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兵兵(富書專欄作者)

人與人之間的失散,有些是天意,有些是人爲

曾經聽過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在琢磨不透,疏遠時想念,親近了反而又討厭。”

朋友相處,離得太遠是遺憾,走的太近又是災難。

人生就是一場在迎來送往中逐漸走向終點的旅程,我們一邊滿含期待地迎接新人,一邊依依不捨地送走舊友。

於是不禁感嘆,聚散種種終究是不由人的,舊日的夥伴或爲了理想奔赴他鄉,或被柴米油鹽束住了手腳。

從此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漸行漸遠也成了人生常態。

爲此,我們也曾恨天不隨人願,卻始終都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失散,不僅有天意,還有人爲。

我家阿姨有一個認識了40年的閨蜜,她們的關係是那種平時不用多說什麼,但有事時只要說一聲,對方就會立即出現的。

我一直很羨慕這種友情,可阿姨卻告訴我,這段歷久彌珍的感情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們之前曾因一句話而疏遠過10年。

大概15年前,她們一幫人聚會,其中有一大半是剛認識的新朋友,阿姨當時開心地跟大家介紹,說自己跟閨蜜是非常好的朋友。

可沒想到閨蜜卻當場脫口而出:“誰跟你是閨蜜啊,別瞎套近乎啊。”

阿姨當場臉就紅了,於是趕緊打圓場:“我昨天沒睡好,剛纔說的是夢話,大家可別介意。”

衆人聽後,便哈哈一笑而過了,可阿姨那頓飯,卻喫得渾身不舒服。

閨蜜說話口無遮攔,阿姨一直是知道的,可細想這種情形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阿姨覺得很受傷,於是便主動開始減少與閨蜜的聯繫,也拒絕跟閨蜜解釋原因。

直到5年前,她們在兩人共同朋友的孩子婚禮上相遇,酒過幾巡後,阿姨才坦誠了當年疏遠的真相。

話一說開,閨蜜才恍然大悟,紅着眼圈對阿姨說:“沒想到自己的這一句無心之言,就毀了我們這麼多年的情分,還讓你難過了這麼久,我真的是太蠢了。”

越是親近,越應該注意,別人也覺得好笑的,纔是真的玩笑,否則玩笑就是把刀子。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不同的說話方式,也決定着關係的走向。

正如郭德綱所說:“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一定要有一條心中的線,這就是分寸。”

朋友關係無論多好,心中都要有條線,否則,走得太近就是一場災難。

關係是海綿裏的水,攥得越緊,跑的越快

逛豆瓣小組,看到網友小雪分享了自己與朋友的經歷。

她有一個朋友小敏,小敏經常來小雪家裏玩,餓了渴了就到處翻東西喫,從來不打招呼。

偶爾自己帶了喫得來,幾乎也是獨自享用,製造了一堆垃圾不說,走的時候卻從不記得帶走。

一次小敏家停電了,非要到小雪這裏來洗澡睡覺,小雪看當時已經很晚,就委婉地拒絕了,沒成想小敏還是不請自來。

那天晚上兩人睡在一張牀上時,小敏還特意拍醒小雪,對她說:“我睡眠不好,你晚上不要翻身。”

還有一次,小雪給小敏看手機裏一張圖片,結果小敏拿過去手機,就開始翻其他的照片,邊翻還邊說:“看看有什麼不能看的祕密哦。”

半年前小雪新家搞裝修,小敏在一旁指手畫腳,讓小雪聽她的,但小雪卻沒有,於是裝完之後,小敏對着她的裝修大肆批判了好一陣子。

後來,氣得小雪在網上吐槽:“從沒見過如此沒分寸感的人,交朋友的感覺就像是在搞服務業。”

她還在帖子裏痛下決心,發誓一定要遠離這樣的朋友。

生活中,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

因自己的言語冒失逼走了友情,或因他人的無心之言傷了自尊。

因一時得意,而忘記了彼此之間應有的界限,或因爲他人一再冒犯,而不得不親手結束掉一段關係。

又或因你以爲朋友之間,不必把錢的事算清楚,可朋友的感受卻是你屢屢過線。

你以爲的小事,在朋友看來卻不是,反之亦然。

於是一個是沒意識到,一個就忍着不說,久而久之,小事變成了大事,最終就成爲你我老死不相往來的緣由。

在小說《假面前夜》中,酒店女接待,對前來住宿的“面具”女客人頗爲好奇,大堂經理卻提醒她:“來我們酒店的客人,都帶着一個叫做客人的面具,永遠不要試圖揭開面具。”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帶着“面具”,這個“面具”就叫做分寸。

人與人間的交往,就像海綿裏的水,唯有保持合適的姿勢,水纔會一直充盈,否則攥得越緊,水跑的越快。

生時不越界,熟後不逾矩,是成年人最好的修行。

所有的緣分,都需要留白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流金歲月》中有一處情節,讓我記憶猶新。

李一梵約蔣南孫出來喫飯,想請她爲自己的新房裝修。

當李一梵問起請蔣南孫的酬勞問題時,蔣南孫表示工人的工錢照付就好,自己的酬勞就不用了。

李一梵卻堅持要付錢,還鄭重地說:“關係越好,越要有分寸。每件事情中,我們是什麼關係主導,越明確越好。”

蔣南孫覺得這樣做太不近人情,李一梵卻說:“人情最累,因爲算不清楚。”

深以爲然。

朋友間翻臉,無不是混淆了關係、用錯了人情,而友情就是在這種糾纏不清中走向了終點。

所以,我們要懂得給彼此留空間,爲所有的緣分留白。

1、學會將朋友分類管理。

作者法拉奇曾在《別獨自用餐》中,分享過自己維繫關係的方式,他將自己認識的所有人分成五個大類,三個等級。

五個大類分別代表重要程度,三個等級則代表聯繫的頻率與深度。

作者用這樣的方式,遊刃有餘地與不同領域、不同經歷的人之間,保持着適當的距離和分寸。

正因爲給了不同的圈子適當的距離,作者的事業纔會節節高升,而生活也爲之增色不少。

學會將朋友圈分類管理,既爲所有的關係留一處呼吸的空間,也是爲彼此的感情助力。

2、遠離讓你有內耗的朋友。

我曾在運動羣裏認識過一個朋友小林,我們經常一起相約跑步、健身。

慢慢熟絡之後,有段時間我們經常在微信裏聊天。

熟了之後小林便把我當成了樹洞,每每有煩心事,她都會第一時間向我傾訴,最開始我還很用心地聽她抱怨,幫她排解。

但久而久之,我開始覺得有些困擾,於是好心提醒她,一味地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影響心情,可以嘗試其他方式化解它,但並無收效,小林依舊把我當成她的救命稻草。

無奈之下,我開始慢慢地疏遠她。

友情最好的走向,就是先讓自己成爲正能量的人,然後再與正能量的人做朋友。

遇到那些不斷消耗自己,卻又無法改變的朋友,就儘早遠離吧。

3、以利他之心交友,以感恩之心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他人身上。

在交友過程中屢屢過界,究其根本其實就是不懂換位思考。

付出了就想要回報,卻把他人所做的一切看做理所當然,既無利他之心,也無感恩之意。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易,能自己做的就別麻煩朋友。

自己做不到時,朋友幫了忙,就要記得感恩,以利他之心交友,以感恩之心待人。

《菜根譚》有云:“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與其令對方對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用恰當的方式,讓彼此相交久了也不會心生反感。

願你我都能謹守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將所有一見如故的驚喜,變成久處不厭的滿足。

作者簡介:周兵兵,富書專欄作者,寫作變現實戰營學員,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