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兵兵(富書專欄作者)

前些天,好友青青發在朋友圈裏的一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原以爲凡事順從便是晴天,可陽光卻驅不散內心的荒涼。”

細問下才得知,青青跟老公離婚了,而離婚的原因,竟然是青青太聽父母的話。

我既有些驚訝,也有些惋惜。

這個在父母庇佑下一路長起來的乖乖女,終究還是沒能守住自己的幸福。

凡事都聽父母的,是一場災難

青青從小就聽父母的話,從上大學選專業,到畢業後選工作,再到談婚論嫁選老公,全都是按父母的意見完成的。

與老公談了半年的戀愛,便踏入了婚姻,一年後兩人有了可愛的女兒。

即便已爲人母,青青還是習慣於凡事都聽爸媽的,兩人爲此吵過數次。

前幾年,老公的領導要帶着他一起創業,父母說,創業風險太大,青青便攔着老公不讓去。

結果前領導的新公司業績一路飆升,反倒是現在這家公司,去年因疫情的原因倒閉了,老公也因此而失了業。

不僅如此,青青父母的意見在她的生活中簡直是無孔不入。

一年前,老公發現女兒對跳舞非常感興趣,於是要爲女兒報興趣班,但青青卻說:“爸媽說了興趣沒用,學生就應該專注於學習。”

兩人爭執了很久,老公妥協了,結果女兒爲此而悶悶不樂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成績也跟着直線下滑。

因爲疫情的原因,工作一直不好找,爲了減輕家庭負擔,於是前陣子青青老公提出來,暫時去做外賣小哥。

青青又拿出爸媽的意見:“你一個堂堂研究生,不去找個好點的工作,卻跑去送外賣,這樣太丟人了,不能做。”

她老公當時就怒了,氣憤地說:“都什麼時候了?臉面難道比喫飯還重要嗎?”

這麼多年許是吵累了,不久後她老公便提出了離婚,只留下一句:“你繼續回去當你父母的乖女兒吧……”

痛失婚姻的青青這才明白,也許不是父母的所有意見都是對的,而自己從來都沒有活在自己的人生裏。

有句話說得好:“每個靈魂都是孤獨的,這輩子能陪你走到最後的唯有自己。”

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卻不能陪伴我們一輩子,凡事都聽父母的,看似是孝順,實際是愚蠢。

非要將兩種不同時代的觀念強行疊加,將兩代人的人生混爲一談,人生因此而失去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和本該有的斑斕色彩。

最終留下的,只有滿地的傷痛,和數不盡的遺憾。

那些“以愛爲名”的意見,照不進內心

曾看過一則新聞,至今仍記憶猶新。

福建泉州女孩辛迪加,曾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卻又在8年之後,不得不再一次走上高考之路。

2010年,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的辛迪加,正懷着美好的夢想,準備大展拳腳,沒想到媽媽卻將她攔在了夢想的門外。

原來,媽媽要求她必須留在泉州工作,還偷偷藏起了她的畢業證書。

拿着一張複印件找工作的她,即使輾轉多地,始終也難找到稱心的工作。

甚至當她準備考研時,媽媽仍是不願將畢業證書拿出來。

辛迪加喜歡跳舞、想學化妝,媽媽卻說那不是正經女孩該做的事情;

她想去外面闖蕩,媽媽卻說家裏安穩,何必要去受那些罪。

面對鏡頭時,辛迪加很難過:“從小到現在一直都是,媽媽讓我做什麼我就能做,不讓我做什麼我就不能做。”

所以,辛迪加在30歲的時候還要去參加高考,爲的就是擺脫媽媽,想要再次獨立。

我很佩服辛迪加的勇氣,卻也不禁爲她的經歷而唏噓。

母親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打着“爲你好的”名義去幹涉孩子的人生,實際上是一種捆綁。

父母單向的意見,只能左右的孩子的行爲,卻走不進的孩子的內心。

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女孩莉迪亞,因承載了父母太多的期待,最終不堪壓力,投身湖底的故事。

莉迪亞的母親一直爲沒有實現當醫生的夢想,而是成了一名家庭主婦而懊惱,父親也因從小就沒有朋友,成長路上倍感孤獨而遺憾。

父母不希望莉迪亞的人生也有遺憾,於是爲她謀劃了一切……

母親讓莉迪亞學科學,努力成爲一名醫生;

父親讓她跟同學搞好關係,儘量多交朋友。

即使這些都不是莉迪亞所愛,但爲了不讓父母失望,她終究還是一個人承擔了所有。

她開始被迫跨年級學習,做繁重的作業,讀晦澀難懂的書籍,哪怕成績下滑也不敢告訴母親。

學習明明很累了,還要故作開心的去到處結交朋友,每天還要裝出跟同學很親密的樣子。

最後不堪重負的她,終於在一個無人的午夜走上了不歸路。

直到死她都沒有告訴父母,其實她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有些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因爲我們瞭解父母不易,他們百般籌謀,無非是想爲我們謀一個他們以爲的最好未來。

可未來終究是我們自己的,有一天我們總還是要獨自上路,在荊棘遍地的道路上打怪升級,去勇敢直面一切未知的風險。

與其明知父母的意見並不適合自己,也要違心接受,倒不如在一開始就學會勇敢地說“不”。

拒絕的能力裏,藏着你的好運。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涼子訪談錄》裏,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大學要做好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認識自己,第二件事是找到你前進的方向。”

人生亦是如此,那些最好的選擇無非就是,走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熱播的《流金歲月》裏,蔣南孫的爸爸是典型的豪門紈絝子弟。

一輩子沒出息,卻總想借着女兒再飛黃騰達一次,他花盡心思地想把女兒打造成上流世界的淑女。

可外表柔弱的南孫,內心卻格外的堅韌,她比父親更瞭解自己,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她極力與父親抗爭,爲了表示決心,她甚至用熱水澆壞了昂貴的小提琴,扔掉所有的裙子,剪掉了長髮,甚至還親手攪黃了父親安排的相親。

掙脫父親的桎梏不是蔣南孫的目的,聽從心的聲音,找到真的自己,纔是她想做的。

之後她繼續備考一直嚮往的建築設計博士,並在家庭出現問題時,憑藉着出衆的專業能力和努力賺錢,不但照顧着高齡的奶奶,還爲去世的父親,還清了鉅額債務。

其實,讓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絕不是按照父母的規劃和意願過一生,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我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

還記得《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嗎?

那個在當兵前從不敢忤逆父親,父親讓幹嘛就幹嘛的人。

有一次父親來部隊逼他復員,催他回老家結婚生子,爲許家傳宗接代。

他不想離開軍營,於是找來戰友,一同爲父親展示自己這幾年在部隊裏學到了什麼。

他們來了一次真格的近身格鬥,許三多還徒手劈了磚頭。

許三多動情地對父親說:“我好不容易纔喜歡上這個地方,你就讓我在這好好幹幾年吧。”

此時,父親才終於明白,原來兒子這幾年終究是成長了,最後欣慰地回了老家。

《無聲告白》中曾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唯有活出真正正的自己,活成更好的自己,纔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千萬別讓父母的意見把你搞窮

有句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但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的父母,囿於學識、經驗,無法提供給我們更好的幫助。

不妨嘗試以下幾點,先活出自己,再讓父母放心:

第一步,一切先從總結開始,在總結中找到問題

學會每日總結,大事總結。

所有看似無解的答案,都藏在不斷的自省反思之中。

而發現問題,纔是活出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步,在自己的時間軸上攀登,在聚焦中找回自己

橫向比較不是心生羨慕,就會心生自卑,最終將最寶貴的時間白白給了他人。

而唯有將目光投向自己,用現在的自己比過去,才能在聚焦中找到自己。

第三步,堅持三多一少,在實踐中找到方向

多讀經典書籍,多去外面走走,多向能人請教,少點空想。

陽明心學講“知行合一”,唯有真正的做到了,纔算是知道。

把想的時間付諸實踐、拓展視野,未來就藏在不斷的踐行裏。

第四步,保持持續行動,在堅持中找到熱愛

常有人說:“這不是我的興趣,我堅持不了。”

其實,不是因爲有了熱愛才去堅持,而是因爲懂得堅持纔有熱愛。

先做好前三步理清方向,之後的堅持纔有意義。

願你不再盲目聽從父母意見,把自己活成全無理想的“窮人”,而是在不斷前行與改變中,成爲更好的自己,這纔是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

作者簡介:周兵兵,富書專欄作者,寫作變現實戰營學員,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