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人們如何設想未來5年、15年的國家?作爲中國改革開放引領者的上海,會從何處發力,創新創造,邁向新的發展階段?而孕育着這座城市的長三角,又將如何深度整合區域資源,成爲中國發展的“破局”。同時,這片區域作爲雙循環的中間鏈接點,將如何融合、承接國內國際交流,在全球事務中開闢新陣地。在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公佈之際,觀察者網採訪上海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先生。以下爲採訪下篇。

採訪上篇:1.7%和6%,對上海意味着什麼?

【採訪、整理/觀察者網 朱敏潔】

· 長三角一體化對中國改革的意義,絕不只是經濟

觀察者網:上海“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全力優化全市各區的戰略佈局,要充分發揮各區塊的最大效能, 這是上海自身內部的更新重組。如果我們把區域空間再往外擴,其實也是包含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如何使得上海本身的佈局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的佈局充分融合,讓相互借力效應最大化?就目前而言,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比較緩慢,主要的難題在哪裏,從行政驅動、政策立法等方面來看,應從哪些方面着手?

周漢民:2018年11月5日的首屆進博會上,宣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我認爲,這一重要宣示,地點選得極好,時機也選得極好。回溯2012年十八大以來中國所提出的國家戰略,可以總結爲“五大戰略、一個倡議”,一個倡議就是一帶一路,五個戰略,北方有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有長江經濟帶發展,核心10個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南方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接下來就是長三角,加了兩個定語,“一體化”“高質量”,全國唯一。最新的戰略是去年提出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

這就很清楚了,長三角地區,35.9萬平方公里,全國大陸面積1/26,2.2億常住人口,全國人口的1/6。什麼叫一體化?就是經濟發展的整個版圖需要再造,這纔是核心。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綱要有3萬字,12章,這是2019年5月13號在中央政治局審議的;6月3號在上海成立領導小組,由韓正副總理任組長,緊接着就開始推動在地理上臨近的三個地縣——“兩地一縣”建示範區,面積大概有2000平方公里,現在先集中在中部600-700平方公里搞示範。

長三角夜間燈光,正在“融”起來。圖片來自新華網

一體化,講得明白一點,就是同城效應,你能夠想得到的事都應該在一體化的範疇中,包括就業、就醫、就學、交通、通訊、文化融合等等,給長三角人民、給世界以穩定的預期。長三角一體化是要打造世界最具現代意義的都市羣,作爲目前唯一的中心城市——上海是龍頭。當下必須逐步化解完全不同行政區域議事困難的問題,所以一體化要賦權賦能。如果能夠做成,那對中國的影響是乘數效應,可以讓中國的經濟總量有一個質和量的全面提升。

上海作爲龍頭,集聚的是功能,但其他幾座省份各有特色。最近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江蘇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達到10.27萬億元,躍居全國第二,浙江、上海分別排在全國第四、第十。安徽緊隨其後,排在第十一位。

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時間要抓緊。借用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示範區示範要有時間限制,內容明確,及時複製,及時推廣,更要強調輻射;我也曾在多個場合說過,我們要共同放棄“你是浙江人,江蘇人,安徽人,我是上海人”這樣的稱謂,而是同爲長三角人,如果能把“長三角人”這個名號叫響了,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對中國也而言,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要真正動起來,就是在這裏。爲什麼?我可以提供幾個數據,長三角經濟總量接近全國的1/4,這還是19年的統計;全國外貿的四成在長三角;更厲害的是利用外資總量去年中國排名第一、超過美國,這其中有62%投在長三角,同時中國對外投資的三成從這裏出去。如果長三角擰成一股繩,那就是一個偉大的力量,站在這樣的歷史觀上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定要有序、堅定、加速推進。

作爲領頭的上海要做出更好的樣子來,首先“十四五”中提出五大新城建設,其實就是做了一個新範例。這五個城市,被認爲是相對獨立的城市,每一個都有其特殊功能。比如南匯,原本就是一個縣的建制;臨港新片區是最大的自貿區;嘉定的汽車工業一直是支柱產業;松江從無到有,九座城市自發聯合創設G60,如果說長三角佔了中國經濟的1/4,那麼G60佔長三角的1/4了;青浦,一體化示範區就在這裏;奉賢新城的一個巨大促進力量是逐步向臨港靠攏,並且還有東方美谷。

我重溫了“中心輻射”這個詞,我以爲,中心輻射不僅僅是市中心輻射,市中心輻射指的是交通輻射、流量輻射,更是上海五大新城的中心功能輻射,這纔是大輻射。

第二, 兩翼齊飛,一頭是臨港,另一頭應該是虹橋,虹橋可謂大事一樁,要專門做文章。從地理上來看,虹橋是長三角摺疊起來的中心,輻射能量巨大。第三, 不得不講到兩端,我們稱爲南北轉型,南面金山、北面寶山,這兩個老工業基地不但要有新的轉型,更要有亮點紛呈。所以我覺得上海的五大新城戰略爲長三角一體化做了最新的展開,有利於上海龍頭地位的提高。

1992-2018年長江經濟帶夜光強度圖,圖自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網站

觀察者網:那是否可以這樣認爲,本質上上海應該成爲一個資源配置中心,讓要素在周邊流動起來,而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聯繫到近來熱議的要素市場改革。

周漢民:是的,我前面提到五大鏈接,首先就是要素鏈接,再到產能、規則等等,層層推進。這些問題很深刻,應該推廣開來討論,對社會的影響會很大。

我曾給華東華南片區的全國政協新任委員專門做了一個講座,題目是《從世博會到進博會》。我說,國家賦予上海進博會的任務,應認識到這三個要點:第一,進口爲主,不是不談出口,而是一定會帶動出口;第二以貨物貿易爲主,但一定要帶動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事實上我們更缺乏的是後者;第三,進博會要帶動別人對我們投資,貿易和投資是相關聯的。

我從2018年開始呼籲,如果能把這幾塊做好了,進博會的效應還會進一步放大,那就是進口和出口相結合,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相結合,貿易投資共同提升,絕對不應該把進博會僅僅看成是上海的,而應是中國的。

從物理展示面積來講,我們的面積擴大不了,但只要能夠賦能,爲什麼不把進博會的效應搞得更大一些?進博會是一個理念,一個載體,一個平臺。借用一個比喻就是“拼多多”,所以上海要和長三角拼在一起,進博會要和其他展會拼在一起,像廣州進出口貿易博覽會、北京服貿會等,一旦這些板塊互通有無,文章會越做越大。

換句話說,上海就是一個平臺,英文可以用“hub”。資源在這裏流轉,賦能,並帶動其他產業崛起。

· 進博會是可以誕生一個國際組織的

觀察者網:但是這兩年來,無論是國內外情勢的不確定性,還是新冠疫情大流行,都對進博有較大沖擊,大家都有明顯感受,所以在面對可能的突發狀況或者未來的不確定性上,進博會還需做出什麼完善和改進?

周漢民:2021年的世界形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可預測性,仍是首選的前三個詞彙。進博會要年年辦,越辦越好,我想第一條就是要因應疫情常態化管理,線上線下同時發力。我曾建議在進博會主要場館開闢洽談室就夠,網絡設施一應俱全,對方的人可以來,貨也不一定需要來,完全可以通過網絡交易,一網聯天下。

第二條,進博會絕不能辦成單純的進博會,很大程度上更是要把虹橋論壇打造成世界級論壇,向諸如達沃斯論壇看齊。進博會最核心的是論壇,如果能給世人留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並不斷努力行動,進博會的意義就進一步昇華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習總書記在達沃斯論壇的兩次講話——2017年特朗普上臺之際,2021年拜登上臺之際,在這兩個關鍵時刻習主席發表重要演講,世界影響巨大,這足以證明論壇的重要性。

第三,進博會是可以誕生一個國際組織的,由中國人發起的國際組織不是太多,而是不夠。大家可以回顧上合組織當年成立時的遠見,如今想加入上合組織的國家,排着隊都進不了。

我舉這些例子無非想說明一點,上海要主攻進博會,把它真正打造成這座城市的一個亮堂堂的會客廳。一旦由這種論壇或聯盟形式的組織起來了,就是可以產生一個具有全世界影響力的新天地。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場館——國家會展中心,圖片來自新華網

觀察者網:確實,我們經常說我們要在國際規則、國際組織中有更多的一些發言權,要提高規則制定能力,這就是很好的一個切入點。

周漢民:對,所以要趕快構想、成立,雪球是以後慢慢滾起來的,不要急於在起步階段就大而全。久久爲功,潤物細無聲。

觀察者網:上面提了這麼多的宏觀問題,最後想落到普通民衆的微觀感受,也就是個體的獲得感。就在跟您約採訪的時候,正好瀏覽到年度經濟數據新聞,看到讀者的評論分成兩個極端,尤其年輕人,一方面對宏觀發展很樂觀,但另一方面對微觀經濟很悲觀。毫無疑問國家的發展、城市的發展最終都是爲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尤其像最近的房價上漲。雖說政府採取緊急措施調控,但從長遠來說,要如何逐步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像住房、醫療或教育。上海作爲一個人口流入型大城市,也勢必會引起所謂“本地人”與“外來人”的矛盾,未來有什麼解決或引導方法?

周漢民:讓我說說當時爲什麼辦世博會,歷史上中華民族從未辦過,2010年我們千辛萬苦,奮勇爭先,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辦成了這件事。回到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適應了今天世界城市時代的發展趨勢。

人們的生活生活不外乎七個方面,就業、就學、就醫、通訊、交通、文化和對未來的預期。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幾千年前,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提問:人們爲什麼來到城市?爲了生活;人們爲什麼居住在城市?爲了生活的更好。我們做的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一句話,爲了人的全面發展。剛剛發表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裏面,對這層意思有完整的表述。

要解決當下面臨的棘手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齊頭並進,首先我們必須利用上海現有的資源把一件事做好——社會公平和平等。這極爲重要,在目前不可能過分集中資源來辦一件事的情況下,我們要做到儘可能的公平和平等,這就有希望。對人民的生活需求如此,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同樣如此。

第二,新的發展要規劃透明、方向明確,要讓千萬人嚮往,要讓無數人振奮。

第三,要更廣泛聽取民意。上海市民的素質是高的,這次疫情防控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市民配合,能做得到嗎?所以要感謝人民,上海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成之惟艱,要向有大愛、有力量、有擔當的上海人民表達真摯的感謝。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建設人民城市,未來要做到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這幾句話多麼讓人民溫暖並在心底升騰起希望。我們一定不能辜負這一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