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土墩墓,一般是指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主要分布苏南、皖南以及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地区。土墩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到七十年代土墩墓逐渐增多,由于这类墓葬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因此一般“土墩墓”指代的就是“商周土墩墓”。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江下游,甚至湖南、山东等地发现了一大批时间在汉代,甚至延续到魏晋时期的土墩墓遗迹。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位于浙江东阳的“土墩墓群”,它们的发现填补多项历史空白,揭开了越国神秘面纱。

浙江东阳市六石镇的一个小村庄石塔头村北面约300米处有一座平地突起的小山叫“石角山”,相传山巅上有一座巨大的土墩石室,清代道光《东阳县志》所记载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廓洞。2003年金甬高速公路正好从此经过,为配合大型基建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东阳市文物部门对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据考古专家队员介绍,石廓洞由甬道和石室组成,除了甬道和石室的交接处有两块经过人工略微加工的石头做成门状外,其余都是巨大的毛石叠筑。

现存的巨石,一般高约2.8米,宽约1米,厚约0.9米左右。最大的一块巨石高约8米。整个石室长约18米,宽约8米。如此巨大的石构建筑,在古代似乎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于是人们就以为这是神仙所为,把它称为神仙洞,在石室中塑起神像,点上香烛,进行顶礼膜拜。现代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有的把它称作是一种“巨石”文化,考古界一般将它归于土墩石室墓,至于巨石的来历和构建,仍是一个难以解答的谜。巨石的石质都是玄武岩,是火沉岩的一种,而附近的山石都是水沉岩。

石廓洞的封土中曾经出土过带旋纹的原始瓷器物残片,这说明石廓洞形成于西周时期。后来,考古队又对石廓洞以北不远的下马宅村前山之巅的前山土墩墓展开了大规模的发掘,专家表示这是一座特大型土墩墓,堪称全省之最。从发掘现场看到,古墓占地面积约有上千平方米,整个山顶几乎全是该墓的封土。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罕见的西周时期的人体骨骼,同时出土了包括原始瓷盖盂、原始瓷碗、印纹陶罐等实用器皿和玉珠等装饰物件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计10多种100多件。这是东阳市乃至金华全市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古墓。

考古专家对东阳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填补多项历史空白。在顾家山一号墓中,发现了有50厘米厚的红烧土,墓地还铺有鹅卵石,令人惊奇的是墓中还出土7具小孩骸骨。在麻车塘山发现二号墓中,出土4具成人骸骨,另外还出土近百件原始瓷器、印纹陶以及一批玉器饰品、贝壳等。二号墓中出土原始瓷器非常精致,工艺水平极高,专家表示在同一墓中出土如此多保存基本完好的原始瓷,实属罕见。出土的贝壳虽然已钙化,但可以看出中间有小孔,可以用来穿线,便于人们携带,史书记载古人使用贝币,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浙江东阳众多多高规格大墓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个地区非同一般,而有着类似于“诸侯国”那样的地位。众多大墓的发现,说明西周时期东阳人类活动多,是相当重要的地方,很可能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到现在为止,与“诸侯国”相关的猜测仍只是猜测,史料上的有关记载是一片空白。有专家指出,根据有关史料,古代越国与中原相距甚远,不管在血缘上还是在文化上都缺少联系,相传越国的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姒姓。

当时,华夏诸国皆认为“楚越之地风俗不类中原”,长期以来,都说越国都城在会稽,其实指的并不一定就是现在的绍兴。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国都就在现在的诸暨。而东阳已发现的大型古墓群离现在的诸暨很近,时间也要在勾践之前。从这些墓巨大而独特的形制和规格极高的随葬文物来看,当时,东阳一带很可能就是古越国的都城区域或近郊,是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 由于缺少可靠的文字记载,越国世系,异说颇多。如今这些大墓的发现,对研究古越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