商家爲了最大化開發消費者注意力,逐漸推出了滿減促銷、會員折扣、限時折扣、積分折扣、分享拉新折扣等越來越多的玩法,且很多促銷玩法還可以“疊加”使用。這種複雜性,引起一些消費者吐槽“比上班還累”,這種現狀下,預售制的低價吸引力,被複雜性所抵消,消費者的不滿,是各大平臺取消預售制的根本誘因。

第二,部分商家過度“開發”預售制玩法,加劇消費端的不滿;本文開頭說了,預售制玩法有利於實力薄弱的中小商家參與到大促中來。對於蘋果、戴森、華爲、小米、美的等知名品牌玩家來說,擁有足夠的實力應對大促帶來的訂單量短期暴漲。而中小商家往往是“按需生產”、團隊人手不足,這種拉長大促時間的預售制,讓它們可以根據定金來階段生產,分批次發貨也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據《福建日報》記者的調查發現,個別服飾鞋帽類商家甚至將預售週期設置爲90天,如此一來,幾乎將預售制變成了“定製化”銷售,消費者對預售的熱情不斷降低。當商家爲了藉着大促東風賣貨,過度開發預售制玩法的潛力,加劇了預售制在消費者羣體口碑的下滑。

第三,預售制本身存在“玩法”短板,隨意調價、延遲發貨、不能退換貨等問題破壞消費體驗;預售制可看做平臺和商家推出的一款適合網購形態的“促銷產品”,它的初衷是讓很多實力不夠的中小商家,也能參與到大促中來。站在消費者視角的話,就是更豐富的折扣商品可選擇。

這種玩法設計的初衷,決定了平臺和商家佔據更多的主動權。

據《福建日報》報道,今年4月份,重慶消費者凌女士向重慶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稱,她在某品牌化妝品官方旗艦店直播間購買化妝品時,商家表示消費者預付50元定金後,該化妝品套裝的最終到手價格將不到500元。但凌女士付完定金,商家卻要求她支付558元的尾款,跟宣傳的到手價明顯不同。

包括延遲發貨(訂單過多生產跟不上、或人手不夠發貨不及時),不能退換貨(部分商家設定的不平等規則)等問題,都是預售制玩法自身短板所造成。

隨着不滿的消費者人數增多,平臺逐步有了取消大促預售制的這種策略。

小編認爲,電商618、雙11購物狂歡節的初衷,是平臺、商家聯手,通過打造集中的促銷活動,以實現銷量、品牌和低價“心智”等多個目標。迴歸這個大前提下,預售製作爲大促的玩法之一,取消掉的影響也不大。

電商“成年”的一次標誌性事件,走向新未來

預售制的取消,並未影響今年618的熱度。

5月20日晚八點,首個取消預售的天貓618現貨開售。開賣第一小時,28個品牌交易額已經突破億元,成交額超過千萬的單品有216個。其中,蘋果成交金額超過15億,華爲、小米、vivo等品牌成交也迅速破億。美妝開售首小時,6個品牌成交額破億。

淘寶直播同步開播1小時,蜜蜂驚喜社、酒妹妹等直播間破億,其中酒水垂類達人酒妹妹在開播43分鐘破億。

作爲618開啓者,京東的大促週期相對較短。時間由5月31日20:00到6月20日,僅有21天。其中5月31日20:00-6月3日24:00爲開門紅階段,大促高潮期爲6月4日-6月20日。

包括對大促很低調的拼多多,和直播電商雙雄抖音、快手,同樣參與了原本是京東店慶月的618大促。其實,購物狂歡節的存在,是因爲人在夏季、冬季兩個重要換季期間,需要購買大量商品應對新氣候環境,618和雙11正好卡在這兩個換季時間節點。

沒有預售制的購物狂歡節,有哪些體驗上的變化?

1、用戶下單購物等待時間縮短,在大促期間購買完商品,等待正常的物流流程即可。2、用戶不必像“上班”一樣參與狂歡,今年無論天貓、京東,還是本就“極簡主義”的拼多多,都將大促玩法調整爲簡單模式。簡單算一下折扣即可,消費者參與大促的時間成本變低。3、用戶對電商的滿意度上升,作爲電商“地基”的物流行業迅猛發展,網購到貨“等待時間”大大縮短,其消費模式可以正面和實體店購物進行PK。

從電商作爲零售一種新業態誕生開始,其與傳統線下商超零售對比的優劣勢就異常明顯。

優勢就在於商品品類的豐富程度,以及坐在電腦前、手持手機就能下單的便捷性。劣勢在於“延遲滿足”,及售後服務的複雜(收到假貨投訴麻煩、商品不合適退換貨麻煩)。正因如此,過去二十幾年,電商各平臺在“低價”這個符號上持續的進行夯實。

如今,電商已經入“成年期”。

消費者對於線上下單,回家順手拿包裹的網購流程已經非常適應。而快遞企業順豐和三通一達的服務體驗上升,及京東物流、菜鳥物流等電商系快遞網絡的構建,進一步讓網購在輻射範圍上遠勝實體商超。尤其是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的應用,消費者在手機、電商上可以“毫不費力”的看到自己心儀的商品,選擇多且便捷,這些變量,讓電商不再是一種侵入零售業的“新物種”,而是成爲中堅力量。

日前,京東APP首頁逐步上線秒送專區,頂部放置雙首頁入口名稱。這是即時零售業態向電商平臺核心業務線的融合和遷移,用京東官方數據說最快9分鐘送達。以後,天貓和餓了麼即時配送上的深入融合,美團即時零售的擴張,等等又將電商零售業態體驗拉上新的高度。

回首過去,放眼未來。預售制的取消,似乎又是一個重要信號。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電商,中國商業將呈現集中在繁華城市的特徵。正是電商的誕生,零售業在快遞物流網絡的支撐下,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城市、鄉鎮的繁華區與角角落落。

哪怕是偏遠山村,也能通過手機網購到中國甚至全球幾乎大部分商品,並將我們生產的商品,再通過這個網絡向中國各地及全球售賣出去。

2024的618是中國電商一次重要的分水嶺,更爲廣闊的未來站在預售制的“落幕”上,已徐徐開啓。

參考文章:

天下網商《沒有預售的618,電商平臺迎來大變化》

福建日報《預售制,被主流電商平臺拋棄》

齊魯壹點《天貓618開賣首小時,28個品牌成交破億》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師天浩觀察”(ID:shitianhao01),作者:浩子,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