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於佛山南海和順德

始建於宋朝

集圍墾、灌溉、養殖等於一體

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

它變水患爲水利

催生髮達繅絲業

它灌溉方式別具智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今天,人民日報刊發題爲《桑園圍 嶺南的水利傳奇》的文章,向全國讀者介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首個以基圍水利爲主體的世界級遺產——佛山桑園圍。

全文如下:

從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的上空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以西樵山爲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網密佈、村舍散落的橄欖狀地帶。這是桑園圍的核心區域。

桑園圍位於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境內,始建於宋朝,後經數次修築完善,逐漸形成集圍墾、灌溉、防洪、抗旱、交通、運輸、養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基圍水利工程。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園圍入選爲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爲我國首個以基圍水利爲主體的世界級遺產。

桑園圍建成年代之久遠、古竇閘之多、圍內地域面積之大、衆多歷史遺存保留之完好,在國內外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中十分罕見,至今仍發揮着重要水利功能。

一座半圓石拱橋接通老街,兩扇厚重木閘門靜偎水面。幾名遊人踏着麻石臺階下到河邊,仰拍橋洞上方光緒四年間刻的“民樂竇”3個大字。

這座古老的竇閘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民樂社區,是桑園圍裏衆多竇閘之一。古橋、古閘、古渡、古埠、古井,在這裏比比皆是,它們組成了一個龐大而系統的水利工程——桑園圍。

聯基成圍,護百姓,保安瀾

桑園圍“出名”之後,參觀者絡繹不絕。幾幅巨大的展板放在民樂竇橋上,供遊人瞭解桑園圍的前世今生。

“我家就住河邊,小時候挑河水做飯,夏天跳進河裏洗澡、摸魚。”年逾八旬的老人梁樹煊回憶起往事,眼神明亮起來。他指着民樂竇旁一排保存完好的石碑說,這些碑文記錄了民樂竇的歷史。

史載,唐代中後期,部分中原人士爲躲避戰亂陸續南遷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洪水頻發,嚴重威脅村民居住和生產安全。北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年),廣南路憲張朝棟牽頭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築堤防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鄉紳陳博民請旨,率衆築壩甘竹灘,堵塞倒流港,連接西北兩江防洪堤,桑園圍雛形初顯。此後,經過歷代修築加固,形成基圍、河涌、竇閘三位一體的灌溉體系,具備防洪、排澇、擋潮、抗旱、灌溉、水運等功能,18世紀末已成爲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

“桑園圍是一項獨創性圩垸水利系統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勢低窪、河涌衆多的生態特點,重點構築堤壩、竇閘、水塘、溝渠。”佛山市水利局局長李永生介紹,“部分竇閘使用‘人’字形木閘門,能夠根據圍內外、上下游水情調節,內澇水位高時自動開啓,進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時自動閉合擋潮,十分科學。”

變水患爲水利,催生髮達繅絲業

桑園圍修築後,防洪排澇自如,水稻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成爲 “粵東糧命最大之區”。據《桑園圍志》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桑園一圍,地連兩邑,堡分十四,煙火萬家,東、西兩堤,長亙百餘里,貢賦五千有餘,爲廣屬中基圍最大之區。”每逢大旱之年,周邊許多地方農田無法適時耕作,“而圍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種,踊躍春耕。”

桑園圍內,水利系統發達,生態環境良好,開啓了珠三角大規模農業開發的先河,獨具嶺南特色的農業生態系統——“桑基魚塘”也應運而生。村民通過堤圍、河涌、竇閘灌排,開發窪地、河灘,改造水塘養魚,塘邊植桑養蠶。這樣,蠶沙餵魚,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登上西樵山南邊的制高點——石燕巖,極目遠眺,萬畝桑基魚塘水光點點。桑基魚塘高效高產,催生了蠶桑經濟。李永生介紹,明清時期,南海西樵一帶成爲廣東省最著名的蠶桑之鄉、絲綢重鎮。清光緒年間,西樵山簡村蠶桑業興盛,不到兩公里河段修建了58處埠頭。“民樂有個竇,家家紡織聲”,“一船蠶絲出,一船白銀歸”,描述的就是當年繅絲業盛況。

如今,民樂老街舊樓斑駁,石板路仍在,車輛、行人川流不息。兩旁售賣土產、雜貨、日用品的鋪面一家挨一家,遮陽棚把天空擠成一線,可以想見昔日“繅絲重鎮”的繁華景象。

灌溉方式別具智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爲珠三角灌溉農業發展的里程碑,珠三角基圍與長江中游垸田、長江下游圩田並列,成爲我國古代圩垸水利開發三種模式,而桑園圍無疑是珠三角基圍水利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桑園圍內古水利工程與古村落完美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先民對鄉村美好生活和美好環境的追求與實踐。”佛山市科誠工程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彥文研究桑園圍30餘年,對桑園圍的歷史沿革如數家珍。他說,“這些水利設施爲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提供支撐,是可持續發展的典範;與圍內古村落佈局和建築有機融合,爲安全、良好的人居環境提供保障。”

1972年,西樵鎮七星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1981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廣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在順德勒流設立觀察站,開展研究,以便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狹人稠、水網交錯的地區推廣基塘農業的模式和技術成果。2019年,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珠三角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農田被改爲城市和工業建設用地,桑園圍耕種面積逐漸縮小。上世紀90年代初,桑園圍內灌溉農田仍有20多萬畝,目前尚存6.2萬畝。儘管如此,桑園圍歷史與現實價值卻不容小覷。1998年6月29日,特大洪水來襲,樵桑聯圍水閘崩決。南海、順德數萬軍民以桑園圍吉贊橫基和東基作第二道防線,保住了圍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助力非遺活化,重識身邊的桑園圍

“桑園圍在哪裏?”“晚上爸爸媽媽帶你在江邊上散步,走的路就是桑園圍的圍基……”在龍江鎮左灘村的桑園圍和龍江水利歷史展示館內,講解員梁秀霞耐心回答參觀學生的問題,“生活在這裏,桑園圍就在身邊,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

展示館位於西江與北江的第二個交匯點——甘竹溪入口處,也是整個桑園圍下游合圍處。桑園圍成功申遺20天后,該展覽館向公衆開放。下一步,佛山市還打算依託桑園圍工程遺產,籌備建設桑園圍博物館、水情教育基地。桑園圍內有3處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松塘村—民樂竇—吉水竇—西樵山—煙橋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閘—探花橋—九江吳家大院”被列入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正策劃實施旅遊保護開發。

“要在桑園圍的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點,結合實際,古爲今用,保持景觀和文化的原真性,避免過度建設和生搬硬套。”有一次,李永生得到消息,一座古橋在修繕的時候,當地要將五孔橋變爲四孔橋,他立即反對,“桑園圍是歷史的遺產,必須修舊如舊,在此基礎上煥發出新活力。”

“申遺成功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對於未來的發展,李永生設想了多種可能性,“可以與全域旅遊、鄉村振興相結合,有序推進遺產區域環境整治、碧道建設、生態景觀提升、遺產修復與展示等工作。”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鄭穎

校對:吳贇

戳視頻丨學習春節防疫指南▼

0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