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年度人物檔案

卜愛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所長,中電國基北方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1983年—1987年,本科就讀於我校無線電技術專業。歷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市場營銷處副處長、處長、所長助理、副所長,2015年11月任所長。帶領十三所堅持“軍工是立所之本、產業是強所之路”的發展戰略,堅持以國家戰略爲先導,以強軍爲首責的核心使命,始終把軍工任務放在首位,先後取得了3025項科研成果,其中59項榮獲國家級獎勵、516項獲省部級獎勵。在保證軍工任務完成的同時,專注優勢產業,培育核心專長,民品產業形成了“智慧照明及碳化硅電力電子全產業鏈;4G/5G通信基站及光電子;安全電子THz及傳感器”三大產業領域。2018年全所實現總收入76億元,2019年實現總收入84億元。十三所現已成爲我國核心器件供應基地、半導體新技術新器件創新基地,高技術民品產業一流供應商,爲我國半導體事業做出開創性貢獻。

清晨,石家莊下起了雨,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所長卜愛民,冒雨來到氮化鎵功放芯片的生產車間,熟練地換上白大褂、帽子、鞋套,一邊聆聽車間負責人的彙報,一邊盯着生產線上員工的操作。5年來,他不知來過多少次。

“黑名單”

2016年2月,國家工信部公佈,我國已於當年初正式啓動了5G研發技術試驗,5G基礎研發試驗將在2016年—2018年進行。這條消息引起了卜愛民的注意。剛剛就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以下簡稱十三所)所長,他在筆記本上反覆寫着“5G”,陷入沉思。

擁有技術背景的卜愛民,對前沿科技頗爲看重,關於5G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他關注已久。

“當時,所裏的其他科研生產任務已經很重,國家也沒有專項經費支持。”卜愛民說,“但我認爲,5G必將在不久的未來影響國家技術和國民生活。要知道,在相關設備和器件上,我國依然需要進口。必須提前佈局!

“科研國家隊,就先別管什麼經濟效益。”在卜愛民的堅定裏,《5G基站射頻功放芯片的研發》項目悄然上馬。作爲具有60餘年歷史的綜合半導體研究所,十三所在軍用功放芯片的研發和生產上成績斐然,但在5G領域卻還是“小學生”。爲此,卜愛民成立了專項研究實驗室,選調所內頂尖技術人才,投入大量資金。同業還在遲疑和觀望時,他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5G芯片項目是卜愛民給自己佈置的“拔高題”,要答就必須答好。從項目啓動直到今天,他幾乎沒有休息。“不啃下這塊硬骨頭,誓不罷休!”爲了解民用前沿市場的現狀和需求,他多次到華爲、中興等公司走訪調研,獲取一手資料。2017年,積極促成了十三所與中興的強強聯合,合作實驗室正式運營,5G芯片項目商用注入新活力。

100萬。這是2017年底,卜愛民給5G芯片項目實驗室的獎勵金,也是十三所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獎金,儘管這個項目還沒有任何經濟收益。“這是關乎國家戰略的重要項目,是關鍵領域,是‘卡脖子’的地方。還沒有成果?那就再幫他們加把勁兒。”卜愛民說。

2018年8月1日,在全國軍人歡度節日的時候,老牌軍工研究所十三所及其下屬機構被列入美國封鎖的“實體清單”,也就是大衆口中的“黑名單”,5G芯片項目中,涉及到的需從美國進口的基礎材料、設備和服務“斷供”了。

“美國的制裁,對我們有影響嗎?負面影響肯定有一些,但我更希望把它看作是加快創新的驅動力。”卜愛民自信地說,“美國的制裁,可怕嗎?一點都不可怕。因爲提前佈局,我們的研究已經初具成果,我非常有信心。

2018年12月,十三所帶着自主研發的5G基站氮化鎵射頻功放芯片參加中國國際應用技術交易博覽會,這項已完成多款產品設計、並獲得客戶認證成功的成果驚豔亮相。這也標誌着,美國在該領域的壟斷沒有得逞,中國擁有了自己的芯片。

1億片

在華爲、中興等國內企業相繼上了美國的“黑名單”之後,幾乎所有射頻芯片的進口都被限制住了,國內對於國產5G射頻功放芯片的需求量激增,很多企業向十三所拋來了橄欖枝。大量訂單蜂擁而至,也多出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芯片量產。

雖說十三所已經完成5G芯片的設計,具有一定生產能力,但此前僅爲軍用,量產能力十分有限。“在量產能力方面,我們確實還有些落後,總是在‘跟跑’。既然限制了進口,那就必須全靠自己,不能被美國‘卡住脖子’。”卜愛民帶領領導班子積極轉變思路,主動學習民用產品的生產經營理念,並應用到實際生產管理中。此外,他又繼續加大投入,購買和升級關鍵生產設備,改進了生產線的動力和後勤保障體系,並重新規劃了整個產品供應鏈。漸漸地,十三所芯片的量產能力穩步提升,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可全面滿足中國5G通信基站的要求,“跟跑者”變成“同行者”。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襲。美國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和禁運愈發嚴重,國內對5G射頻功率芯片的需求也愈發緊急。大年初二,卜愛民顧不上與家人團聚,就早早來到辦公室,開始新一年的忙碌。他一邊安排所裏的防疫工作,一邊深入生產一線,與工人一起摸爬滾打。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期,十三所仍保證了芯片的正常生產和供貨。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現在,十三所已成功實現了5G基站射頻功放芯片量產,成爲了國內唯一一家國產化、產業化的單位,產品的可靠性和直通率超過國外同類產品。卜愛民自信地說:“2020年,我們預計量產一億片,覆蓋20萬座基站。我們終於有了可以完全代替進口的中國‘芯’!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於自身。通過我們的努力和攻關,讓國家擺脫被‘卡脖子’的困境,我很自豪。但這不是終點,我們不會滿足只做同行者,未來我們必將是領跑者。”卜愛民滿懷堅定。

33年

進入十三所工作,從毛頭小夥到央企領導,卜愛民一干就是三十三年。2018年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和第四十九所合併,成立中電國基北方有限公司,卜愛民兼任黨委書記、董事長,他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第三顆GEO衛星成功發射,標誌着我國北斗三號已完成全球組網,開始服務於全球導航。國基北方充分發揮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的優勢,依託宇航產品和高可靠性關鍵芯片研製的基礎,爲北斗三號工程配套單機4種50餘臺、各類組件及核心器件8000餘件,爲北斗導航衛星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星用固放作爲GEO衛星通信系統的核心部件,爲了適應北斗導航衛星建設,我們自主開展了某波段星用固放的研製工作,通過反覆攻關,大大提高穩定性。”在國家重大項目上,卜愛民從未鬆懈。“原來,我們的固放只能給國外進口的器件做備份,這一次,我們的產品突破了全國產化技術,完全滿足了導航衛星的應用需求,主備份都是我們的,國產化率達到100%。

“軍工電子國家隊”是卜愛民口中的高頻詞。2019年國慶閱兵禮上,所有武器都裝載了國基北方出品的重要器件。近年來,卜愛民一直堅持以軍爲核心,積極統籌軍工電子業務發展,成體系佈局固態器件、慣性微系統與傳感器等領域科研生產,加快提升半導體電子器件整體支撐、保障與發展引領能力。在卜愛民的帶領下,國基北方持續爲全軍各兵種全方位提供先進的信息化武器裝備,產品種類已達幾千種。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爲此,卜愛民帶領全所制定了“堅持以軍爲核心、以民爲主體、科技支撐、軍民融合發展”的方針,投入大量精力,帶領全所打造民品產業平臺,除了聚焦5G芯片產業,還立足微電子、材料和電子封裝等基礎領域,集中優勢,大力推動民品產業改革發展,在民用產業持續投入,提升規模化經營能力。他上任後,十三所和國基北方的收入逐年增長,每年漲幅均超過10%,預計2020年將突破100億。因爲對助力地方實體經濟轉型做出的卓越貢獻,卜愛民還被授予“河北省軍民融合十大人物”榮譽稱號。

2020年1月,卜愛民代表十三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習近平總書記親手頒出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距離十三所上一次獲得一等獎,已經過去了22年。

“這個成果是十三所幾千人共同努力結果,是在全所3000餘項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孕育出的結晶。”卜愛民感慨道,“做隱姓埋名之人,做驚天動地之事。名和利都是暫時的,能爲國家做些什麼,纔是人生價值的真實體現。”

“媽媽,我到大工了,這裏真漂亮啊!我一定好好學習,請您放心!”時至今日,卜愛民仍記得求學時,給媽媽的那些信。“我有7個優秀的室友,各有所長。他們讓我意識到,人要認清併發揮自己的長處。……”“自習室裏,靜得連掉一根針的聲音都能聽到,大家都在努力學習,我自然也不能鬆懈。……”“實驗特別有意思,就是難度頗大,我失敗了好多次。高頻實驗老師鼓勵我,做事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再堅持一下,成功就不遠了。……”“媽媽,我最近學習成績和實驗動手能力都大有進步。希望畢業時,能親手組裝一臺電視機帶回家!……”大工的四年,於卜愛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記憶和經歷。在大工,他學會了在未知領域不斷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學會了在無望和曲折中堅持不懈的恆心,學會了如何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領頭人,卜愛民一直在踐行“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帶着大工給予的驕傲和底氣,戮力前行。

內容來源:大連理工大學校友會 大連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編輯:張杭曉

校對:白書彬

責任編輯:周學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