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感五首》第四首,繼續爲國家出謀劃策,因安史餘孽割據不朝以及吐蕃鐵騎長驅直入,杜甫深感外姓武人不可靠,主張選派宗室子弟中有才能的出鎮外藩,擔任節度使。效仿古代的分封制,由賢能的宗室子弟拱衛朝廷,忠貞愛國的品質,加上血緣關係,就不會發生叛亂,朝廷可以垂拱而治。

1、丹桂風霜急,青桐日夜凋

首聯用比喻、互文手法,以丹桂、梧桐等佳木比喻王室,以風霜比喻外姓武人節度使。意思是說,各處藩鎮全部是外姓武人,王室就沒有保障,時刻面臨着叛逆謀反的危險,如同丹桂、梧桐在風霜中飄搖,日夜間便有凋落的危險。這聯詩反映出杜甫對外姓武人的極度不信任,也反映出杜甫沒有御人之術,思來想去,只能把希望寄託在親緣關係上。

2、由來強幹地,未有不臣朝

第二聯寫以朝廷爲核心的勢力強盛,藩鎮就不敢輕易作亂。朝廷直接管轄的地方畢竟很狹窄,人口糧食都無法匹敵天下,如果重要的藩鎮由宗師子弟鎮守,宗藩團結在朝廷周圍,綜合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外姓武人鎮守的其餘藩鎮就不敢作亂。宗室子弟會不會起異心,如西漢七國之亂,如李亨靈武即位,怎麼辦?

杜甫是有準備的,在《爲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中,他寫道“在近擇親賢,加以醇厚明哲之老,爲之師父,則萬無覆敗之跡,又何疑焉?”杜甫認爲配一個醇厚賢明的師傅輔佐,就萬無一失。這篇奏表,不知閬州刺史有沒有進呈皇帝,杜甫的建議不靠譜不說,好幾個反問句,老子訓話兒子一般。

3、受鉞親賢往,卑宮制詔遙

第三聯寫在任用宗親的基礎上,輔以行儉德,就可以天下大治。同樣在《爲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中,杜甫便提議“速以親賢出鎮,哀罷人以安反仄”,“必以親王委之節鉞”,請求派遣宗親出鎮蜀地。在任用宗親的基礎上,皇帝要儉樸,以德治理天下。卑宮,卑矮的宮室;遙,傳達得遠。意思是,皇帝的宮室越卑矮,皇命傳達的就越遠,德化越廣。

4、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尾聯寫宗親出鎮,便無戰亂,可使天下大治。古封建,即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天子分土地給宗親子弟,封他們爲諸侯國。諸侯國負責護衛天子,進獻貢賦。秦統一六國之後,改分封制爲郡縣制。唐朝實行的是郡縣制,唐玄宗時期設立的節度使,權力雖然巨多巨大,還是與諸侯國有本質區別:諸侯國國王可以世襲,節度使不可以世襲。

簫韶,是舜帝的樂名。聽簫韶,意思是天下大治,普天同樂。杜甫認爲,派宗親出任藩鎮節度使,朝廷實力壯大,天下再無戰亂;皇帝卑宮室,行儉德,使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歸心。天下便可大治,功勳媲美禹帝。

這首詩,歷代詩評家選擇無視,不發一言,大概都覺得杜甫迂腐,不忍直說。杜甫意在抑制藩鎮割據,然而此詩恰好能爲藩鎮幫忙。分封制,藩鎮求之而不得。倘若恢復分封制,各節度使搖身一變皆成諸侯王,世襲罔替有了法理依據,會讓朝廷更加無可奈何。後世各鎮節度使果然想要恢復分封制,紛紛大造輿論,被柳宗元用《封建論》熄滅。《封建論》一出,後世再沒人提起分封制。

唐史評價杜甫“好論天下大勢,高而不切”,並不是虛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