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以爲這款軟件只是來開語音直播會的,就太Naive了

在Elon Musk下場和中國產品經理們殺到前,Clubhouse就已經借大把名人和明星的助推,竄上了日本推特話題榜。而我也因此比Musk早半步,搶先體驗了一下日本的Clubhouse盛況。

乍一看,這個軟件像是挪到網絡上的嘉賓論壇,或者是語音直播版線上分享會,玩了幾天之後發現,它的玩法可能比開發者想象中還要多一點。

向村上隆發問,聽美樂蒂發瘋

剛開始玩Clubhouse時,第一個讓我目瞪口呆的是一個名叫“一起模仿美樂蒂的聲音聊天 第三期”的房間(room)。邀請我加入羣聊的日本友人特意囑咐我,進入這個房間前,必須把自己頭像換成美樂蒂纔行。

我迅速換了個頭像,期待並好奇“美樂蒂”們都會聊些什麼,沒想到點進去後就只聽到一羣人吊着嗓子在自顧自說話,有男有女,沒人聽得懂誰在說什麼。我掐着嗓子喊了一聲“初次見面大家晚上好”後,對着此起彼伏的嚶嚶呀呀忍不住笑出了聲。

全員美樂蒂 / 軟件截圖

而讓我真正見識到“Clubhouse之力”的是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問答會。房間裏烏央烏央有幾百來人,我加入時已經有位姐姐在諮詢,她問着問着講到了自己從事藝術行業的傷心事,竟哽咽了起來。村上隆隨即表示這諮詢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這位姐姐則趕緊道了歉閉了麥。我也斗膽舉了手,想向同行大佬請教一下外國人在別國發展藝術相關事業的經驗,還因爲提了問題而意外順帶漲了幾個粉。

與現代藝術界名人村上隆前排“合影” / 軟件截圖

不過大部分時候點進一個房間,沒有前後文,單靠一個房間標題很難跟上討論內容。有些主持人會根據聽衆人羣變化適時地跟大家總結一下目前爲止的討論,而有些時候聽了十來分鐘依舊不知所云,只得離開。

我一位跟風加入Clubhouse玩了幾天卻依舊“不得要領”的在日友人對着五花八門的房間無奈表示:“感覺點進去聽到的很多都是沒頭沒尾的街頭演講,或者嘮嗑。我不會玩,我聽不懂。”

中國人在“內卷”,日本人在“沉默”

因爲我主要關注的是日本人和中國人,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日兩個語種的房間裏轉悠。

似乎簡體中文平臺到哪裏關鍵詞都是“卷”:中文圈產品經理們分佈各個房間,說着車軲轆話,探討着Clubhouse在國內的可能性以及未來的發展等等,以至於後來有些房間明文禁止討論Clubhouse軟件本身。

也許是由於國內最積極的玩家們還是互聯網以及風投圈的人,即使不討論Clubhouse,不少房間還是充斥一股“卷”氣。比如我刷到的這兩個房間:左轉剛“跳槽到谷歌”,右轉就“從谷歌跳槽”了。

人數差異有些微妙 / 軟件截圖

日語圈也有不少類似的業界專業人士探討會,這些研討會時常跨業界,有時甚至跨國界,比如我尾隨早些年很火的B站up主山下智博,旁聽了不少中國人在日本發展以及日本人進軍中國媒體的茶話會。

不過日本似乎也有比較有地方特色的玩法:無音房。這一類房間裏全員靜音,主要是用來給大家一個地方互相查看對方資料,互相關注,以此拓寬人脈。可以說是一場不用浪費口舌的networking大會。

中日KOL們的茶話會 / 軟件截圖

Clubhouse與很多其他社交媒體的推薦機制很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主要靠“人脈”推薦房間,而並非後者比較常見的關鍵詞或話題推薦。要想有機會聽到更多內容就必須選擇關注更多人。這點也正好得以解釋 “無音互關房間”的存在。

不過,據瞭解,這類“無音房”也曾收到過警告,畢竟Clubhouse是大膽拋棄了圖像和文字,將“語音”當作唯一媒介的社交軟件,在這樣的平臺上一言不發,確實有點讓開發者情何以堪。

無音房之一:“相互關注房間 房間小 定能漲粉(必須閉麥)主持人先到先得” / 軟件截圖

除此之外,奇葩故事會、經驗分享會、招聘廣告、網紅叫賣等等,有限的用戶挖掘着這軟件無限的可能性。

“Clubhouse厲害就厲害在,什麼行業的人都覺得這軟件在自己那兒有用武之地。” Clubhouse某間房間裏一位產品經理如是感嘆道。

Clubhouse火,靠的是飢餓營銷?

2月1日,Clubhouse衝上日本Apple store 下載榜第一名。

早期Clubhouse在其誕生地硅谷的主要用戶羣是互聯網與風投業者,日本的第一批玩家也大都是這類業內人士。而著名主持人渡邊直美,AKB偶像小嶋陽菜等赫赫有名日本藝人的加入成了Clubhouse在日本大火的契機。不過,除了名人效應,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招待制。

在日本,各大服務業都流行熟客招待制,許多餐廳需要熟客介紹才能前去就餐,最有名的莫過於前段時間由於熟客招待制而被米其林摘星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數寄屋橋次郎本店”。

2月1日,日本FNN電視臺在Clubhouse爆火後上街採訪了幾個路人,其中一位小哥一語中的:“我感覺日本人就是對這種‘限定’的東西沒有抵抗力啊。”

FNN街頭採訪 / 視頻截圖

和國內一些人被嘲諷用Clubhouse來“凡爾賽”這點略有不同,日本人對招待制的癡迷還要歸咎於他們對所謂“一期一會”—— “過了這村就沒這店”這一概念的執着。日本大街小巷鋪天蓋地“地區限定”、“季節限定”等等,招牌上巨大的“限定”二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廣大顧客:珍惜眼前這份緣!

而2月3日,日本人最常用的聊天軟件Line公佈了於1月30日至1月31日間針對Clubhouse的用戶調查。總共1054份有效樣本,其中回答“知道Clubhouse”的用戶約爲20%,集中在10多歲到20多歲的年齡段。總體來看,正在使用Clubhouse或正在求邀請碼的用戶約爲2%。雖然各大媒體都在報道Clubhouse火了,但從數據來看,目前似乎只是在愛上網的年輕人裏火了。

FNN街頭採訪 / 視頻截圖

一位家庭主婦在接受日本FNN電視採訪時,被問及是否聽說過Clubhouse。她一臉不知所云地回答道:“欸?Clubhouse?你說那個跳迪斯科的地方嗎?”(文 / 福阿米 責編 / 權文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