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宗教執法者,想必很多人腦中閃現的,都是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那些宗教裁判所的走狗。他們強悍、冷血,對異教異端絕不心慈手軟,是教廷擴大權威的一大幫手。

以上帝的名義讓你生不如死(細看極恐)▼

也許會有很多人認爲,這樣混淆神權和世俗權力的人員,早就應該被歷史淘汰了。

可事實並非如此。在許多以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宗教警察仍然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他們負責執行男女隔離與服飾規定,即使在國民眼中也是一支神祕的力量。在沙特、伊朗等國家,都能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

公共場合大打女人,只因她脫下了罩袍

(圖:wikipedia)▼

那麼,緣何這些伊斯蘭國家如此與衆不同,直到21世紀後仍有宗教警察呢?

“勸善戒惡”

根據《古蘭經》和《聖訓》等宗教典籍,伊斯蘭世界有一套自己的善惡規則,被成爲“沙里亞”,也就是教法的意思。

沙里亞規定世上事物不論大小,均可被歸類爲天命(Far)、嘉行(Mustaabb)、許可(Mubā)、可憎(Makrūh)、嚴禁(arām)五大項。

法律系統與宗教系統高度相關

故而有非常獨特的“伊斯蘭法系”(阿拉伯法系)

(圖:wikipedia)▼

舉例來講:

天命即指的是身爲穆斯林的宗教義務,如行五功(念清真言、禮拜、繳納天課、齋戒與朝覲);

嘉行則指的是非必要但被鼓勵的行爲,如向其他穆斯林問安與進行小朝覲(在朝覲時間外造訪麥加禁寺)等;

許可則是不被鼓勵也不被禁止的普通行爲,如日常飲食、坐下休息與睡覺等;

可憎則指的是要被譴責的行爲,如在大淨與小淨時浪費水,在和人社交或去清真寺禮拜前喫大蒜等;

嚴禁則包括通姦、謀殺與偷盜等行爲。

所以朝覲才如此重要呢

不只是宗教業務,甚至可以是“教法”的一部分

(圖:shutterstock)▼

有了宗教上分門別類的評判標準,善惡便分明瞭,好事自然是要鼓勵的,壞事是要杜絕的。

在伊斯蘭教中,“勸善戒惡”這一概念在《古蘭經》內多次出現,如第3章第104節便指出:“你們(指穆斯林)中當有一部分人,導人於至善,並勸善戒惡。”,該章第110節更是寫道:“你們(指穆斯林共同體,即烏瑪)是爲世人而被產生的最優秀的民族,你們勸善戒惡,確信真主。”

非洲人民學習《古蘭經》

雖然很多人只看到了伊斯蘭教的快速擴展

但擴張背後,是因爲其對於特定環境提供了所需的“秩序”

(圖:wikipedia)▼

至於如何勸善戒惡,其在聖訓中也有記載。賽義德·胡德里(Sa’īd al-Khudriy)傳述穆罕默德的話說:“你們當中誰看見邪惡之事,就必須用手去改變它。假使他做不到,那就用他的舌頭去改變。假使他仍無法做到,那就用他的心去改變,但那是最弱的信仰的形式。”

通過這三種形式的行動來“勸善懲惡”,維護伊斯蘭教法的責任不僅在於個人,也在於集體,這一責任被稱爲“希斯巴”(isba)。

這裏面所說的“用他的舌頭去改變”

並非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

主要還只是勸說、勸誡

(圖:shutterstock)▼

中世紀的遜尼派教法學家納瓦維(Al-Nawawi)對此解釋稱,用手去改變即指的是發動聖戰(吉哈德),不過這一權利應該僅由國家行使。用舌頭去改變則是宗教學者(烏理瑪)的權利,至於普通的個體穆斯林,他們只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拒絕邪惡之事。

問題就在於如果人人都可以發動聖戰(吉哈德)

意味着什麼,真不知幾人稱霸幾人稱王

(圖:shutterstock)▼

然而衆所周知,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貪念卻是無限的。要執行神的意志,需要有強力機構。

在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統治時期,哈里發會任命“市場檢查官”(Mutasib)來監督集市內的交易是否符合伊斯蘭教法,相當於穆斯林的工商局工作人員。

而到了馬穆魯克王朝賽義夫丁·巴庫克素丹(Barqūq)統治時期,埃及開羅的市場檢查官權力急劇膨脹,已遠超工商局工作人員,他不僅負責監督貨幣質量、價格高低、商品分量等商業事宜,而且還要監查如澡堂等公共場所的衛生、醫院運轉、交通通暢、學校課程及師生言行,甚至還要操心民衆公德與公共安全。

阿拉伯向來是很重視商業的

畢竟相比農業產出,商業纔是政府財富的源泉

而馬穆魯克王朝更加依賴於紅海-地中海貿易

對商業的重視和管控自然更強▼

簡而言之,小到商販的麪包有無過期,秤砣是否準確,泥水匠施工有無偷工減料,醫院內有無江湖郎中濫竽充數,大到城市內有無權貴操縱物價,謀劃有害民衆安全的陰謀,都是市場檢查官每日所需留心的。

市場監督員的作用是確保公共事務按照伊斯蘭教法進行

(檢查麪包重量的穆他西卜)

(圖片:ClaesRlamb/Wikipedia)▼

當然,這種中世紀的“一官掌天下”的職位設定弊端重重,不僅極易造成職權範圍模糊,而且也不利於監管官員高效地在某一領域展開工作,常常會使得其顧此失彼。

而隨着歐陸列強在工業革命後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伊斯蘭世界的大門,將西方的文化與政治觀念帶入穆斯林的視野中,伊斯蘭國家愈發受到歐陸列強帶來的啓蒙運動後的新思潮的強烈衝擊。進入近代後,隨着西式的政府架構進入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伊斯蘭世界,傳統上的市場檢查官消失了,其職責被進一步細化,由多個政府機構分別掌控。

不過,有關宗教道德標準的管理在市場檢查官被撤銷後該由誰來負責,成了有些國家與地區的爭論焦點。

宗教警察登場

近代最先出現伊斯蘭教宗教警察的地區是阿拉伯半島。

這要拜沙特家族與瓦哈比派宗教學者結成的政教合一聯盟所賜,正是這一同盟的存在纔有了日後的沙特阿拉伯王國。瓦哈比派作爲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教派,主張回到穆罕默德所在的時代,以《古蘭經》爲準繩裁定世間萬物,此外其還主張淨化信仰,把其餘的伊斯蘭教教派都認作是“異端”,並禁止大量娛樂行爲,如音樂、舞蹈、飲酒、吸菸與賭博。

沙特所在的阿拉伯半島

在環境上其實是中東最惡劣的一塊區域

故而在意識形態上保守其實頗爲正常

只是現代石油財富,使其富有和保守形成了過強的對比

(底圖:shutterstock)▼

在社會治理方面,瓦哈比派反對政教分離,主張完全應用沙里亞法(阿拉伯語,即伊斯蘭教法)來作爲國家的法律。

正是在瓦哈比派的影響下,沙特家族在18世紀中葉建立了德拉伊耶酋長國後恢復了市場檢查官這一職位設定,此後該職位直到1887年沙特家族暫時失勢前一直髮揮着其在中世紀的作用——從各個層面維護伊斯蘭教法的執行。

宗教與王權共天下,誰也離不開誰

而瓦哈比派與沙特家族的聯合,實在是一次歷史性的勝利

(圖:shutterstock)▼

在1902年沙特家族擊敗敵對的拉希德家族,重新建立政權後,其進一步加強了市場檢查官的力量,不僅任命了數量更多的檢查官,而且其落實伊斯蘭教法的力度也更大。不過,這一舉動引起了沙特家族新奪取領土上民衆與外國朝覲者的不滿,甚至還引發了衝突。

相比歷史地位更爲崇高的哈西姆家族(被趕到了約旦)

沙特家族的正統性是相對不足的

所以才需要更多的管控,但卻也引來更多的不滿

除非利雅得能與麥加達成和解,這非常重要▼

考量再三後,沙特家族也想明白了一味照搬中世紀的經驗不可取。故在1932年現代沙特阿拉伯王國成立後,時任沙特國王在首都利雅得與聖城麥加成立了兩個委員會,負責監督教法維護者的執法力度,也就是沙特宗教警察的原型,兩者合併後其首腦爲部長級。

利雅得是瓦哈比派的根基

而麥加是伊斯蘭世界的宗教之都

至強與至尊達成合作,其他都是小問題

(圖:shutterstock)▼

勸善懲惡協會麾下有數千名宗教警察,此外還有志願者協助開展工作,主要負責通過逮捕或幫助常規警察逮捕犯下違反伊斯蘭教行爲準則與價值觀行爲的人員,執行傳統的伊斯蘭道德觀——也就是瓦哈比派宗教學者定下的準則與價值觀。

具體來看,沙特宗教警察的管轄範圍頗寬:監督穆斯林每天去做五次禮拜,同時要確保禮拜時間商店全部關門;在公共場所執行性別隔離,確保呆在一起的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血緣或夫妻關係;維護“傳統”的着裝規定,如女性必須穿着罩袍;確保社會上沒有伊斯蘭教嚴禁的食物與飲料,如酒精等;阻止民衆遵從“輕浮”的西方習俗與節日,如情人節。

已經習慣了

(圖:shutterstock)▼

至於違反了上述規定的人,不論其是沙特本國公民,還是外國公民,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僅會遭到毆打與羞辱,還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如2010年,一名時年27歲的沙特男子因出現在了網上的一段業餘同性視頻中而被判處5年監禁,500記鞭刑以及5萬沙特里亞爾的罰款(約合人民幣8.7萬元)。

多國效仿

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沙特模式”隨着伊斯蘭世界局勢的變化,開始向外輸出。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行西方開放生活形態與世俗化政策的巴列維王朝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雖說伊朗的國教是什葉派伊斯蘭教,與屬於遜尼派的沙特瓦哈比派勢不兩立,但在伊斯蘭神權政體成立後,伊朗的阿亞圖拉們也效仿波斯灣對面的沙特烏理瑪在2005年組建了“指導巡邏”(Gat-e erād)這一宗教警察團體,歸由伊朗警察部門管轄。

伊朗的指導巡邏主要是檢查着裝問題

(圖片:Fars News Agency/Wikipedia)▼

指導巡邏的管轄範圍與沙特勸善懲惡協會相比要小得多,其主要負責逮捕違反伊斯蘭教着裝規定的女性與男性。

如果違反了伊斯蘭相關規定

不會被提起法律訴訟,而是會被送到教法教育班接受改造

(圖片:Fars News Agency/Wikipedia)▼

指導巡邏的成員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們時常潛伏在專用麪包車內,蹲守在人流量巨大的公共場所,如商場、廣場與地鐵站,靜候頭巾佩戴不合規的女性路過,將其逮捕,送至矯正設施或警察局,對其進行一番着裝要求指導。等到該女性的父親、丈夫或兄弟前來“撈人”,指導巡邏便會將其釋放。

也發生過關於性別騷擾的一些案件

女性成員檢查女性還是更合適一些

(圖片:Fars News Agency/Wikipedia)▼

同樣是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武裝遠不如對手的穆斯林聖戰者卻在美國以及多個穆斯林國家的支持下最終擊敗了蘇軍,這其中就有沙特用石油美元換來的大量武裝與人力支援,而隨着沙特援助進入阿富汗,瓦哈比派的思想也滲透進了這塊戰亂不休之地。

取得政權後,塔利班便可以打着真主的旗號爲所欲爲

當然,這都是爲了“勸善懲惡”

(圖:wikipedia)▼

在塔利班於1996年奪取阿富汗政權後,師從沙特搞起了宗教警察——勸善懲惡部。在日常工作中,塔利班的勸善懲惡部獲得大量來自沙特的資金援助,其人員也接受了沙特方面的培訓。除了監督女性與男性的着裝,塔利班的勸善懲惡部甚至還命令禁止民衆行巫術,剪美式髮型。

電影中描述的阿富汗,女性必須要丈夫或者兄弟陪同

要把自己遮的嚴嚴實實才能出門

而現實只會比電影殘忍的多

(圖片:《養家之人》)▼

總的來看,伊斯蘭教宗教警察之所以在穆斯林國家“復興”,究其原因還是各政權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面對如浪潮般襲來的勢不可擋的世俗、自由與民主思想,自感無力的沙特帶頭復活了中世紀的市場檢查官,並將其加強爲宗教警察,以宗教與傳統的名義將早已不合時宜的行爲準則強加在民衆頭上。而隨着沙特影響力的上升以及泛伊斯蘭主義勢力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爲維護自己所謂的“正統性”,也有模有樣地搞起了宗教警察……

實際上,最可怕的並不是被複活的早已作古了的宗教警察,而是借宗教美德與傳統價值的名義復活“木乃伊”機構與制度的思想。前者可在一日之間隨着一聲令下而就地解散,而後者對人性與社會的侵蝕絕非一日即可濯清的。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