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客至》,是杜甫在浣花溪草堂創作的七律,以樸實率真的語言,隨意揮灑而成,記下有客來訪的喜悅和尷尬。浣花溪草堂建成以後,中間有大約兩年時間,杜甫並沒有在這裏居住。在這裏居住時,沒有經濟來源,需要依靠朋友的資助,生活拮据可想而知。此次客來,正是杜甫草堂閒居之時,待客尷尬可想而知。

詩的題目後面,杜甫標註有“喜崔明府相過”。明府,是唐朝對縣令的稱呼。崔明府,就是一位姓崔的縣令。崔姓是唐朝望族,杜甫的母親就出自崔氏,崔明府還是杜甫的表親。杜甫性格豪爽,好論天下大事,表親崔明府忽然到訪,自然喜出望外。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首聯先寫草堂被春水包圍,絕無來客,突出崔明府來訪的喜悅。杜詩通常不直接從眼前落筆,喜歡先寫一點外圍,或者是過往,以此來突出目前。成都的春天往往陰雨連綿,浣花溪還是一塊溼地,草堂周圍被春水包圍,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時沒有柏油路水泥路,通行有很大的困難,客人通常不會此時來訪。

杜甫寂寞之餘,只能與水鷗爲伴。水鷗象徵與世無爭,是隱士的伴侶,但杜甫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他滿懷熱情,喜歡談論天下大事,水鷗如何能成爲他的知音?瞭解杜甫的性格便可知,但見羣鷗,是在反襯寂寞。

2、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

第二聯迎客,是流水對,不但有行雲流水之美,還寫得草堂如世外桃源一般,襯出主人和客人都不是俗人。有第一聯的鋪墊,可知有客來訪,杜甫是多麼喜悅。落英滿地,彷彿進入桃源之路,可見主人客人,都不是俗人。蓬門今日始開,可見崔明府是入春以來的第一個客人,再次寫出杜甫草堂隱居的寂寞和有客來訪的喜悅。

兩人見面以後,聊到哪些內容,詩裏一句沒寫。以杜甫的性格,少不了要談論些國家大事,崔明府是國家的官員,對此話題自然感興趣,於是便談到了該喫飯的時候。

3、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第三聯寫招待客人。客人來訪,終於有人可以談心,這是杜甫的喜悅之處。家中貧困拿不出像樣的酒食,多少有些尷尬。好在崔明府是半親半客,不至於見怪,杜甫就有啥喫啥,沒啥不好意思。菜就一味,沒第二樣,想來大概是春筍之類。酒是陳酒,前一年的濁酒,想來也沒有糧食釀新酒。這樣的酒菜拿來待客,確實太尷尬了些。崔明府喫得開心嗎?大概是難以下嚥。一來酒菜確實不好,二來不料杜甫生活如此艱難。

4、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尾聯喚鄰翁來緩解尷尬。酒菜如此寒酸,主客必然無法盡興,說不定崔縣令還喝不慣這陳酒。於是,杜甫問願不願與鄰居老翁喝一杯,他喜歡喝酒。得到肯定答案後,杜甫喚來鄰居老翁,纔算把這頓酒喝完。想來可知,崔明府喝得少,鄰翁喝得多。若沒有這老翁,這頓酒喝不完。

杜甫這首詩,喜悅是真喜悅,尷尬也是真尷尬,率真樸實,毫無作僞,讀來可笑又可傷。細細想來,便不得不欽佩杜甫的堅定和樂觀,生活如此困難,寫出的卻是“花徑不曾緣客掃”這樣優美的詩句,沒有一顆強大的心,是做不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