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的“野心”是想做唐探宇宙,唐仁秦风主线电影是开始,影片中的名侦探排行榜是载体,整个唐探宇宙将以此展开。

出发点是好的,“野心”也是昭然可见的,但陈思诚能做到吗?

时隔一年,春节档如期回归,《唐探3》首映日票房破10亿接连刷新数项华语电影票房纪录,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随着电影票房的节节攀升,口碑却连连下跌,形成强烈反差。

豆瓣电影《唐探3》评分跌至5.9分,成为不折不扣的失水准之作。

相比前两部《唐探》,第三部有三大明显硬伤,导致影片口碑迅速崩坏。

01 重喜剧轻推理

为什么《唐探1》在首次将喜剧+推理结合,初创IP却能大获成功?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定位并不是喜剧,而是推理片,这也是陈思诚开始该系列的初衷——创造属于中国的名侦探。

到了第二部喜剧和推理的平衡就已经偏向喜剧,而第三部更是为了“春节档”而以阖家欢为创作核心,在“热闹”上费尽心思,翻出很多老梗调侃,以热闹的追逐场面来吸引眼球。

而推理部分则简单到能让不少观众直接猜出凶手,奸杀犯绑架动机十分牵强,Q的身份揭秘更是脱离了推理本体,用自圆其说的方式完结,导致很多人物成了工具人,比如排名第九的托尼贾,毫无“侦探”用武之地,除了成龙式的“打戏”。

显然,这并不是起初《唐探》该有的样子。

喜欢《唐探》,是因为喜欢在一桩桩离奇的案件中感受推理的乐趣,辅助以笑料能减轻紧张感,制造轻松气氛,但过头了就只能算是喜剧片了。

02 日本元素混乱杂糅

第三部地点设在了东京,陈思诚不仅请了很多日本本土知名演员,而且在片中也加入了很多日本文化。

其实并不是中国观众不能接受日本元素,而是在这部电影中日本元素出现得太过杂糅。

对于推理电影,很多情况下地域特色一定是与犯罪相适应,日本是推理之都,本来有很多元素都能和推理挂钩,但因为喜剧元素的突出,导致很多日本元素并没有融入到故事中去。

反而导演陈思诚偏偏要用“东京热”这类低俗梗去搞笑,没有利用日本推理之都的特色去打磨剧情。

03 强行植入广告

《唐探3》的广告植入上了热搜,与两年前周星驰电影《新喜剧之王》如出一辙,广告植入明目张胆,毫不掩饰。

电影对创作者来说更多的是作品,是劳动成果,对制片方和发行方而言仅仅是个商品,观众能接受适当的广告植入就像观众能接受电视剧中插播广告一样,但观众不能接受蛮横无理的强行植入。

以上三点是观众吐槽最多的地方,也正因为上面三个致命硬伤,导致影片整体混乱,再无“唐探”特色,口碑跌入低谷。

事实上,这是创作者的初心发生了改变。

有人说如果以“推理”作为核心,那么电影票房的上限也就十几亿,可以参照《误杀》《缉魂》一类,因为毕竟真正地推理观众有限。但是如果以推理为卖点,以喜剧为核心,票房就是无限可能。

放弃推理重点,陈思诚的确做到了票房上的无限可能,作为商人他成功了,但作为电影人呢?

陈思诚说,大家一提历史上的名侦探,都是福尔摩斯、金田一,而我们聊的话还是几千年前的狄仁杰、包青天,这是一开始创作《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初衷。

可是经历过一部网剧,两部电影后,到了第三部电影,真正意义上“唐探宇宙”的开始时,却是一部舍弃了初衷的电影。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用“太好了”形容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他委婉地指出这么好的市场不能孵化世界一流电影而仅仅是一些平庸片和应景片,就太辜负这么好的市场了。

《唐探3》是一部应景的电影,有合时宜的春节元素,有热闹的文化碰撞,的确是陈思诚口中就是为春节档而拍摄的电影,但这却难以和《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真正内核相适应。

一定程度上,《唐探3》在创作理念上的改编,也说明了为何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中国电影却难出国门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