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粵菜、高樓林立構成了很多外地人對廣東的印象。

地位相當於北方的餃子

(圖:圖蟲創意)▼

這倒是沒有錯,但如果細究的話,這些其實都是廣府文化的元素,在更廣泛的廣東區域內,還散佈着潮汕、客家兩大文化勢力,構成了一個三足鼎立的廣東。

廣府、潮汕、客家,鼎足廣東▼

如果要繼續細分,那麼這些文化範疇內部還有下一級的區隔。比如潮汕地區,由潮州、汕頭、揭陽以及汕尾四個地級市組成,大致與古代潮州府的地域重合,自隋以來一直都是一個整體,但這一切到了1991年卻有了新的變化。

面積上不算很大,但是自成一派影響力很大▼

潮流往復

潮汕在廣東是個獨特的地區,這種獨特體現文化、習俗、方言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標記是,潮汕人不講粵語,而是潮汕話。潮汕話是一種與閩南語有着很高相似性的特殊方言,一句“膠幾人”是在外打拼的潮汕人識別同鄉的密碼。

在語言上大致也是三家鼎足的格局

潮汕話基本分佈在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四個地級市

並且與隔壁的福建頗爲親近▼

潮汕與閩南的近似不僅體現在方言之上,飲食習俗和宗族觀念也頗爲相近。當地有句俗語闡述了兩地之間的文化近緣,說福建漳州與廣東潮州:“地有閩廣之分,俗無漳潮之異。”

這一現象的形成,還是粵東與閩南的地形所造就的。與閩南地區一樣,潮汕也是一處在海洋與山脈之間的狹小區域。兩地的陸上交通都不太便利,相比翻越大山去到粵東北和粵西,顯然潮汕先民會與閩南人有着更多的交集。

這是一條相當狹窄綿長的沿海地帶

相比翻山越嶺,這裏的人們對海洋更加熟悉▼

事實上,在中原王朝還沒擴張到嶺南以及東南丘陵的時候,潮汕地區屬於閩越的領地,不過那時人戶稀少的南方並沒有嚴格的邊界線。

雖然秦帝國在並六國後名義上又吞併了南方

但距離實際統治還相差很遠

名義上郡縣齊一,實際上仍是內郡縣而外分封▼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先後平定了閩越和南越國,出於平衡雙方力量的考量,也是爲了讓漢人滲透這一區域,中原王朝選擇了在這一片區域“摻沙子”,將原本在閩越的手上的潮汕地區設置揭陽縣,歸南海郡管轄,這是潮汕歷史上第一次併入廣東。

雖然相比北方的金戈鐵馬,南方戰事顯得很寡淡

但南方纔是真正能大規模複製農業社會的區域

但是還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建設▼

此後隨着王朝更替也發生了幾次行政區劃的變遷,潮汕作爲粵閩邊緣地區在這兩個行政區之間左右變動數次,最終還是確定了其歸屬於廣東省,並延續至今。

公元591年,隋文帝楊堅在現在的潮汕地區第一次命名“潮州”,意思是“在潮之洲,潮水往復”。此後,潮州兩個字作爲這一地區的名號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

不知楊堅有沒有來過這裏

(潮州市饒平海山)▼

和閩南、客家、廣府人一樣,潮汕人的祖先也來自中原,在東晉、唐末等幾次大的移民潮中南下,潮汕人曾經自稱河洛人(鶴佬人),意思是從中原河洛地帶遷移到南方的人羣。這些先民們來到了山海之間的潮汕地區,經過數百年的融合與繁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潮汕人。

對潮州地區的移民主要還是因爲人口壓力

這裏在農業時代的吸引力並沒有很大

但世界對你關上一扇門,也會打開一扇窗▼

背山面海讓潮汕具有很強的孤立性。蓮花山脈雖然不甚高大,但也同南海一道將潮汕地區圍成了一座“沿海孤島”。

潮汕人也在這座孤島上發展出了自己最適應這一狹小地區的文化,精細、傳統、團結、重商主義、冒險精神等等都是潮汕人爲了生存所提煉出的品質。他們和近鄰閩南人一樣,向海求生,從不吝嗇走出自己的家鄉。

肉眼可見的土地緊張

(圖:google map)▼

與隋文帝爲此地定名在潮之州呼應的是,潮汕人總是說:“凡是有潮水的地方,都有潮州人。”

正因爲如此,潮汕地區走出了很多富商巨賈,但封閉性、尖銳的人地矛盾和革不掉的封建糟粕也束縛着潮汕的發展。

從潮州府到汕頭地區

對潮汕地區舊有範圍的認識始於唐代,唐改革了由秦漢至隋的郡縣制,設立了道-府(郡)-縣三級地方行政區劃的管理模式。將全國分爲15個道以及邊疆羈縻區。

其中,今天廣東省全境、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福建南部、雲南東南部和越南北部都屬於嶺南道,而今天的潮汕地區除汕尾之外都屬於潮陽郡,後改爲潮州府。此後的封建王朝一直延續着潮州府的建制,沒有出現大的變動。

唐代的潮州

包含了今天的潮州、汕頭、揭陽、梅州

汕尾則屬於隔壁的循州(橫屏)▼

老一輩移民出去的潮汕人在外只說自己祖籍潮州,而不是按現在的潮汕四市劃分。這個潮州指的不是潮州市,而是當時涵蓋整個潮汕地區的潮州府。在上千年的時間裏,潮汕一直以潮州府的形式作爲一個整體存在。

東南沿海因地形所限

行政區的範圍會變,但政區中心基本穩定(橫屏)▼

但是潮州府與今天的潮汕地區也有所差別,和今天的潮汕四市相比,潮州府只有汕頭、揭陽和潮州三市,並不包含汕尾。

其實這也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名字裏有“汕”字的汕尾,究竟屬不屬於潮汕概念?

汕尾位於廣東惠州市以東,揭陽市以西,是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界地帶,現在仍然有很多人習慣性地用海豐和陸豐兩個縣城的簡稱“海陸豐”來代指汕尾市。

歷史上海陸豐多數時候屬於惠州府,而不是有着廣泛潮汕認同的潮州府。但和客家文化主導的惠州其他縣相比,海陸豐的客家味又不夠濃郁,多少顯得有些異類。

汕尾人的也是中原南遷的河洛人後裔,但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大量莆田、漳州一帶的“福佬人”和後進入汕尾的客家人,以及原住民等族羣在這裏交流繁衍,所以汕尾呈現出一種和惠州以及潮汕其他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方言也有一些差異。就以方言論,汕尾地區說“福佬話”,是一種比潮州、汕頭、揭陽更近似於閩南方言的語言。

海陸並進的話,可能海上還聯繫更緊密一些▼

不夠潮汕也不夠客家,離閩南又太遠,讓汕尾的文化分類問題長期顯得尷尬,反映在行政區劃上,今天汕尾地區的歷史歸屬也是模糊了多年。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廣東宣佈獨立,新的廣東政府逐漸裁撤清代設置的各級行政機構,並在廣東省內設置了6個“道”一級行政單位。

這6個道從管轄面積來看與清代規劃沒什麼不同,但對於廣東的重組來說意義深遠。以潮汕地區爲例,民國在此設置了潮循道,基本等同於清帝國時期的惠潮嘉道,但取消了清代這一區域內惠州、潮州和嘉應(梅州)這三個府一級行政區,由潮循道直接統轄下屬25個縣。

相當於改組了“道”一級

然後裁撤了“道”和縣之間的“府”(橫屏)▼

另外,民國的潮循道尹駐在澄海縣的汕頭,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潮汕地區的行政中心從潮州轉移到汕頭。

這是因爲汕頭由列強侵略而強制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汕頭優越的條件讓其得到迅速發展,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成爲了粵東地區的經濟和交通中心,逐漸取代了潮州的區域中心地位。

甚至有說法認爲汕頭是一座有內海的城市

似乎是中心城區南側那一塊

(圖:google map)▼

變動不居

1949年,汕頭解放後,定爲省轄地級市,並短暫設立了粵東行政公署,統轄潮汕、惠州、梅州地區。後粵東行政公署被撤銷,中央在潮汕地區設立了“汕頭專區”。

然而這個“汕頭專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在1991年之前專區的範圍、名稱經歷了反覆多次更改,最多時包括22個縣市。

最終塵埃落定還是在改革開放後,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於1980年在市區東面龍湖片劃出1.6平方千米,建立汕頭經濟特區,同一年與汕頭一道被設爲經濟特區的城市還有深圳、珠海以及廈門。

經濟特區雖然有先發優勢,但也未必就能高度繁榮

(圖:shutterstock)▼

1983年7月13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體制,汕頭市爲省直轄市。汕頭市管轄區爲揭陽、饒平、澄海、潮陽、南澳、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以及安平、同平、公園、金砂、市郊5個市轄區和一個經濟特區。

這一次行政區劃改革,基本說明了現代廣東對潮汕概念的定論。

汕頭港集裝箱碼頭

(圖:圖蟲創意)▼

在開放經濟特區的實踐取得成效之後,廈門、汕頭相繼在1984年擴大了特區面積,汕頭經濟特區面積由原1.6平方千米擴大爲52.6平方千米。其中龍湖片區(含媽嶼島)22.6平方千米,廣澳片區30平方千米。

不過擴大之後的汕頭經濟特區仍然是4個特區之中最小的。與最早到達潮汕的先民們一樣,汕頭特區的奮鬥者也面臨着受限於土地面積的窘境。想要進一步發展,擴大經濟特區的範圍是必由之路。

但是汕頭經濟特區如何擴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按照當時的慣例,四個最早的經濟特區可以在擴張時帶上週邊的一個縣,比如深圳帶寶安、珠海帶斗門、廈門帶海滄。

但是汕頭太大了,大到覆蓋整個粵東地區,包含上千萬的人口。而且汕頭還不像深圳、珠海那樣是平地起高樓,它本身就是潮汕地區的行政中心,周圍八個縣都歸它管轄,如果只帶一個縣成立特區,那其它七個縣的地位就十分尷尬了。

因而汕頭市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要擴大特區面積,另一方面需要解決沒有被帶上的縣的歸屬問題。

最終方案在1991年浮出水面,原汕頭專區被一分爲三,汕頭市的澄海、南澳兩個縣再帶上潮陽縣組成現在的汕頭市;潮州兼併饒平縣組成現在的潮州市;揭西、普寧、惠來、揭陽四縣合併,市政府設在揭陽,成爲了現在的揭陽市。

而海陸豐依舊是那個海陸豐。

今日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

汕頭擺脫了周邊縣城的負擔,特區面積得到擴大,周邊揭陽、潮州和汕尾各有各自的發展戰略,在紙面上四座城市完全可以產業互補相得益彰。當時的人們有理由認爲潮汕會在新世紀走向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

可是從目前來看,潮汕的經濟在新千年裏止步不前,汕頭不僅在四個經濟特區裏墊底,在廣東省內也逐漸淪爲下游,成爲了“大灣區以外的廣東”。

現在人們談論廣東經濟基本是在談論珠三角

潮汕的存在感仍然較強,但主要在文化領域▼

近年來,關於汕潮揭三市合併的聲音也屢屢出現,但潮汕的經濟問題僅僅是資源分散造成的嗎?合併就能解決的潮汕的經濟困境嗎?合併之後的潮汕就能作爲一個整體共謀發展嗎?

這些問題,其實潮汕人自己心裏都有答案。那些既能想明白又有行動力的潮汕人,早就沿着先人的步伐,去別的熱土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了。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圖蟲創意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