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往往會遇到不順的時候。

一切的不順都只是暫時的。只要牢記這三個字,往往會有轉機。

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1

忍。

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一切都會變好。

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爲“漢初三傑”。

漢高祖劉邦評價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稱讚:“其漢而下,爲諸葛孔明略相伯仲。”

世人都知張良的謀略過人,漢初三傑中他能獨善其身、飄然遠舉。

殊不知,子房的一生,全在一個“忍”字,才讓他笑到了最後。

有一次,張良走上經常散步的小橋。一位衣衫邋遢的老人,和他擦肩而過。

誰料此時,老人故意一抖腳,把一隻鞋扔到了橋下,並指着張良不客氣地說:“小夥子,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非親非故,又無緣無故。面對這一幕,張良愕然良久,還是下橋,把鞋子撿回到老人的面前。

可是,老人居然得寸進尺,趁勢又舉起髒兮兮的臭腳,喚張良說:“幫我把鞋穿上!”

張良覺得既好氣又好笑,這個老人明顯是倚老賣老、沒事找事。

可是,國仇家恨以來,張良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他的心胸積聚了太多滄桑和落魄,心也變得柔軟了。

對方雖然邋遢、無禮,卻是比自己年長的老者,也是窮苦百姓的一名。就算是幫助一下對方,又何嘗不可呢?

於是,張良蹲下身子,禮貌地給老人穿好了鞋。幫人幫到底,他做完這一切,如釋重負。而老人也不置一詞,一時之間走遠了。

張良看着這個老人的背影,覺得今天的遭遇真是奇怪。可不久,就看到橋那頭的老人,扭過臉來,大聲朝自己叫道:

“孺子可教也,五天之後天快亮時,到這來見我!”

這個老人怎麼如此神祕莫測?懷着好奇,張良早早來到相約之地等老人。可連續兩次,前後十天過去,都被老人痛罵了一頓。

原來,每當他赴約而來時,老人總是早早地已經到了,罵他不守時、沒禮貌。

最後一次,張良索性半夜就來到約會的地方,老人才眉開眼笑起來。張良不知道老人葫蘆裏面,到底賣的什麼藥。

可是,他數十天的忍耐和堅持,卻讓他獲得了一副神奇的“治世良藥”,一本《太公兵法》。

得到這本兵法書,張良如獲至寶。他潛心研究,終於學會絕世韜略,後來更爲劉邦奪得天下,建立奇功。

正是這樣的忍耐,讓他通過智慧老人的考驗,獲得寶貴的兵法奇書,走上事業的巔峯。

俗話也說:“喫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人在氣頭上的時候,氣血上湧,失去冷靜,什麼衝動的事都能做得出來。

這個時候,如果如果以忍制怒,待到情緒穩定以後再去處理事情,才能使事情得到妥善處理。

劉邦當年和項羽爭天下,處於下風。

這個時候,韓信攻佔了山東,派人過來對劉邦說,山東這個地方的人不服管,一定要有個大官鎮場子纔行,請大王封我個假齊王吧。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老子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你不趕緊過來幫忙,反倒要起官來了。

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旁邊的謀士陳平見狀,趕緊在桌下踩了他一腳。

劉邦不愧是個厲害角色,馬上醒悟並冷靜下來,大聲說:“封什麼假王?要封就封個真王!傳我命令,封韓將軍爲齊王。”

如果劉邦沒有忍住怒氣,而是大發雷霆,恐怕天下不姓劉可能姓項了。

忍是不舒服的、不容易的。

明代思想家薛文清,號稱用二十年治一“怒”字而不盡,“是知克己之難。”人的情緒之難控制,可見一斑。

修養高如林則徐、曾國藩這些人,也難免有動怒之時。

但沒有其他辦法,唯有像曾國藩所說“咬牙做去”。

當碰見任何不順心的事情,就強迫自己,停頓三十秒再說話。

每當心海翻起波瀾,一定要忍住發泄的慾望,並對自己說:“冷靜,冷靜,不冷靜不說話。”

2

熬。

每個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默默無聲地負重前行。

在一個節目中,王寶強提到,他剛從少林寺出來,到北京闖蕩時,因爲沒身高,沒長相,經常被人排斥。

尤其有一次,他身上起了疹子非常癢,那時住地下室又潮溼,又沒錢去看醫生,最後是他自己用針挑破的。

後來他父親好不容易東拼西湊借了300元,寫信給他說,家裏真沒錢了,都是做父親的不好,沒能力照顧好他們兄妹倆。

當時王寶強看到這封信後,捂着被子哭了一整天,那時他知道,除了自己爭氣,別無他法。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艱難的時刻。

或許,有時候,你也會爲此感到沮喪,甚至感到絕望。

但在這個衆生皆苦的人世間,每個人的肩上,都揹着不同重量的十字架。

也許它們是生活的苦,也許它們是工作上的難,但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過命運的碾石盤。

人人都有自己門前的雪,瓦上的霜。

熬過來了,或許就是鵬程萬里。

熬不過來,就可能是萬丈深淵。

好的人生都要“熬”,太急的人生是沒有未來的。

熬,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默默積蓄力量,蓄勢待發。

竹子用了四年的時間僅僅漲了3釐米,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6周就漲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扎進了土壤裏面延伸了數百平米。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敖”字,熬過了春夏秋冬,熬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曲曲折折,人自會堅強。熬不過去,堅持不了,倒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人說:“真正的對手不是被打敗的,而是被熬死的。”

人間真正的高手都善於“熬”。最終熬出自己,熬死別人。

最典型的莫過於是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他始終懂得熬的“妙處”,關鍵時刻表現得總是很淡定、從容,與諸葛亮對陣時,面對他各種各樣的陣前侮辱始終保持克制,最後是先熬死了實力強勁的對手諸葛亮,趁勢滅了蜀國。同樣面對生性多疑的曹操、曹丕等,他也總是保持着超常的冷靜,裝病、放權,熬到最後,讓曹氏家族對其放心,趁其不意,滅了魏國,建立了晉朝。

當你熬過人生所有的苦,自會迎來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

《西遊記》中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餘年,獨自經歷了五百年的風雨飄搖,寒冬烈陽。但便是百年的孤獨與苦寂都未成磨滅它的心性。

孫悟空在寂寞中強大,在寂寞裏生出無限的鬥志。

寂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寂寞。

戰勝寂寞,熬過寂寞的苦,你的人生就會綻放出絢麗的花。

作家史鐵生大半輩子都在生病中度過,提起生病一事,他自嘲:“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

有好幾次,史鐵生幾乎走到了鬼門關上。可他命比鐵還硬,連護士都說他,名字取的好。

一次次挺過來後,他調侃自己:“冬天一過,我又活了。看樣子極可能活到下一個世紀。”

見過史鐵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開朗。你會覺得很奇怪,你在他的臉上,看不到苦難。

人生,要受得住困境的熬。

老話說:喫得苦中苦,方爲上人上。

熬,是生命賜予的最好禮物。

熬得住,纔有柳暗花明。熬得住,出衆,熬不過,出局。

3

老話說: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人生在世,切記一個“慎”字。

《格言聯璧》講:“修己以清心爲要,涉世以慎言爲先。”

修煉自己,以內心清靜爲首;爲人處世,以謹慎言行爲先。

行走於世間,只有懂得慎言,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晚清一代重臣曾國藩,初入官場時,口無遮攔,多次因不懂慎言喫了大虧,有一次差點丟了性命。

經過好友提醒和自我反省之後,曾國藩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記錄下每天所表達的語言,不斷進行反覆琢磨和思考。

就這樣重回官場的曾國藩,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取得了諸多成績。

曾國藩爲官之道,最忌“多言”兩字。

他是一個話極少的人,做事唯求一個“穩”,平穩說話且穩妥辦事。

他也時常教育他的後人,要少言寡語,謹言慎行。

《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吉人之辭寡。”

層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慎言,看破但不說破,知人卻不評人。

慎言是一種極具責任的做法,它不是欲說還休,不是沉默不語,而是經過冷靜思考後的分寸和理智。

人這一生,說話是本能,會說話則是本事。

懂得慎言,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更是人生路上高級的修養。

古人說,言必適時,言必適性、言必適度。

人在說話的時候,要看場合,要看時機,更有看對象。

先經過大腦的思考,讓話說得精簡,且具有調理。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話要謹慎,更要懂得拿捏方寸。

不能與人說大話,不要和人說謊話。

家裏的私事不外揚,別人的家事不議論。

管住“喋喋不休”的嘴,學會慎言。

曹植:"只畏神明,敬惟慎獨。"

慎獨,就是我們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謹慎,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慎獨,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自律。

看過明代官員曹鼎的故事。

曹鼎早年在地方上擔任典史,相當於現在的警察。

有一次,他抓到一個女賊。因爲離縣衙路還很遠,當晚,曹鼎就帶着女賊,一起在一個破廟住宿。

那名女賊本來就頗有幾分姿色,加上想逃跑,就不斷想辦法色誘曹鼎。

那天晚上,曹鼎翻來覆去,睡不着覺。

一方面,他想着荒郊野外,反正做了壞事也不會有人發現,更何況是女賊自己主動“獻身”,但另一方面,曹鼎又告誡自己,這不是正人君子該乾的事。

幾番思想掙扎之下,他寫了一個字條,上面寫了四個字“曹鼎不可”,貼在牆上,隨時警醒自己,要慎獨。

那天,字條貼了撕,撕了貼,但最終,曹鼎克服了內心原始的衝動,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誘惑無處不在,要做到慎獨,確實很難。

只有始終具有底線意識,隨時給自己戴上道德和規則的緊箍咒,才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

很多人在獨處的時候“放飛自我”,與平日裏判若兩人。

有人說,私人空間就應放縱,獨行天地間做自己的遊俠。

其實,獨自相處時更應該慎重。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大臣,此人爲官清廉,兩袖清風。

一次,因公重逢舊友王密,王密爲感謝當時的知遇之恩,當晚帶着十萬兩黃金去拜訪楊震。

楊震看後果斷拒絕,王密則說:“暮色已深,無人得知。”

楊震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會是無人知?”

王密聽後,羞愧而歸,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楊震四知”。

南宋著名哲學家陸九淵曾說:“慎獨即不自欺。”

慎獨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迎合他人,更不會在獨處時便放縱自我。

慎獨,是面對金錢不爲所動;是面對美色坐懷不亂;是面對規則常懷敬畏。

慎獨,不靠一時一刻的隱忍,更需天長地久的警醒。

做任何事情有始有終,慎之又慎,如此,纔不會有差錯和失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