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往往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修養。

高情商的人說話,讓人如沐春風;低情商的人說話,讓人如坐鍼氈。

這三大說話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好用。

1

不說揭人隱私的話,纔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都有自己的缺陷、弱點,也許是生理上的,也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不堪回首的經歷,這些都是他們不願提及的“疤痕”,是他們在生活裏極力隱藏和迴避的問題。

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語加以攻擊。說人隱私,揭人短處,都是很不尊重人的事情。

無論在任何場合,被別人點中自己的隱私、短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件令人氣憤的事。

有一次,跟朋友紅豔閒聊,紅豔生氣地跟我說:“我以後再也不和曉梅談心了,真沒想到她是這種人”。

看着一臉憤怒的紅豔,我便問起了事情的緣由。

原來,曉梅是紅豔的一個同學,她們兩個人無話不談,紅豔對曉梅是推心置腹。

本來紅豔以爲曉梅是她最好的朋友,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卻出乎了她的意料。

在一次同學聚會的時候,曉梅把紅豔告訴她的那些祕密公佈於衆,供大家取樂,當大家哈哈大笑的時候,紅豔感到十分尷尬。

紅豔說道:“把她當做我最好的朋友,有什麼祕密都告訴她,沒想到她卻把這些都告訴了大家,我真後悔和她說。”

如果有朋友願意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你,那是因爲她非常相信你,看重你的人品,認爲你是值得信賴的人。

那些喜歡當衆言人隱私、透露他人內心祕密的人,時間一長,朋友便會與之疏離,不敢再與之有所深交。

人活一生,是以尊嚴立於世。“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每一個人都有尊嚴,都好面子,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揭人短處、言人隱私。

工資收入、感情經歷、家庭狀況、身體缺陷等等,都是屬於他人的隱私範疇。

若不是別人主動提起,未經允許觸及這些話題都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哪怕你是好心關心,但是隻要一不小心讓別人尷尬了,或者不舒服了,就都是辦了壞事。

聰明的人,都懂得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

人家願意說就好好聽着,不願意說的就少說,不越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願被別人涉足的角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們之間的感情。

做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管好自己的嘴,學會留口德,不談論人家的隱私,不放大人家的缺點,即使有看不慣的地方,也會閉嘴不言,始終對別人尊重,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誰都有缺點和不足,不要散播別人的隱私,不要當衆揭人的短處,懂得尊重他人,體諒別人,顧及別人的尊嚴和顏面,纔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弟子規》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曾讀過這麼一則對話:

子貢曾問孔子:“君子也有厭惡的事情嗎?”

孔子回答道:“有。君子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

很多人的短處有時候就是自己心底的祕密,甚至是別人永遠也不能碰觸的隱私,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在這方面說事。

當朋友把自己的短處告訴你,那時因爲他非常相信你,非常看重你的人品,不揭短之人必定是值得讓別人尊重的人,這裏面藏着一個人的修養。

俗話說:“揭人不揭短。”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要揭別人的短處,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點過失都沒有的人。對於別人的短處,我們要學會接受,對於別人的信任,我們絕不能辜負,別人交代的事情我們更不能到處散播。

一個人只有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別人,不揭別人的短處,纔會獲得他人的尊重,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

一個人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而真正聰明的人,懂得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2

不隨意評論別人,既保護了他人,也保護了自己。

王小波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不少人總是喜歡隨意評價別人,背後議論他人,還以此爲樂趣。

這樣的人只會用嘴傷害別人,徒增隔閡,走到哪裏都不受人待見。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眼中,形象也會有所不同。

這就導致:有的白,是別人眼中的黑;有的美,是別人眼中的醜。

生活中,總有善良,被誤解成虛僞;總有正義,被詮釋爲愚蠢。

有的人看到片面,就妄下結論,用三言兩語就定義一個人。

把別人的缺點無限放大,甚至以好心提醒之名,肆意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卻忽略了水面下的十分之九。

不少人總是習慣於在得知了一些信息之後,便用自己的視角評判他人。

《殺死一隻知更鳥》裏有一句話:

你永遠不可能真的瞭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論他人。

閒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既保護了他人,其實最後也保護了自己。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類人,隨意評價別人,背後議論別人,把別人的事情當做八卦的樂趣和談資,自以爲看透世事,便可妄自菲薄。

這世上多少人與事,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

所以,纔有了“飽知世事慵開口,看破人情但點頭”的處世哲學。

人性複雜,世事難料,尤其不要輕言善惡,擅自給一個人蓋棺定論。

在電影《搜索》中,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是家上市公司的都市白領。

葉藍秋帶着墨鏡坐在公交車上。遇到位老大爺要求讓座時,心情沮喪的她沒搭理。

大爺開始陰陽怪氣地賣慘:

“不就一個座位嗎,啊?不坐我就累死了?累不死!就算這座位啊,我讓給這姑娘了,成不成啊?”

可是,沒想到,衆人狂轟亂炸般的指責,開始向她撲面砸來:“我在這車上這麼久了,還真沒見過這樣的人!”

“長得人模人樣兒的不幹人事兒,什麼素質?什麼教養?”

更不巧的是,整個過程被人偷偷拍下,又被人放到電視臺上播出。

在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事件開始發酵,引發了社會的熱議。

毫無意外,葉藍秋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周邊盡是冷嘲熱諷的謾罵聲。

然而,真相如何,並沒有人去關心,更沒有人去了解,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事實上,在上車之前,葉藍秋意外得知自己已經淋巴癌晚期。面對這一噩耗,她無法接受也無法面對,腦袋一片空白。

她想向大衆解釋和道歉,但大家似乎並不關心。

最後,葉藍秋在輿論與病魔的雙重摺磨下,選擇了自殺。

你的未必就總是對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就是錯的。這個世界很大,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寫道:“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在你眼中平常無奇的事情,可能需要別人費盡全力才能得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要走的方向,不要用你自己的眼光隨便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爲你並不懂別人的生活,根本不瞭解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

如果總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說輕了是三觀不同,說重了就是偏見、不尊重別人。

別人的生活,不去輕易評價好壞,那是別人的選擇。

不瞭解事情真相,尤其是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不妄加評論。

老家有一個青年,今年已經30多歲了,還沒有結婚,父母尊重兒子的想法,倒是周圍人開始對他指指點點:“事業再成功,沒有成家,也是失敗。”

“三十多歲了還不結婚,也不嫌丟人嗎?”

但是事情真相卻是,一年前,他愛的女朋友因爲意外去世,時至今日,他依然沒有辦法接受一段新的感情。

外人的閒言碎語,妄自下的那些定論,都聚成了他心中的刀子雨,對他造成了第二次傷害。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成長經歷都不同。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他的經歷你沒有經歷過,他的感受你無法體會。

你雲淡風輕說出的幾句評價,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場海嘯,所以,在未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時,請不要隨意評價,這是做人的基本修養。

你的一句無心之語,可能給別人徒增了很多煩惱,你的一句隨意評價,可能成爲別人沉重的負擔。

不隨意評論別人,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不隨意揣測、妄加評斷、輕言善惡,纔是一個人深入骨子裏的修養。

3

不說口無遮攔的話,看破不說破,纔不會傷人害己。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

有人說:“用物過度妨於財,用氣過度傷於身。”

說話也是如此,點到爲止,纔會讓人意猶未盡。

相反,口若懸河,只會招人厭煩。

生活中,有的人自詡聰明,對待任何事情,都能高談闊論一番,生怕別人不知他的“淵博才學”。

把常識當罕見,把人人都懂的道理重複一遍又一遍。

殊不知,這樣的人,在自己口無遮攔的同時,把缺點暴露無遺,早在他人心中,落下不好的印象。

古人云:“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正所謂“禍從口出”,心直口快的人,終要爲自己缺失的分寸感買單。

明代名臣解縉,天資聰穎,詩詞、文章、楷書、草書無一不精絕,被稱爲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在襁褓中母親教他識字,5歲過目不忘,10歲寫詩、寫文章,文采斐然,18歲高中皇榜,19歲官至翰林學士,深得朱元璋賞識。

朱元璋曾對解縉說:你我是道義上的君臣,恩情上情如父子,你應知無不言。

解縉真的知無不言,口無遮攔上萬言書,激怒羣臣。

朱元璋下召把解縉的父親叫來,說了一番話: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認爲他才華超絕,欠缺涵養,罰他閉門思過,一罰就是十年。

只因解縉口不擇言,21歲時,大好的前程,被生生斷送。

朱棣登基,解縉被重新啓用,朱棣對他開始也是賞識有加: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然而,解縉不思悔過,好景不長,因爲多次口不擇言,激怒太子遭誣陷。

被朱棣下大理寺監獄,錦衣衛在朱棣授意下,用酒將他灌醉,埋在積雪中活活凍死。

解縉有一副諷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成了他自身的寫照,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慎言免禍患。

明朝胡居仁在《易象鈔》中有言:“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如果只是一味逞口舌之快,不假思索,不管不顧的說話,只能傷人害己。

感情再好,關係再親,也不能亂說話,否則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最後傷的還是自己。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裏,有兩個對比強烈的女孩子。

侯玉英家境不錯,可惜身材矮胖,天生還是個跛子,內心隨之有些扭曲。

所以“在生活中她最關注的是別人的缺點,好象要竭力證明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你們的腿比我好,但另外的地方也許並不如我!”

於是,她表現欲超強,給同學打飯時頤指氣使,告發孫少平上課看課外書。

後來,又在孫少平分配勞動工具時,揭穿他對郝紅梅的偏袒,藉此讓兩人下不來臺。

相反,縣革委會主任的女兒,女二號田曉霞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見識開闊,滿懷理想。

沒有絲毫高幹子弟的做派,常懷一顆悲憫萬物的慈悲之心。

她對農家子弟少平情有獨鍾,知道少平生活窘迫,從不當面說破,常常挖空心思地幫他。

假裝丟錢包,一起清洗煙囪,喫他的烤紅薯,帶他看報紙,幫他借書,由衷讚美和鼓勵他,說他跟別人不一樣。

悄無聲息地照顧着少平敏感的自尊心,引領着他的人生理念發生質的飛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當我們看出這些苦衷時,與其說出口,不如做到位。

真正高情商的人,永遠不會把對方置於難堪無措的境地。

恰如黃渤說的:“其實有的時候,所謂高情商,是你不想傷害別人。”

看破不說破,既能顧及他人的體面,又能讓自己內心更加豐盈。

做人,看破別說破,給別人留體面,給自己留餘地,看似是放過別人,其實,是放過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