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詩《秋興》第二首,主題是望京華。第一首,杜甫寫了自己的故園心,也就是北歸的決心。第二首,因爲無法回去,所以只好遠望當歸,從日落望到夜深,思緒回還往復,如蒼鷹盤旋,在長安與現實之間徘徊不盡,可以說是把“望”字寫到了極致。

1、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首聯直奔主題望京華,把思緒從白帝城帶到長安。夔府是白帝城,夔州的州府。略加說明的是,白帝城其實是民間的稱呼,官方從沒用過這個名字。白帝城古時稱爲魚復,公孫述割據的時候,自稱白帝,改爲白帝城。劉秀滅了公孫述,改回魚復。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收攏殘兵駐紮在這裏,改爲永安。西晉不承認劉備是正統,又改回魚復。唐太宗時期,爲尊崇諸葛亮“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爲奉節,並沿用至今。

第一句的“孤城”兩個字,第二句的“依北斗”三個字,寫出白帝城地勢之高,以及杜甫遠望時是登上高處的。只有登上高處,把白帝城盡收眼底,纔有“孤城”的感覺。唐時的長安城,也叫北斗城,所以“依北斗”還是雙關語,是對長安的眷戀。望京華三個字,把杜甫的思緒從白帝城帶到長安。

2、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第三句,寫白帝城淒厲的猿聲。杜甫的思緒本來已經到了長安,卻被淒厲的猿聲拉回了白帝城。酈道元在《水經注》裏記載,長江上往來的漁者間流傳一句諺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從此,猿鳴成爲古典詩詞裏的特定意象,含義就是思鄉。這個典故用得非常巧妙,既是現實中聽到了猿聲,思緒回到了白帝城,同時又沒有離開故園心、望京華的主題。

第四句中的“八月槎”,依然是一個典故。傳說中,天河與大海是相通的,每年八月有浮槎從海上直通天河。有個人很好奇,準備了足夠的乾糧,坐上了浮槎,結果十餘日後到了天河,遇見了織女和牛郎。這個浮槎的特點,就是每年八月如期往來。用這個典故,就是看重如期往來。杜甫心急北歸,卻因種種原因,沒有確切日期,便借八月槎,表達內心的迫切。雖然是“虛隨”,人沒回去,但思緒又到了長安。

3、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古代的粉,不是指粉色,而是指白色的塗料。比如尚書省,用白色的胡粉塗刷牆壁,便被稱爲粉署或粉省。六句中的粉堞,便是用白色塗料塗刷的女牆。尚書省的白牆上畫有古代的烈士圖像,所以又稱爲畫省。在好朋友嚴武的舉薦下,杜甫曾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就是代理工部員外郎,工部是六部之一,隸屬尚書省。第五句,是杜甫回憶在尚書省的短暫任職。違伏枕,是說因爲臥病辭去了尚書省的任職。

實際上,杜甫不是因爲臥病辭職的,是因爲幹得不開心。之所以在詩裏說成因爲臥病辭職,一來因思鄉心切,選擇性地忘記了不開心;二來爲懷念好朋友嚴武,感激他的舉薦。此處可見杜甫品行忠厚。

第六句,杜甫的思緒又被拉了回來。這次把他拉回來是笳聲,軍中悲壯的號角。隨着悲壯的號角聲起,白色的女牆漸漸隱沒在黑暗中。杜甫日落時分來望京華,現在天色已經黑下來了,依然沒有回去。

4、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尾聯用意不在月亮,是借月亮寫時間的推移。“請看”二字,表現出驚訝。月光,起先還籠罩在攀附着石壁的藤蘿上,不知不覺中已經映照到生長在水洲的蘆荻花上了。這聯詩是流水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而且山城北斗,秋月高懸,石壁藤蘿,水洲蘆荻,此景美不可言!然而杜甫卻滿懷心事,無意欣賞,從日落到月中,都在思念故國長安。愛國之深,令人欽佩。

這首詩中的時間線比較明顯,從日落到堞隱,再到月映洲前,徜徉如此之久,可見杜甫對長安的思念之深,對朝廷的關心之切。這一片至忠至誠的癡心,是杜甫最偉大的地方,可與天上的北斗、明月,爭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