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總統去新加坡後國內發生鉅變,帶1500位死士回來,結局如何?

文/無計讀史

烏坦戰爭爆發在1978年的東非地區,一共有足足六個陣營的士兵參與了這一場戰爭,毫不誇張地說,這是1978年,東非掀起的巨大的腥風血雨。

而這一場戰爭的起因,卻是24個坦桑尼亞國家青年的死亡,成爲了戰爭最開始的導火線。

1 政策

在1971年的時候,烏干達的總統奧博特出訪了新加坡,當他坐上去新加坡的飛機之後,自己總統的位置很快就丟了。

造奧博特的反的正是奧博特的副手阿明,阿明趁着奧博特出訪新加坡時,發起了政變,坐上了總統的寶座。

而後,奧博特只能流亡到了坦桑尼亞尋求庇護。

而烏干達的新總統阿明上臺之後,卻大肆驅逐亞裔人士,讓原本就因爲總統換人導致的混亂的烏干達變得更加混亂。

2 襲擊

奧博特此時流亡到了坦桑尼亞,找到了自己之前的好友,也就是坦桑尼亞的總統尼雷爾。

尼雷爾自然對於自己的這位好友的遭遇感到難受,他想要幫助奧博特重新拿回總統的位置。

這樣,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之間的外交關係將會變得更加穩固。

而後,奧博特在尼雷爾的幫助下,拉起了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部隊,準備朝着烏干達的首都發起進攻,推翻阿明的統治。

奧博特想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一千五百人都是奧博特親自挑選的士兵,各個都是軍隊中的猛士,更有着一夫當關之勇。

只要奧博特一聲令下,他們將會去爲奧博特赴死。

奧博特准確齊全之後,朝着烏干達發起了進攻,那裏有着原本屬於他的東西。

阿明自然也不是什麼弱手,不然怎麼可能政變成功?

他早就料到了奧博特會去坦桑尼亞尋求幫助,在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的邊境上面留了一手。

一整隻建制齊全的軍隊正在那裏等待着奧博特的自投羅網。

“轟轟轟”

戰爭很快就打響了,奧博特手下的部隊士兵正在進發的時候,遭到了阿明手下士兵的襲擊。

3 憤怒

面對早已經準備好的阿明手下部隊,奧博特感到了力不從心。

一千五百個死士雖然不怕死,但是也都是一些血肉之軀。

尼雷爾沒有幫助他們準備多少武器彈藥,重火力更是少的可憐,他們本身就是急行軍。

阿明手下的部隊在戰壕裏面設置好了各種重機槍,戰場上面成爲了絞肉機。

奧博特的士兵衝出去多少,基本上就會被打死多少。

邊境上面的戰爭爆發之後,阿明手下的士兵也開始朝着這裏包圍過來。

奧博特的死士部隊衝鋒了好幾次,都沒能衝出去,反而丟失了很多士兵的生命。

奧博特深知此次行動已經失敗,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阿明卻氣得不行,沒想到坦桑尼亞的尼雷爾居然真的敢管烏干達的事情,他還真的以爲自己是一個人物了?

於是,阿明讓手下的士兵殺掉了24個坦桑尼亞的青年,作爲報復。

兩國之間的關係一下子降到了冰點,烏坦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參考資料:

《烏干達解放戰爭》《著名的戰爭》《烏坦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