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杜甫的祖父,是我國初唐時期的詩人。一提到初唐,想必瞭解格律詩的朋友都知道,在這個時期,我國的格律詩還並未完全形成它的嚴謹格式。也就是說,格律詩尚未成熟、尚未廣開來,大多詩人們寫的詩都屬於“半格律”形式。

而在此時,杜審言卻已經將格律詩的格式運用到了自己的寫作中,爲格律詩的完善貢獻出了一份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今天要分享的這首《渡湘江》就被稱爲七言絕句的“奠基石”,全篇28字寫盡春愁,不但有意境還更有韻味。

渡湘江

唐 ·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這首詩是杜審言被貶到南方偏僻地區時,途中看到春景而所作,結合作者當時的遭遇,我們能夠清晰品讀到他內心的那份惆悵與幽怨。

起句:遲日園林悲昔遊。一開始就進行了情感上的抒發,不遮不掩,給予全詩鮮明的基調奠定。作者因爲眼前的景色而聯想到當年的那次春遊,然而不同的是今天的心情與當時的截然不同,一個“悲”字簡潔有力,點向主旨。

就手法而言,這一句採用了“互襯”:用今天的悲去體現當日的喜,用當日的喜來映襯今天的悲。那麼具體的場景、人物活動等是什麼樣的,這裏又作了一個恰到好處的留白。

承句:今春花鳥作邊愁。起句抒發情感,此句在其基礎上作一生髮,拉相關物象進行描寫:花是愁的、鳥也是愁的。這裏將景語自然轉換成情語,兩個物象所體現出來的情感色彩,都是由作者的心情去決定的。此時作者造貶,心情沉痛至極,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是“憂愁”狀態的,儘管那些花呀鳥呀本身很美好,本身還是跟原來一樣。

這句中作者還是以“樂”襯“悲”,描寫比起句要實際,可以說就是起句的另一種“補充”。

轉句:獨憐京國人南竄。在稍作具體物象描寫後,作者再將筆鋒轉到情感來寫,以夾敘夾議的形式進行了一次跳轉。也就是在此處,作者對起承句中的悲與愁做出瞭解釋:因爲他要被貶到南方的偏僻地區去了。在脈絡上扣得緊湊又流暢,我們在品讀的時候,很輕鬆地就能將前後的線索貫通起來,這就是轉句的“形轉而意不轉”的特點。

合句與轉句之間的聯繫自然不用說,它們有着非常明顯的邏輯銜接,所以在轉句的引領下,合句便緊跟而來:不似湘江水北流。在“京國”的作者被貶向南而行,他眼前的湘江水卻向北而流,面對這種情景,他再次悲從中來,感嘆自己的命運,感嘆他與這江水的不同處境。

在合句中,作者才把題目點了出來,借物抒情的手法運用嫺熟到位。我們可以注意到:收篇的時候作者又用到了反襯的手法,把情感推至高潮,其中韻味也被無形延到了詩外。

綜觀全詩,作者反覆用到反襯手法、側重抒情、適當添景,把一位處於困境中的詩人形象、詩人情懷展現出來,獨具藝術特色。

這首《渡湘江》在格律詩上踩很得工整,完全符合格律詩的規範,這對於在初唐那個格律詩尚未成熟的時代來說,無疑是一個標杆,所以它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曾被稱爲七言絕句的奠基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