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丑牛。環境治理產業走向如何?近期,國際上,首屆氣候適應峯會25日開幕,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定。國內,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召開,廣州期貨交易所獲批成立。國際國內影響環境治理的要素形勢一片大好,2021年的環保產業,是否會迎來一個新的“大牛”行情?國際環保在線小編經過梳理近期出現的影響生態環境治理行業的要素,來做一次宏觀層面的簡析。

生態環境治理是基本方針的方向不變。近年來,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在大氣治理和污水處理版塊取得的成效尤爲明顯,在固危廢處理土壤修復領域發展也非常迅速。另外,以環保爲動力提升各地產業經濟升級轉型,推動循環經濟模式的大力發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國際形勢

國際形勢是驅動我們進行生態治理的外因,我們在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形態下,要講兩句。

1、總體說明: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讓人類對如何與環境相處進行了重新思考,和環境友好相處,需要人類對自身的認知、行爲重新定位。

2、國際形勢之我國責任(擔當):雖然我國總碳排放全球排首位,但從人均而言,我國人均而言,我國碳排放和歐洲相當,還不到美國的一半(數據來自未來智庫“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國已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層面,正成爲國際主導力量。隨着國際社會對應對氣候變化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加深尤其是氣候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認知程度的加深,中國作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也會被愈加認可。

3、國際形勢之我國機遇(利好):我國形勢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機遇同樣重要,在衆多發展中國家中,我國取得的環境治理經驗有着相當的借鑑經驗,尤其是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之間的關係,對全球發展中國家都有着積極的借鑑經驗。我國在生態治理領域取得的成效的榜樣力量,可爲我國生態治理的技術、系統方案成爲衆多國家治理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提供樣板力量,在爲我國生態治理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更多可能。

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地位被愈加認可的情況下,很自然,我國承擔的相應責任也同樣也在增加。國際形勢作爲一股加速我國環境治理的“催化劑”,效果也越來越明顯。

國內政策

1、財政政策:當前形勢下,全球經濟仍未復甦,雖然中國在擁有全球產業鏈優勢及其它(如制度優勢)下,2020年取得全球極少數的經濟正增長的成績,但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在“雙循環”的大格局下,我國財政政策優勢在“統籌”方面將會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優勢效應。毫無疑問,在“統籌”方面,我國更有“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勢,更早前稅制改革爲我國帶來的“統籌”力量,是舉目全球不可多得的。

2021年1月20日,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2021年財政工作的主要任務中明確指出: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加強污染防治。

2、貨幣政策:很顯然,在全球各大經濟體發展萎縮的狀態下,或者說是美元大放水的環境下,貨幣政策不可能走向趨嚴。這個因素由很多要素引起,匯率是核心要素,沒有國家對超乎掌控的“通脹通縮”不恐懼的。當前形勢下,我國的貨幣政策“可控”,帶來了明顯的優勢。貨幣發行一定會隨着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錢去哪裏了,就代表着政策去哪裏了,這是貨幣政策最顯性的表現。(這是老梁在“錢都去哪了”學到的。)

3、環境政策:環境治理不放鬆,這是中國應對全球環境治理的基本邏輯。這個方向,是領導人的意願,也是全國人民的想法。經濟要發展,生態也要更好,這就是“綠水秦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環境政策的最佳科學論斷。兩山論在我國成功踐行,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可持續性得到充分驗證。

國內行動

意識和科技,是決定將來一切的力量,意識是什麼?在生態環境領域,意識就是如何能夠運用綜合力量讓人類各種活動和發展之間如何平衡達到平衡。生態環境產品作爲最具公共屬性的產品,利益相關者是全體民衆,無論政府、企業、NGO、個人,均在該領域有着利益關聯性,近年來,我國在構建“生態環境治理的生態圈”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1、民衆環境意識提高,隨着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要求也隨之增長,民衆參與環境管理的意願加強。我國政府、企業、NGO均在合力構建更具影響力的環境文化傳播體系。近年來,各地開放的環保設施不斷增加,企業不僅將環境保護當成一種社會責任,還將其當成企業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我國知名環境治理企業中信環境技術,不僅充分利用各地環保設施與相關部門共建科普教育基地,還聯合千禾基金會成立相關環境教育基金,購買第三方服務,打造了“我爲小河做體檢”“小禾的家”等品牌項目。

我國的生態環境治理逐漸進入全民化,人人都是行動者,生態環境部提出的號召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反應。

2、推動綠色金融創新,助力產業發展。廣州期貨交易所的獲批成立,是我國在運用金融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標誌性舉措之一。衆所周知,環境治理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回收週期長的行業,我國承諾的2060年碳排放爲零的目標,需要更具力量金融平臺、產品介入。IPO全面註冊制逐步落地,環境企業融資將會更加容易,環境產業在證券市場的總體體量或井噴式爆發。

3、環境領域的科技紅利即將爆發,環保企業科技創新進入“融合新時代”,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多種模式被探索驗證。環境治理、尤其是多地以環境治理爲導向、促產業升級爲目標的新型循環經濟園區的成功,更是技術、模式融合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綠色”要素的重大成就。

4、需求側改革,在“需求側改革”的推動下,作爲市場容量極大的生態環境產品,很有可能成爲重點產品。

2021年的環境產業,無論從國際國內形勢來看,還是從產業要素、民衆情緒、政策傾斜,都帶着相當的利好,“大牛”行情,或將爆發。

不成熟的簡析,敬請拍磚。歡迎留言討論2021年環境治理行業發展方向與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