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甚至有十里不同俗之說,同一個春節,不同的地方卻會有截然不同的慶祝方式,在陝西的黃河流域,“社火”,是將年味推向最高潮的扛把子。

2006年5月20日,民間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今天,老鼠皇帝首席村婦就帶大家去感受下陝西省合陽縣東雷村正宗、激烈、古樸的社火。

社火是陝西省合陽縣東雷村的傳統節目,它與祭三神一起,被村人傳承了2000多年。每年正月,冬雷村全村四個生產隊會組成南社、北社兩支隊伍,化妝後敲鑼打鼓,高舉火把,在村子主街道上往來穿梭表演。

實際上,社火活動從白天就開始了。村裏的男人們從大清早就開始準備道具、化妝、換衣服。

社火表演時,臉譜面具必不可少。據陝西的民間藝人介紹,社火臉譜起源於周朝。相傳周武王率兵伐紂,大軍行至麒麟山下,被駐守的聞太師擋住去路。姜子牙計上心頭,讓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將的面具上陣叫罵,個個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聞太師不知真假,以爲天意,遂拔寨而逃。此事傳入民間後,便產生了畫臉譜逐鬼的傳統民間習俗,並逐漸融入到了社火中。

另一種說法是:臉譜起源於周秦時的儺舞。"儺"是一種傳說中的神鳥,後被人格化,成爲一種祭祀表演。儺舞是周代在儺祭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宗教舞蹈,其明顯特徵便是戴假面歌舞。

社火常常被人們叫着"看戲",有經驗的觀衆靠臉譜便能辨認角色人設,比如:紅爲忠、白爲奸、黑爲正、黃爲殘暴、藍爲草莽、綠爲義俠,惡野和金銀爲神妖......

社火大戲要等到入夜之後上演,但是白天也會有相應的表演和活動,可以看做是正劇開演前的熱身。看看上圖這一老一少的裝扮,是不是很有趣?

夜幕低垂,鑼鼓敲響,表演就開始了,南社的隊伍首先舉着火把高喊着衝進北社的大本營。

衝進去後,一通驚天動地的表演。演員們用各種舞蹈和表情動作向觀衆展示自己的才藝。

南社的隊伍表演完畢,北社的隊伍再衝到南社的大本營表演。

這樣的表演挑戰和比賽的味道非常濃厚。

如此往來幾次,最後,兩社的隊伍在中央地段匯作一處,共同表演。此時鑼鼓聲鞭炮聲震天裂地,一片火把將場地照得通明。演員們個個發瘋般地展示各自的絕活,一片混戰,恰似古戰場的肉搏。

演出達到最高潮。

當地的冬天很冷,夜晚時能達到零下十幾度。老鼠皇帝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房頂上拍照,凍得直跺腳。然而,那些社火表演者中很多人竟然都光着膀子。村婦問他們冷不冷,回答說“打起鼓來還要出汗呢”。

陝西的漢子,猛!

相比之下,我倆的正常打扮真的是弱爆了啊。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

舞社火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慶祝春節,在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人們看來,這種形式,更是爲了能驅邪避難,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