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秋興》組詩,第一首主題是故園心,第二首主題是望京華,若給第三首概括個主題,就是心事違。在杜甫的時代,無論比才華,還是比品質,杜甫都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他理應成爲時代的弄潮兒。然而晚年寓居夔州白帝城時,杜甫回憶起自己的平生志向,卻事與願違,這第三首詩,前兩聯心事重重,漫不經心,後兩聯過渡到心事違,便音節鏗鏘,憤慨不平。

1、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第一聯從坐江樓寫起,詩中充滿厭煩的情緒。千餘戶人家的白帝城,是個實實在在的小山城。早晨日出以後,杜甫就會坐到江樓上,把山城盡收眼底。日復一日,就感到無聊且厭煩了。“靜”字,不是小山城真的靜謐,而是杜甫漫不經心,沒有去感受小山城的生機。“日日”兩個字,每天都坐在這裏,面對着兩岸的青山,青山又不懂自己的心事,帶着明顯的厭煩情緒。

2、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第二聯依舊是漫不經心,心事重重的樣子。信宿漁人,是指夜裏捕魚的人,此時還沒有回家休息,還在漂行着。“泛泛”,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漂行的樣子。漁人辛苦一夜,收穫豐否,疲憊與否,滿足與否?若沒有心事,杜甫會仔細觀察這些細節,寫一首詩來歌頌或同情辛勞的漁人。但現在,這些細節,杜甫沒心思去看,任由他們漂行。

清秋燕子,要飛到溫暖的地方過冬去了,以往,杜甫也會爲此寫詩的,羨慕燕子來去自由,期待燕子明春早回什麼的。但此時心事重重沒興致,任由它們飛過眼前。“飛飛”兩個字,是在飛過眼前的時候看了一下,沒隨着燕子的飛行往遠看,可見想着心事,沒心情去關注飛走的燕子。

3、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第三聯開始寫自己的心事,立刻從漫不經心到慷慨激昂。匡衡,鑿壁偷光的那位,杜甫爲什麼要寫他呢?匡衡是憑《詩經》起家的,他把《詩經》解析得非常透徹,從中悟出治國的道理,最終成爲漢元帝的丞相。詩,是杜甫最擅長的;宰相的職位,是杜甫的理想。然而事與願違,匡衡做了宰相,自己卻功名不就。

劉向整理經學典籍,傳於後世。杜甫也想整理典籍,傳於後世嗎?答案是否,杜甫不會幹這個事情的。杜甫提到劉向,不是羨慕他整理經學典籍傳於後世,而是羨慕他的官職,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纔是杜甫的心事所在。做不成宰相,做個光祿大夫也行啊,可還是事與願違。爲什麼杜甫中意這兩個職位呢?

這和杜甫的性格有關,史書記載杜甫“好議天下大事,然高而不切”,杜甫不願做具體的事情,他願意匡君輔國,匡正君主的過失,修正國策的方向。所以杜甫看重匡衡抗疏,駁回皇帝詔命;看重光祿大夫,掌管顧問應對,專門給皇帝出謀劃策。這是杜甫的政治理想。然而事與願違,現在遠離長安,老病窮愁。

4、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尾聯抒發心事違的憤慨。當年的同學少年,大多數都高官厚祿,輕裘肥馬了。這裏面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羨慕,迷惑人的。第二層是指責同學,高官厚祿的同學們,你們只顧着自己榮華富貴,就不肯舉薦杜甫,讓杜甫也實現政治理想?第三層是指責皇帝,那些同學能比得上杜甫?個個榮華富貴!杜甫卻遠離長安,窮困山城!所以有人評點此詩:“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減乃祖。”

這首詩,杜甫從坐江樓入手,把自己羈留白帝城的厭煩、鬱悶表現出來,對自己平生事與願違的境況十分憤慨。這憤慨,正是放不下長安的表現。倘若心平氣和,放下功名事業,安心田園生活,那麼在白帝城度過晚年不失爲好主意。畢竟在好友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下,杜甫一家人在這裏有生計,亂世之中足以安身。然而,杜甫是無法放下理想的,長安纔是他畢生的歸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