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夜至8日凌晨,日軍空襲美國駐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爆發。

在巨大的體量差異面前

閃電戰只是提前了自己的死亡

(圖:U.S. Navy/Wiki)▼

在大洋的另一端,“馬來之虎”山下奉文也率領精銳借道泰國,直撲馬來西亞,在攻陷新加坡時一舉俘獲十三萬英軍。其他東南亞各處的日軍也一齊發難,半年時間內,日本軍隊僅動用了11個師,就大敗美、英、法、荷等國軍隊,快速統治了大半個東南亞。

新加坡作爲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重要戰略據點

也就抵擋了日軍一週多時間

(日軍進入新加坡市中心&被俘的英澳士兵)

(圖:wiki)▼

而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戰場上,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爲什麼列強在東南亞敗得那麼快?

相比太平洋和中國戰場

日本在東南亞方向進展是最快的▼

豐饒的東南亞與飢餓的日本

日軍入侵前的東南亞,除了泰國保持勉強的獨立外,其餘的土地都處於西方列強的瓜分殖民之下:英國佔領緬甸、馬來亞和新加坡;美國佔領菲律賓;法國佔領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荷蘭佔領印度尼西亞;葡萄牙佔領帝汶。

很快,他們就都是日殖民地了▼

這些土地上的熱帶種植物和天然礦產是令列強流連忘返的主要原因。

只要成本低,就可着勁兒開發

(圖:Janakey Raman Manickam)▼

同樣的因素,也吸引了日本帝國的注意。

作爲一個資源極端貧乏的島國,日本的石油、橡膠、原料鐵及糧食等大量戰略資源都依賴進口,而東南亞地區這些資源都相當豐富,特別是被日本看成戰爭血液的石油。

“荷屬東印度是東亞的石油寶庫,年生產量約八百萬噸,計爲日本的二十倍。日本當時每年需用石油約五百萬噸,而其自給能力尚不足十分之一。”

西方列強試圖通過石油禁運達到遏制日本的目的

但對於在東亞作威作福收穫頗豐的日軍來說

必須要有充足的石油才能繼續侵略的腳步▼

攻佔東南亞,對於一直試圖實現“自給自足”國防資源體系的日本無比重要。再者,佔領東南亞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孤立中國,切斷中國接收外援的兩條重要的陸上交通路線: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爲中國西南的抗日戰爭提供後援保障

是中國和東南亞盟國的物資往來通道

斷掉滇緬公路也就是要斷掉西南的輸血管

(圖:Wiki)▼

爲了獲得更多的戰爭資源,日軍迫不及待地北上或者南進。“北進”是出兵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主要靠陸軍。而當時大量陸軍被拖在中國戰場上無法抽身,加之兩次對蘇用兵的失敗,日本對“北進”信心不足,更重要的是荒涼寒冷的西伯利亞在當時缺乏日本最亟需的石油資源,解決不了“燃眉之急”。

日本入侵東北建立僞滿國後野心更甚

和帶着蒙古的蘇聯不斷髮生邊界衝突

不過也沒取得什麼實質性的勝利成果

(被俘的日本兵和坦克 圖:wiki)▼

“南進”主要靠的是海軍,在內鬥嚴重的日軍內部,這兩隻軍隊在中國戰場上只當了配角,自然不甘心讓陸軍一直出風頭,加上資源與包圍中國的考慮,最終南進成爲了日軍的選擇。

而日軍將要面對的西方列強,此時十分虛弱。

德意志採取閃電戰術

僅用6周時間就踏平了法比盧荷

(在巴黎遊行的德軍&法國難民)

(圖:Wiki)▼

由於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戰場上的節節勝利,當時殖民東南亞的多個列強實際上多數已經癱瘓。法國與荷蘭本土已經被德國佔領,真正有能力在遠東一戰的英美兩國,一個爲抵禦德軍已經自顧不暇,另一個則堅持孤立主義作壁上觀,雖然軍隊數量不少,但並未做充分動員。

此時元首遊巴黎相當於遊自家後花園

(圖:wiki)▼

更重要是,列強普遍存在綏靖僥倖與大意自負的心理。他們一方面希望通過犧牲中國利益滿足日本,把禍水北引甚至與日本做生意大發戰爭財;另一方面又看不起日本,認爲其進攻並不會有實質性的威脅。

在張伯倫的主張下,英法犧牲捷克與德意簽下《慕尼黑協定》

殊不知希特勒的胃口又豈止一個捷克

(圖:Wiki)▼

比如美國在開戰前夕,反而增加對日出口戰略物資,1941年出口的生鐵、鋼板和廢金屬這些材料就比1940年增加了三、四倍(按貨幣計算)。

老牌殖民帝國的代表英國更是傲慢,首相丘吉爾甚至說:

“我認爲日本不敢對抗美英俄等國的聯合戰線...… 只要我提到的艦隊一到, 尤其是開到一艘‘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日本更會遲疑。這可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

日不落帝國的驕傲和首相的強勢

不僅不把日本當回事

前期對於日本在東亞的侵略行爲還採取看笑話的姿態

(圖:wiki)▼

打臉的是,英國以“威爾士親王號” 爲核心的東方艦隊開戰後被日軍炸燬。事後丘吉爾才如夢初醒,“我們和美國這次都大大低估了日軍的空戰效率。”

1941年12月10日沉於中國南海

(圖:Wiki)▼

攻心爲上

列強的心態在某種意義上也並非完全錯誤。

與列強相比,日軍的確並沒有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單從上數量上看,日軍在海軍和航空兵方面只是略佔優勢,而盟軍在陸軍數量上還略勝一籌。

但從兵員素質上看,日軍卻完勝。列強殖民政府的防禦部隊主體是當地的僱傭兵,他們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應有的作戰素質和心理建設,根本無心爲宗主賣命,甚至有不少人將日本視爲解放者。

殖民地土著沒有武力鬥爭能力更便於殖民主管理

臨時拉起的雜牌軍,不僅沒有爲國家鬥爭的熱血

甚至還可能希望宗主輸...

(印度人報名參軍)

(圖:wiki)▼

更何況在入侵前,日本就對東南亞做了長期的情報和輿論工作。

在政治上,日本打着“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的旗號,竭力吹噓自己是“亞洲之光”,力圖把自己打扮成亞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者,把對東南亞的侵略美化成是“解放”。

亞洲崛起的口號喊得響亮

(圖:http://www.psywarrior.com/)▼

在向英美正式宣戰的《宣戰詔書》裏,天皇強調:日本發動戰爭是爲了“自存自衛”和“東亞之安定”。此後日本大本營決定把這次戰爭命名爲“大東亞戰爭”,東條英機稱更稱其爲“聖戰”。

東條英機召集受日本影響的亞洲政權開大東亞會議

並通過了《大東亞共同宣言》

宣揚要趕走帝國主義,建設共存共榮秩序

相互尊重自主獨立的大東亞共榮圈

(圖:Wiki)▼

蠱惑人心的宣傳迷惑了一部分東南亞精英。他們在殘酷的殖民統治下一直謀取民族解放與獨立,卻不得法。這時在他們看來,強大的日本就成爲了一支足以掃清殖民者的力量。

日軍在菲律賓發放的小冊子

“爭取獨立,停止戰爭以及聽日本的"

(圖:http://www.psywarrior.com/)▼

唯一獨立的泰國政府早已把日本視爲潛在同盟。在東南亞戰事發生前,法國剛剛向德國投降之時,見風使舵的泰國披汶政府就與日本簽訂了友好條約。而後日軍“借道”泰國進攻馬來西亞,披汶政府心領神會地推行不抵抗政策,在日本“佔領”泰國後,披汶政府又日本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並向美英宣戰。

泰國在被日本入侵之前抱緊日本大腿

在與法戰爭中落了不少好處,但未加入軸心國

還在1940年發佈了一部宣傳中立立場的電影

(電影《白象之王》劇照 )▼

在緬甸,一直與英國人鬥爭的獨立勢力人民革命黨,同日本簽訂了祕密協定,要求日本幫助組建“緬甸獨立軍”。在日軍入侵時,這支力量更是主動當上了“帶路黨”。“緬甸國父”昂山早期也曾赴日本接受軍事訓練,在歸國之後成爲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國防部長。

不僅學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還十分理解日本泛亞主義

(圖:Wiki)▼

在菲律賓,日本扶持了一個親日的共和國。在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黨與日本相勾結,公開表示只要日本不損害印尼的獨立,願意爲日本進攻印度尼西亞做內應。日後的印尼的兩任總統都參加了日本的軍事培訓。

幫菲律賓趕走了美軍的日本人

扶持了一個存在了兩年的傀儡第二共和國

(第二共和國唯一的總統勞雷爾)

(圖:Wiki)▼

在西方殖民下,本地土著精英的政治權力與軍事權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反觀日本驅逐西方殖民者後,出於維持自身利益的需要,積極鼓勵土著參與政治組建軍隊,給予了本土精英前所未有的活動空間。

在文化上,日本也大力宣揚“亞洲人優越”的思想,強調自我犧牲、精神力、紀律性,極大地洗刷了東南亞人屈於西方殖民者之下的劣等感。客觀地說,正是在日本人的保護下,獨立意識第一次深深紮根於東南亞精英心中。

日本帝國主義不僅軍事實力不弱

連懷柔政策也用的得心應手

(菲律賓街頭的日語宣傳海報)

(圖:Wiki)▼

只是這一切,並非是沒有代價的。

壓迫與反抗

解放的另一面,是對當地資源的瘋狂掠奪。

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的1941年1月,日本就已制定了《南方被佔領地區的實施計劃》,最重要的“急速獲得國防資源,並確保作戰軍之給養”,所以在政治上要“對原住民須促其對皇軍信賴的觀念,加以指導,但應避免過早地誘發其獨立運動”。

“來吧,朋友們,加入我的陣營吧”

(圖:http://www.psywarrior.com/)▼

日軍很樂於看到本土居民反對前宗主國的獨立運動。但一旦這種運動脫離日軍控制,向真正的獨立自主發展,又會被堅決鎮壓。

在“解放”的假面下,日本佔領軍很快露出了猙獰的面目。正如緬甸學者貌丁昂所說:“日本的軍事統治只延續了3年,但是對緬甸人民來說,這3年比英國統治的60年還難受”。

日軍的侵略不僅是在戰爭上的殺戮

對於婦女和兒童的殘害行徑更是慘無人道

(圖:Wiki)▼

日軍進入東南亞後,臭名昭著的屠殺行爲屢見不鮮。他們在新加坡屠殺了幾千名手無寸鐵的華人、在越南因強行徵糧造成了30-40萬人餓死、在美軍收復菲律賓之際,還在馬尼拉屠殺了十多萬平民。

前期給侵略披上溫和的外衣只是爲了實現目的

目的達成之後,就露出了原本的醜惡

(馬尼拉大屠殺中慘遭殺害的母女)

(圖:wiki)▼

當時的東南亞抗日運動大致可分爲三個派系:

一是共產主義影響下的抵抗運動:如越南的越盟(越南獨立同盟)、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和馬來亞共產黨所率領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比如在馬來亞,華人爲主體的馬來亞人民軍就在馬來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軍鬥爭了三年多。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是日佔期間最大的抗日組織

其領導層主要是由華裔共產黨人組成

(圖:Wiki)▼

二是與西方聯繫密切的抗日運動:如菲律賓的遠東美軍所指揮的遊擊活動,泰國部分精英組織的自由泰人運動。

三是日本扶持起來的當地政權的自發抗日:在戰爭晚期日本敗局顯露,勒索加緊,有不少本土軍隊也對日本的統治公然舉旗反抗,如印尼的爪哇地方防衛義勇軍的勿裏達起義(1945 年2 月)及緬甸政府軍的叛亂(1945 年3 月)。

各種抵抗力量亦敵亦友,相互合作又提防,在日本倒臺後又重新面對捲土重來的西方列強。民族、宗教、意識形態,各種矛盾交織下的東南亞在這段血淚史之後,還要走過一段佈滿荊棘的道路。

日本投降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又回到了殖民者手裏

至於獨立嘛,同志仍需努力

(圖:Wiki)▼

參考文獻:

1.曹江涵,釋啓鵬.殖民遺產與關係重構:日本對東南亞的長時段影響[J].戰略決策研究,2019,10(06):77-87+107-108.

2.張秋生,李先進.再論太平洋戰爭初期東南亞迅速淪陷的原因[J].東南亞縱橫,2009(06):69-74.

3.馬勇.太平洋戰爭前日本在東南亞的欺騙宣傳及間諜活動[J].東南亞研究,1997(04):60-64.

4.後藤乾一,喬雲.龐提納克事件的歷史考察——印尼西加里曼丹的日本軍政[J].南洋資料譯叢,2007(03):34-43.

5.郭楠. 東南亞華僑對祖國抗戰貢獻研究[D].西華師範大學,2020.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戰場上的聖誕快樂》劇照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