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籃、窩折、籮筐、睡窩……這些老物件很多年輕人可能聽過沒見過,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們與大運河沿岸的揚州船村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牛年春節近了,記者昨採訪瞭解到,年過7旬的船村老人陳宜林正在蒐集這些老物件,欲在船村建鄉愁博物館,一件件老物件串起鄉愁,講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部分木工老物件

蒐集

他到處找被淘汰的老物件

“聽說誰家有,我就跑去找,每一件得到都不容易。”陳宜林說,船村長大的他,住在城區,經常回去看看這個獲評江蘇省傳統村落的地方,村民的生活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宜林說,一次回去,他見到一位年長的村民,將一個陳舊的木工器具扔掉,看着有些可惜,儘管看上去已不能用了。“那個東西很難見到了,靠拽繩來鑽孔,現在都是電鑽了。”陳宜林將那個老物件撿回,在老宅中放了起來。

他和村裏年長的村民聊天,聊起了以往的生活,提到了窩折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用的器具,村民感慨很難見到這些了。

“老物件是船村文化的記憶,更是農耕文化的根。”陳宜林說,從那時起,他就開始蒐集記錄着鄉愁的這些老物件,目前已蒐集到了幾十件。有些老物件堆在一堆雜物中,爲了將老物件找出來,要冒着蟲咬蚊叮的痛苦,但是將老物件扒出後,陳宜林會開心一陣子。

烘籃

珍貴

見證了村落生活滄桑變遷

在陳宜林蒐集的老物件中,記者發現,窩折已很陳舊,裝糧的籮筐也是滿滿的滄桑感,各種木工曾經使用的老物件擺了一堆。

“這個睡窩,是孩子用的。”陳宜林指着一個木盆樣的東西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忙時家長就將這個盆放在田間地頭的樹陰下,讓孩子躺在裏面玩。

一個有些損壞的烘籃,看起來也有不少年頭。“下面放火盆,上面搭尿布。”陳宜林說,這主要是村民家中爲了給孩子烘乾尿布使用,後來就有了各種取暖設備,早已用不到它,“消失”了幾十年。

“我還蒐集了一些老農具、石磨盤和‘印子’木模等。”陳宜林說,現在提倡節約,過去爲了一點糧食和食物,要用這些工具費時費力做出來,現在的孩子看了,對避免浪費有直觀的印象和教育意義。

陳宜林說,“印子”是清明節時製作,現在已是非遺食品,“印子”木模這個傳統的工具也是“非遺”了。

“現在提窩折,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陳宜林稱,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可是農村常見的存糧食的編織工具。

窩折和籮筐

心聲

打算建個村級鄉愁博物館

“船村文化也是大運河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散落鄉村的民俗農耕老物件,都是鄉愁記憶。”陳宜林表示,一件件與羣衆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記錄着村落歷史沿革、村落文化,再現村落的滄桑變遷。

當地的村民看了老陳蒐集的幾十件老物件感慨道,這些老物件搭起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一座記憶橋樑,喚醒了現代人的鄉愁。

陳宜林覺得,用老物件留住鄉愁,傳承弘揚農耕文化,這些因現代化早已經“淘汰”的家庭生產、生活等方面實物,顯得彌足珍貴。“通過老物件,可以見證大運河沿岸傳統村落幾代人的生活變遷。這些變遷中夾雜着一份鄉愁,一寸記憶,一段段與光陰有關的故事。”

美麗的傳統鄉村,離不開鄉愁的傳承,陳宜林打算蒐集的老物件多了,就在船村建一個鄉愁博物館,按照生產、加工等類別,將這些老物件陳列在館中,喚起更多現代人的記憶,珍惜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浪費倡節約。

“如果誰家中有,也可以贈給我們。”陳宜林說,一些不用的老物件被當廢品棄之太可惜,只要誰家有這些物件,可以與記者聯繫:18952781843。

記者 孟儉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