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地球知識局全體成員給您拜個年。

就在剛剛,《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春節聯歡晚會》國寶回家特別節目中,《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杭侃與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一件流落海外的文物迴歸揭幕儀式,它離開故鄉將近一個世紀了!

這就是位於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這座石窟有怎樣的傳奇身世呢?

該洞窟,被盜後與被盜前

(來源:南山供秀/《天龍山石窟》)▼

爲什麼在太原?

1500年前的北魏後期,皇室衰微,北方六鎮起義爆發,後續各種起義戰事不斷,以至天下大亂。

“北魏六鎮”只是統稱

後期逐漸發展爲八鎮,但仍保留“六鎮”之名▼

當時據守在晉陽(山西太原)地區的爾朱榮以勤王的名義崛起,組織了一支強悍的契胡軍,後來河陰之變發生,爾朱榮控制了北魏政權。此後,爾朱榮繼續掃蕩各派勢力,基本實現了北方統一。

六鎮起義的最早發動者破六韓拔陵就來自沃野鎮

(沃野鎮城所在地至今爭議較大)

(圖:杔格)▼

北方戰事暫告平息,當時的北魏政權名義上仍是元氏旗號(北魏皇室),爾朱榮與北魏皇室之間的關係日益尖銳,不久爾朱榮即被孝莊帝元子攸設計誅殺,之後孝莊帝也被爾朱榮部下所殺,北魏政局再次陷入動亂。

趁着亂局,爾朱榮的部下——出身於懷朔鎮兵戶之家的高歡逐漸擴張自己的勢力,他也藉着勤王的名義起兵信都(邢臺)再攻入洛陽推翻爾朱氏集團,成爲北魏的實際控制者。此後,高歡攻克爾朱氏的基本盤——晉陽,徹底剷除了爾朱氏勢力。

懷朔鎮,“六鎮”中城址位置爭議較少的鎮城

(圖:杔格)▼

同爾朱榮的想法一樣,懾於洛陽爲北魏宗室所在地,高歡也將晉陽作爲自己的基本盤,他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以遙控朝政,刻意提高晉陽的地位。但是,此時的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歡傀儡,在攻打高歡失敗後,率軍入關中。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的墓主人就是高氏集團的一位重要人物

(圖:杔格)▼

高歡隨即另立元善見爲帝,遷都鄴城(河北臨漳和河南安陽交界地區),史稱東魏。然而高歡又回鎮晉陽,遙控東魏政權,後人也將當時的晉陽城(山西太原晉源)稱之爲“霸府”。

孝武帝入關中後也被關隴集團的宇文泰所弒

宇文泰立元寶炬爲帝,開啓西魏▼

宇文泰來自“六鎮”之中的武川鎮

此後新興的武川軍事貴族集團縱橫中國近200年

(武川鎮的地望爭議同樣較大,圖:杔格)▼

天龍山石窟

東魏時期,大丞相高歡進據晉陽期間,在天龍山地區修築避暑行宮,並開鑿石窟,這就是天龍山石窟的雛形。

遠遠望去

(圖:東昇圖蟲創意)▼

海拔約1500米的天龍山其實原名方山,其得名“天龍”之一,根據文獻及文物考證,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根據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漢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上柱國李惲所撰《天龍山千佛樓碑》記載,“天龍”之名源於《易經·乾卦》,即“天龍者潛即勿用,飛即在天”(與今日版本稍有出入)。

天龍山石窟離太原市區稍有一段距離

(圖:Google map)▼

而據明嘉靖二十五年《重修天龍寺聖壽碑記》記載,“天龍”之名可能取自佛教術語“天龍八部”的“天龍”之意。

同樣也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的靖安王胤龍在《重修天龍壽聖寺殿閣記》中稱,“天龍”之名源於山之氣勢。

天龍山石窟景區-白龍洞

(圖:榮高晉圖蟲創意)▼

無論如何,天龍山這一霸氣之名,永遠傳承了下來。

高歡去世之時,其生前開鑿的兩處石窟並未完工。隨後不久,高氏家族爆發內亂,高歡次子高洋篡位成功,此後高洋禪魏稱帝,史稱北齊。

後來,西魏也被北周所取代

南北朝時代即將步入尾聲▼

北齊依然定都鄴城,但晉陽也仍然是政治、文化、軍事中心,重大軍國政務號令皆由此出,其地位在實質上甚至超過了首都鄴城,又因天子行在之處,所以晉陽當時也被稱爲“別都”。

東魏/北齊時期的“兩京”模式就是晉陽與鄴城

“兩京”連接的溝通需求也使得

太行八陘第四陘滏口陘達到歷史高光時刻▼

在滏口陘沿線也有多處石窟

例如著名的響堂山石窟

(圖:旅邢者圖蟲創意)▼

天龍山石窟依舊繼續開鑿,到了公元560年,北齊孝昭帝高演在這裏修建天龍寺(北宋改名爲聖壽寺)。直到北齊亡於北周之時,天龍山石窟的修建已經小有規模,因而在此後的隋唐五代,數代當權者也樂得其成,繼續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寺鑿窟。

今日復建的天龍寺

(圖:東昇圖蟲創意)▼

直到宋金元時期,天龍山石窟在經歷隋唐興盛之後,逐漸衰落下來,到了明朝,又有小規模開鑿,此後淪爲沉寂。

前後歷經約1000年建設的天龍山石窟,屬灰白色砂質巖,易雕鑿,也易風化。石窟規模不大,共計33個洞窟(主區25窟),分佈於東西兩峯南坡峻峭的山腰間。

該石窟可以分爲兩個區域,即半山腰的東西峯洞窟主區和山腳溪谷旁的千佛洞區。

天龍山東峯

(圖:山西大雙圖蟲創意)▼

半山腰的石窟主區開鑿於東峯和西峯陡峭的南坡山腰間。洞窟沿崖面自東而西排列,其中東峯分上下二層,上層4個窟(單獨編號上層1~4窟),下層8個窟(編號1~8窟);西峯13個窟(編號9~21窟,其中9和13窟爲摩崖龕像)。除11窟面東,19、20窟面西外,其餘洞窟均坐北朝南。

千佛洞區在天龍山山麓(山腳)南坡河澗懸崖柳子溝灘地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5個窟。此外,北坡史家峪福慧寺還有3個唐窟。

天龍山石窟主區線描圖

(圖:李裕羣《天龍山石窟調查報告》)▼

清朝末年,天龍山石窟的知名度僅僅侷限於附近寺廟的僧人和居民,曾經輝煌的石窟羣已經不爲外人所知,其名聲早已被山腳下的晉祠取代。

晉祠、天龍山石窟、晉陽古城及明清太原縣城均在晉源區

此外,在今日晉源區還有蒙山、太山、龍山等著名景點

(宋晉祠聖母殿及魚沼飛樑,圖:杔格)▼

劫難

晚清時期,在中國衰落的同時,世界漢學熱也逐步興起。20世紀初,天龍山石窟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密切注意,E.博爾斯曼在1908年就首先調查了天龍山石窟,此後又有多位探險家來到此地。

然而引起“天龍山熱”的卻是日本人——關野貞。

除了關野貞

在中國石窟界研究領域較爲出名的常盤大定等人

也陸續來過天龍山石窟

(左一爲常盤大定,圖:《シナ文化史蹟》)▼

作爲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東洋建築史與考古學研究權威的關野貞在來到中國之前就對天龍山石窟有一定了解,但其並不知道石窟的具體方位。

一戰結束前後,關野貞帶隊遠赴華北勘察,在查閱了中國地方誌有關天龍山石窟的記載後,才確定了石窟的具體位置。後來,關野貞一行對天龍山石窟開展實地探查。

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在《國華》雜誌上刊錄多張實地考古圖像,隨即引發了世界探險家們的研究及蒐藏熱潮。誰也沒想到,規模不大,開鑿年代較晚的天龍山石窟竟然能異軍突起、後來居上,其美學藝術成就甚至堪比雲岡、龍門的佛教造像。

此外,外村太治郎也來過此地

並於1922年出版了《天龍山石窟》

(圖:外村太治郎《天龍山石窟》)▼

在關野貞發表天龍山石窟調查報告多年後,另一羣起了歹心的日本人也來到天龍山石窟勘察,這就是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會長山中定次郎一行。

山中定次郎

(圖:山中商會)▼

他們發現天龍山地勢特別,儘管有山中小道,但卻陡峭崎嶇,只有一條修建相對平緩、有石階的道路方便上下,而聖壽寺便建造在這條上下往來石窟羣的必經之路上,如果要成功運走這批雕像,沒有聖壽寺的幫助很難達到目的。

山中商會成員與天龍山石窟合影

(圖:山中商會)▼

在充分考察後,山中一行於多年後再次來到天龍山。1926年,61歲的山中定次郎用兩輛牛車,裝滿了金銀珠寶再次來到天龍山。

等待運輸佛像的畜力車

(圖:山中商會)▼

這次,他沒有直接上山,而是先找到了山下聖壽寺的住持淨亮和尚,希望淨亮和尚能配合他們盜運天龍山石窟文物。日本人先是付給淨亮和尚10根金條,但淨亮沒做任何表態。此後日本人又拿出10根金條,淨亮只說了一句話:“我一個人是搬不動的。”,於是日本人又拿出1000塊大洋。

山中定次郎與淨亮和尚的合影

(圖:山中商會)▼

待一切談妥後,山中商會開始切割佛像,而他們所下手的對象皆是對照關野貞等人發表出來的照片下手。

盜竊現場

(圖:山中商會)▼

值得一提的是,山中定次郎還把這兩次上天龍山的經歷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在一本名爲《天龍山石佛集》的小冊子,而山中非法攫取的雕像後高價轉賣給英美日等國的博物館。

(圖:山中商會)▼

他在日誌裏這樣寫道:

“大正十一年,當我第一次看到天龍山的照片,就被那裏的石窟和造像深深地吸引住了,時隔兩年後的今天,我終於跨越萬里,來到了天龍山。這裏珍藏了北齊到隋唐時代,中國佛教藝術最鼎盛時期的輝煌,它們給予我的驚訝和喜悅,無法用語言表達。”

“我終於用手中的真金白銀說服了淨亮僧人,他同意讓我帶走一部分造像的頭部,這不禁讓我異常興奮,每當我帶着工匠進入一個石窟,鑿下一個佛首,那種喜悅,超過了得到黃金萬兩。”

此後,其他盜竊者也紛至沓來。當時省城(今太原市區)和太原縣(今晉源區)的一些有志之士得知此事後,組織當地羣衆奮力反抗。盜者驚慌,已鑿取下來的少部分佛頭和造像殘軀未裝箱運走,被當地羣衆收藏,現存晉祠博物館中。

晉祠博物館內,

被羣衆保護下來的天龍山石窟造像

(圖:杔格)▼

天龍山石窟逐漸得到本土人士的重視,馮玉祥面對天龍山石窟的破敗毀損,一方面出資修建了晉祠通往天龍山的公路(天龍山旅遊公路的前身),另一方面建議地方政府保護文物,將淨亮判處死刑。

今日的旅遊公路

(圖:王運江圖蟲創意)▼

但不幸的事依然在發生,解放前夕,聖壽寺也被閻軍燒燬。

解放之後,國家重視天龍山石窟,撥出經費修繕石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還花巨資在明代原有基礎上重建漫山閣。

天龍山漫山閣

(圖:dimamoroz Adobe Stock圖蟲創意)▼

2001年,天龍山石窟也被批准正式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九窟上層彌勒倚坐像

因體量巨大實在難以搬運而倖免於難

(圖:dimamoroz Adobe Stock圖蟲創意)▼

前年,有着“太原網紅橋”之稱的新天龍山旅遊公路正式建成通車。

雪中的盤山公路

(圖:博photo圖蟲創意)▼

此後,天龍山石窟也正式開啓了旅遊公交線路,不再讓遊客飽受晉祠門口的黑車困擾。

太原Y1路

天龍山“石窟遊客中心站”

(圖:公交大佐&YB姥爺)▼

而在去年12月12日,天龍山石窟喜訊不斷,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從日本回歸故土。

未來,期待更多遺失海外的國寶回家!

參考文獻:

[1]微信公衆號:文博山西 南山供秀 旃檀精舍 天龍山石窟博物館 佛教建築 古籍 等

[2]崔彥華.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和別都地位[J].晉陽學刊,2004,3:21-22.

[3]張文俊,靳曉鵬.北齊別都晉陽城初探[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7(4):80-83.

[4]李裕羣.天龍山石窟分期研究[J].考古學報,1992,35-132.

[5]武惠民.佛首魂歸何處?——太原天龍山石窟佛首盜鑿流失史[J].文物世界,2013,3:48-49.

[6]孫迪.天龍山石窟之劫[J].文物天地,2002,46-49.

[7]於灝,謝楓.從天龍山碑文看天龍山石窟藝術的歷史沿革[J].文物世界,2012,2:28-31.

[8]左國保.天龍山漫山閣復原方案的探討[J].山西建築,1985,1-10.

[9]李裕羣.天龍山石窟調查報告[J].文物,1991,32-104.

[10]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天龍山石窟項目[EB/OL].http://tls.uchicago.edu/,2021-2-11.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dimamoroz/圖蟲創意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