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因規模巨大聞名於世,它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也是近二十世紀以來考古界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更是歷代帝王陵墓中最壯觀的一座。衆所周知,秦始皇是一個貪得無厭之人,在他未離世之前修建了規模巨大的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的宏偉以及壯觀程度令人歎爲觀止,是世界結構最爲複雜,內容最爲豐富的古墓。

秦俑一把青銅劍被壓2000年,刀光劍影無蝕無鏽

幾千年來,秦始皇成爲歷史評論最多的人物,關於他的功過是非,似乎成爲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秦始皇在世,消滅了六國,實現了中國統一,設置郡縣制,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被後人廣爲傳頌。然而讓人憎恨的是秦始皇是暴力君王,焚書坑儒,大肆修建陪葬皇陵兵馬俑等等,讓他在歷史上留下敗績。值得一提的是兵馬俑是秦始皇身份的象徵,即便死後他也希望自己的後代能世世代代做這片土地的皇帝,用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用泥人泥馬的軍隊形勢來陪葬是爲了顯示他生前併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的功績。

秦始皇用了39年,修建陪葬皇陵,兵馬俑的出現,向世人不僅展示了秦始皇時期國內士兵的真實面貌,也領略了當年秦國一掃六國時的強大軍容。出土的陶人陶馬,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工藝製陶技術,讓後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衆多出土的文物中,最讓世人震驚的是,考古學家於1994年在兵馬俑2號坑出土的幾柄青銅劍,長86釐米劍身上有8個棱面,極爲對稱均衡,從地下出土後,卻依舊無蝕無鏽,光潔如新,鋒利無比。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任何一把金屬製作的刀劍都會腐蝕,爲何這把青銅劍兵器卻如嶄新的一般,保持當初模樣,實在令人驚詫不已。

中國考古專家家:是古代黑科技“鉻”的功勞

秦始皇兵馬俑坑內的青銅武器爲何會保持數千年不腐?對於這個問題,中國考古專家進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這些青銅劍在做工方面是極爲精細的,古詩中曾提到: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打造一把寶劍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並且很多的做工細節要求都十分嚴苛,才能夠誕生一把寶劍。

秦陵中出土的青銅劍,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熔鍊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秦朝制劍工藝技術及其精湛,這把青銅劍身被打造得很薄,而且在表面居然有八個棱面,每個棱面的誤差居然不到0.05毫米,很少看見線條有彎曲現象。鑄後靠手工打磨,難以達到如此規整的程度,這種能打造得如此之薄,而且還具備那麼多棱面,做工設計可謂精妙絕倫。

其次,考古專家認爲在青銅劍身發現了一層15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當時秦朝時期的“黑科技”,抗腐蝕性極強。鉻作爲一種稀有的金屬,它的最大特點是耐高溫,一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才被科學家發現,而它的熔點可在4000攝氏度。具有質量輕、熔點高、抗氧化性好、導熱性好、耐腐蝕性好等特點,鉻在高溫大氣加熱過程中的氧化行爲對其工業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通常來說,材料抗氧化性取決於表面形成的氧化層,而氧化層的形成會隨着材料的微觀結構、化學成分和表面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能夠掌握如此先進的技術,也讓世人唏噓不已。由此可見,秦陵中這把沒有被腐蝕,依舊刀光劍影的青銅寶劍,完全不是巧合,而是古代黑科技“鉻”的功勞。

2000年前的“黑科技”引發全世界爭議,專家質疑:純屬巧合

如果說兵馬俑青銅劍上的鉻起到了抗腐蝕的重大作用,那麼這對美國的專利技術構成了挑戰。這個重大發現的“古代黑科技”引發了全世界的爭議,很多西方科學家認爲2000多年前的秦朝不可能具備此項黑科技。

世界最頂級的科學期刊《自然》雜誌曾經刊發了一篇來自劍橋大學考古學家馬科斯·馬汀·託雷斯的論文,否認了我國古代黑科技鉻元素防止腐蝕的情況,他指出青銅刀劍沒有生鏽與西安土壤問題有直接關係,通過模擬實驗對比,他認爲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漆器和土壤鉻金屬痕跡的分析來證實,青銅金屬表面的鉻源自漆料中的鉻污染,換句話理解青銅劍上的鉻是巧合,並不是古代黑科技人工有意爲之。

但隨之在對兵馬俑礦坑周圍土壤檢測過程中的發現又推翻了這個結論,周圍土壤的確含鉻,但其鉻含量微乎其微,模擬實驗表示這些含量的鉻不足以轉移至武器表面形成“鍍鉻”的效果,這麼來看,“鉻”不是從突然中轉移出來的。

排除了土壤之後,緊接着的懷疑對象就是顏料了。兵馬俑的表面使用了大量的顏料,而且其顏料大多來自大自然的礦石,來自大自然的礦石之中很有可能含有鉻,但檢測結果有一次讓科學家失望,顏料之中沒有鉻。

於是剩下的最後一個懷疑對象,就是“漆”。秦俑在繪製顏料之前,會使用塗抹幾層漆底。漆底雖然屬於純天然製品,主要來源於漆樹幹,但秦人爲了讓漆具有更好的性能,會在其中加入一些添加劑,這其中有可能就包括了“鉻”元素。

而後在對一些殘存的漆進行檢測之後發現,果然,鉻的含量非常高,比周圍土壤中的鉻高出了幾倍。而像銅箭鏃、弩扳機爲什麼鉻的含量更高,甚至達到了“不鏽”的效果,正是由於漆中的“鉻”轉移到了武器上面,因此有不少人對兵馬俑的鍍鉻技術產生了質疑,認爲這是一種“巧合”。

但這真的是巧合麼?有不少中國網友認爲,漆的作用不就是防鏽麼?古人爲了防鏽在漆中添加鉻難道不是“防鏽科技”麼?如今關於秦陵中出土的"青銅劍"爲何沒有被腐蝕的原因爭議不斷,不管其是否屬於黑科技,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把青銅劍凝聚了古代先人的精湛鑄造工藝,也凝聚了古代華夏防鏽技術的智慧結晶,在秦始皇陵中還有很多類似文物充滿了神祕之感,相信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終究會爲我們解開其中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