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工第一天,加油打工人!圖源:包圖網

30秒快讀

1、90後,曾經被打上“物慾一代”的標籤,如今卻發現,他們比父母一輩更懂得理財、做副業。搞錢,成爲年輕人最大的愛好,有人工資翻番,有人虧了10萬。

2、當他們靠買基金賺了100萬時,並沒有沉迷於買奢侈品,而是薅羊毛:3分喫外賣,5元買兩條長褲。曾幾何時,年輕人還埋怨父母極端的省錢方式。

3、一邊熬着最深的夜,一邊做着最貴的體檢,甚至挪出並不富餘的薪水來給自己上保險。

01 基金

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常規理財產品,一夜之間被打上社交標籤迅速躥紅,年輕打工人嗅到了其中錢的味道,並用自己的方式展開“圍剿”。

90後沉迷“搞錢”

虧損10萬元,期貨收盤後的凌晨2點,林歐(化名)抽了一支菸,倒了一杯酒,在手機備忘錄裏飛快地敲下了一篇反思錄《投資——一面窺視人性的鏡子》,他寫道:“千萬不要被情緒化上頭的自己剝奪,那個人不是你,而是惡魔。”

林歐反思錄

此前沒有任何基金、股票投資經驗的林歐,居然一步躍入期貨深水區。朋友認爲這個膽量來自於林歐愛打德州撲克,這與期貨有相似的特性,合適的下注,控制倉位。

冷靜期後,林歐決定再也不碰期貨,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基金。刺激他的是,朋友從2019年開始買了一隻基金,啥也沒幹,2020年底翻了一倍。

“你買基金了嗎?閉眼盲買都能賺錢。”

“一天賺一個月工資。”

相似的故事刺激着90後金融精英、95後快遞小哥,甚至是沒有任何理財經驗的00後大學生。Wind數據顯示,2020年,盈利翻倍的公募基金佔比1.3%,而虧損基金佔比僅3%。

每逢基金走牛,百度搜索指數中關於基金的搜索量就呈現指數級增長,例如“基金1000塊一天賺多少”“基金是什麼”都是熱搜話題。於是,在股市並不活躍的90後跑步入場,央視財經調查發現,新基民裏90後佔半數以上。

95後快遞小哥劉俊嶺(化名)是典型的斜槓青年,他上網參加了手機維修培訓班、電商客服培訓班,但是繁重而重複的收發件任務佔據了他大部分的精力,無力從事副業。

搞錢的熱情跟讀書時看武俠小說有得一拼。”他笑着算了一筆賬,2020年支付寶賬單加微信賬單,一年花了17萬,月入過萬也無法滿足自己的購物慾。

劉俊嶺在從衆心理驅使下買了第一筆基金,逢跌必買,即便估值顯示今天只跌了0.1%,2021年第一個月,他就將身上99%的積蓄投入基金,只剩下夠喫飯的錢。逢高賣出,就像買股票一般頻繁操作。

“買什麼?何時買賣?”對基金一無所知的劉俊嶺開始瘋狂“抄作業”,循着豆瓣基金小組、微博基金大V、小紅書,他加入了基金實操的微信羣,進羣先交一筆會員費,但羣裏的日常只是發佈基金圈的新段子和空洞的基金常識,要想獲得實操日記,還要再付費。

沒多久,劉俊嶺發現自己操作賺得更多,付了幾十元賺了100元,其他90%的收益都是靠自己賺的,於是他選擇了退羣:“我是個很理性的人,同事炒數字貨幣,我就買買基金。”

易方達明星基金經理張坤C位出道,理財大V將張坤《給投資者的一封信》裏的金句摘抄出來就能點贊過幾十萬。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被供上偶像神壇,前有王一博和肖戰的CP粉“博君一肖”,後有周應波和蕭楠的CP粉“波君一蕭”。年輕人們給基金經理各項技能、履歷進行綜合評分,上一羣有此待遇的是NBA明星球員。

支付寶基金討論區已經升級爲基民們的社交場,各路大V分享實操日記被封爲“局長”,“好想虧錢”的凡爾賽基民曬基金收益徵婚,甚至有人認爲,馬雲終於藉着基金實現了社交夢。

支付寶諾安基金討論區

基金飯圈化、抄大V作業已經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漲時蔡總,跌時蔡狗”,粉絲將市場漲跌情緒發泄在基金經理身上時,也會影響基金經理的專業理性判斷。

2020年最後一個月,新基金規模突破3萬億,超過去3年總和,31只回報超50%。

“短期大量資金的聚集將會對市場帶去增量資金,同時也會給市場帶去更大波動。

當投資者大量湧入基金市場,大部分人又都要賺錢,要麼他們都選到了優秀的基金經理,要麼股市長期上漲的基礎已經穩固,但目前這兩點都與現實不符。

一位從業多年的私募基金經理發出警示,大多數新基民還沒有捱到過亮閃閃的鐮刀。

(記者 孫妍)

02 薅羊毛

談論這個話題之前,你得承認“薅羊毛”是一種很正的生活態度,根本沒什麼丟人的地方,甚至可能是一種“新派”的節儉主義。

3分喫外賣,5元兩條長褲

22年前,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白雲用薅來的羊毛,織了一件毛衣送給鄉下情人黑土;22年後的春節裏,全國人民用集齊“五福”等各種方式,“薅”着互聯網巨頭的數十億元羊毛。

薅羊毛,這個原本帶着黑色幽默的詞,成了平臺和商家收割流量的手段,也成了年輕“打工人”開源節流的狂歡。

《2020大學生理性消費報告》顯示,64.61%的受訪者“薅過羊毛”,74.4%表示會邀請身邊的人一起來薅。更令人驚訝的是,男生竟然比女生更愛薅羊毛!

圖源:中青報《2020大學生理性消費報告》

曬投資和喊“窮”是遊戲從業者竇柯(化名)朋友圈裏最多的內容。靠投資基金剛掙到100萬的他,熱衷於在各大平臺薅羊毛。

“窮人喫飯只能用分計價”是他最新一條朋友圈,“0.03元+6800餓了麼積分”是一頓外賣的代價;而去年某次見相親對象時,他還曾炫耀,用“美團外賣會員+信用卡+優惠券”連續一週花不到5元喫了午飯。

淘寶特價版上線前,他喜歡用“阿里巴巴1688”買日用品,只是數量需要批發,價格卻極其優惠;淘寶特價版上線後,他轉換戰場,“5元兩條褲子到手,居然還行”是他雙11的戰果,從此“普通淘寶”是路人。

與竇柯不同,女生高高(化名)薅羊毛的目的在於享受“小而精緻”的生活。她應朋友之邀加入了美食、咖啡、購物、觀影等十幾個活動羣,通過“什麼值得買”App瞭解特價好物,關注公衆號瞭解銀行卡優惠大全。她還將薅羊毛變成了陶冶情操,每週買上一束9.9元的鮮花是她犒賞自己的小確幸。

90後IT男馬東(化名)平時薅羊毛不多,但看到同事都在組隊,他認爲這是一種社交。每天早晚,同事羣裏都會分享助力信息。“最刺激的是活動結束前幾分鐘,對方戰隊突然分數飆高,羣裏就會熱鬧地轉發起來。”

當然,作爲IT人士,馬東薅起羊毛也頗具技術,“我會運行Auto.js腳本來自動刷每日任務,自己也寫過腳本參與秒殺,秒到過半價電動汽車。”

腳本薅羊毛,圖源:網絡

(記者 錢奕昀)

03 體檢

每當有同齡人的不幸消息傳來,打工人的心中便會多一分對個人健康狀況的隱憂,體檢不過是年輕人“健康危機”的遮羞布。

體檢報告“暗藏殺機”

讓打工人最擔心的不是項目上線那一刻的成敗,而是一份“暗藏殺機”的體檢報告。

畢竟項目就像高考,“考”得如何,心中多少有數,而體檢報告在拿到之前,始終都是一個個未知的指標。最終報告裏每個“↑”“↓”“+”號,每條異常建議背後,都記錄了年輕人做過的多少“妖”。

來自上海外服最新發布《2020上海職場白領健康指數報告》的數據顯示,上海白領體檢異常比率從2013年的94%,上升到了2019年高達99.66%,也就是說,100位白領中完全健康的還不到1位。

圖源:上海外服

職場白領體檢檢出率排名前五的異常情況依次爲:體重超重、肝脂肪浸潤和脂肪肝、外痔、甲狀腺結節和尿酸偏高。這五項指標均與飲食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圖源:上海外服

過去人們總認爲,養生是“老年人”的事情,年紀越大,對生理、心理健康就越重視,年輕人則更追求享受生活、擁有財富和一份滿意的工作。

但現在重視健康的年齡段明顯提前了。“90後都開始養身了”和“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已成爲硬幣的另一面。

根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90後在家庭醫療上的消費佔比逐年增高,對自身健康認知清晰的背後是明顯更強的危機意識。

健康代餐、體重計、血壓計、體脂儀、頸椎按摩儀、筋膜槍等在年輕人中頗爲流行,各種重疾醫保、商業醫療保險產品也受到打工人的歡迎。

圖源:網絡

但“養身消費”背後改變不了打工人的健康基本面。數據顯示,基本不運動或偶爾運動(少於等於每月1-3次)的90後佔比超過50%,且每週運動3次以上的僅佔24%,還不到70後人羣的1/3。

喫完就趴着,週末就癱着,健身卡閒置着,這樣怎麼會不胖,怎麼會不脂肪肝、尿酸高買了就等於用了,用了就等於好了,這種逃避心態,無異於“自殺式拖延”。

一方面越來越多企業在逐步制定完善健康保障戰略;另外一方面,越來越多年輕人已經知道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習慣的必要性,“邁開腿、管住嘴”依然是黃金定律。

(記者 林斐)

04 保險

10年前,“賣保險”成爲不少打工人的第一份工作;10年後,更多打工人選擇把本就不富餘的薪水用來“買保險”。

“保險狂魔”背後的人生態度

年輕人成了買保險主力軍。

慧擇網《90後保險大數據報告》顯示,90後人均持有4張保單。上海醫保賬戶商業險服務號“E保無憂”稱,一年期重疾險購買羣體高度集中在26~35歲。

圖源:慧擇網《90後保險大數據報告》

“拼多多女孩猝死後,就有一位拼多多員工找我買了保險。之前還有一位外賣小哥因同事發生意外未獲保險理賠,也找我買了意外險。”談及近期的兩單生意,保險資深代理人李新(化名)記憶猶新。

在李新的客戶羣中,年輕人是主力。除了保額高、保費低的優勢,年輕人買保險時還帶着他們獨有的考量。“有些是因爲‘打工人’的職業性質,比如996、外賣小哥,還有不少是看到每年越來越長的體檢報告感到擔憂,未雨綢繆。”李新說。

圖源:淘寶《90後惜命指南》

90後“畢婚一族”小鄭,名下擁有27張保單。加上妻子和雙方父母,全家共買了50多份保險。

在小鄭看來,最大的浪漫是讓身邊的人有安全感。於是,他在婚後給自己買了20多種保險,包括壽險、重疾險、意外險、醫療保險。同樣的配置,妻子也買了一遍,兩人的受益人都是對方。“這也代表婚姻關係的對等和信任。”小鄭說。

有了兒子以後,他又開始爲兒子買保險。在險種選擇上,小鄭的考慮很細緻:“我們有一份30年定期壽險,就是考慮到30年後,孩子可以獨立了。”

去年,小鄭和妻子又購買了上海醫保賬戶商業險,即用醫保賬戶結餘資金,繳納商業險保費。沒想到,買了這麼多年保險都沒用上的夫妻倆,不久後因爲妻子的一場小手術,讓這份保險發揮了作用。

“家人生病本就令人焦慮,但有了保險,能讓我們在面對疾病時心裏有了底氣,敢於選擇更好的藥物和治療方式。”小鄭說。

90後女孩小雪,是一位從護士轉型的保險經紀人。她的客戶中,70%以上都是90後,甚至出現了00後。

“大部分90後不會覺得保險不重要,他們只是考慮該什麼時候買。90後買保險最多的時機是身份角色的轉變,相比傳統家庭只給孩子買保險,他們更注重整個家族的利益。部分00後大學生,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孩子,由於家庭沒有經濟支撐,反而保險意識更強。”

90後會優先爲子女配置保險,80後則優先爲父母購買保險,圖源:吳曉波

互聯網也在改變年輕人買保險的方式。“互聯網讓保險行業透明化,90後、00後買保險不再依賴熟人介紹,而是會通過網絡比較。我們也會用統計數據、互聯網的方式向客戶普及知識、推薦產品。”小雪說。

(記者 錢奕昀)

作者/IT時報記者 孫妍、錢奕昀、林斐

編輯/挨踢妹

排版/黃建

圖片/包圖網、採訪對象、中青報、上海外服、慧擇網、淘寶、吳曉波、網絡

來源/《IT時報》公衆號vittim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