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在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請求下,彭德懷司令率志願軍前往朝鮮作戰。僅僅用了三個月,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在第一階段的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大獲成功。第三次戰役後,聯合國軍被中朝聯軍趕到“三七”線以南區域,志願軍還成功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現在改名爲首爾)。

戰況傳回國內,大家都對朝鮮戰場的戰況十分樂觀,老百姓們也欣喜若狂。甚至在北京組織了慶祝遊行。

就在大家以爲中朝聯軍會一鼓作氣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半島的時候。彭德懷司令卻突然下令:

“停止追擊,整軍休整”。

按理說現在這個時候,美軍敗逃;志願軍士氣正旺。倘若這個時候加緊對敵軍的追擊,用不了多久朝鮮戰爭就可以結束,那麼,爲什麼彭德懷元帥偏偏這個時候,要下令停止追擊整軍休整?

這個命令很多人都不理解,首先不理解的就是志願軍前線的指揮官們,其次就是朝鮮領導人和蘇聯方面的人。

在彭德懷司令下令後不久,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和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就不請自來。

幾人的來意不用猜也知道,是想質問彭德懷爲什麼停止追擊敵軍。彭德懷向幾人詳細的介紹了朝鮮戰場現在的狀況以及志願軍本身的弱點。

無論彭德懷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幾人就是不認同,彭德懷司令的作戰策略,還是堅持志願軍現在應該繼續追擊敵軍。

彭德懷立馬就不幹了,他拿出毛澤東的電報給金日成看。電報上寫道:

如朝方同志認爲不必休整補充就可前進,則亦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志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金日成看着電報略顯尷尬,彭德懷說道:

“如果要繼續南下,你們朝鮮人民軍就自己去吧!”

金日成自然是不願意的,他說道:

“我軍力量薄弱,在戰爭中傷亡慘重,死了好多士兵。”

彭德懷司令反問道:

“你也知道傷亡慘重?你士兵的命是命,我士兵的命就不是命?”

本篇文章,筆者帶大家瞭解一下,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後,彭德懷爲什麼突然下令“整軍休整”?此刻的志願軍又面臨着什麼樣的困境?

在二戰時期,由於蘇聯和美國的介入,原本已經亡國的朝鮮,在兩個大國的扶植下,先後成立了朝鮮(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和大韓民國(站在資本主義陣營)。而兩個國家的分界線就是北緯三十八度,也就是俗稱的“三八線”,從此朝鮮半島形成分裂的局面。

但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他們都想統一朝鮮半島。在邊界線上,朝韓雙方多次發生軍事摩擦。兩國之間必有一戰。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由於朝鮮軍隊戰鬥力強,準備充分,僅僅用了幾天,就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沒過多久,朝鮮半島近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被朝鮮軍隊攻克。然而,所有人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進展之順利,戰線拉得過長,朝鮮軍隊的弊端,也在這場戰爭中原形畢露。

朝鮮人民軍主力全部集中在一線,後方兵力空虛;其次,戰線過長,後方補給運輸到前線時間長等等。

中國幾次電令朝鮮,讓朝鮮軍隊小心美軍從東西兩側登陸。然而在勝利面前,朝鮮領導人根本不聽從我國的勸告,依舊一意孤行。

很快,美軍在仁川登陸,切斷了朝鮮軍隊和後方的聯繫,南北夾擊。不出半月,朝鮮戰場的戰況就逆轉了。

金日成爲了保住兵力,只能下令部隊往三八線附近撤退。

隨後,美國控制聯合國,並向朝鮮派出由十六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扭轉戰況後,一度想要越過“三八線”將炮火推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

朝鮮危急,金日成派出特使前往北京求援,蘇聯一方也要求中國派兵支援朝鮮。

在朝鮮戰場剛剛打響時,我國就已經抽調二十六萬大軍,前往東北組成東北邊防軍。毛澤東在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後,立馬召開會議,會議的內容就是商討:究竟要不要出兵朝鮮?

其實,大多數人其實是不贊成出兵的,我國剛剛結束內戰,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新中國還沒有得到全的統一,此時正是人困馬乏之際,入朝作戰對中國來說不是明智之舉。

但是毛澤東的眼光長遠,作爲國家領導人的他,不能只顧着眼前,更要考慮長遠利益。所以,毛澤東是主張出兵朝鮮的。

一旦美軍幫助韓國統一了朝鮮半島。那麼,資本主義陣營將會擴大,不利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再則,一旦東北邊境的鄰居變成了韓國,勢必不利於邊境的安穩。

在會議上,毛澤東的觀點說服了衆人,大家紛紛同意出兵,並且決定由彭德懷掛帥出征。隨後,周恩來和林彪前往蘇聯面見斯大林,而幾人談論的話題都與朝鮮緊密相關。

美軍裝備優良,具有絕對的優勢,還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就這個問題,斯大林表示願意爲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但是這需要時間。

斯大林這話說了相當於沒說,在戰爭面前,一分一秒都不容浪費,在他準備飛機的這幾個月時間內,誰又說得準會發生什麼變故呢?

因此,周恩來只好發電報請求毛澤東再做定奪。

可是,戰場的情況是上瞬息萬變的,一旦耽擱下來,聯合國軍很快就會打到中朝邊境,到那個時候再出兵就晚了,毛澤東再三考慮之下,還是決定出兵朝鮮。

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的第一批軍隊渡過了鴨綠江,來到了朝鮮。志願軍將士們爲了隱蔽行蹤只能在漆黑的夜晚行走,白天就地掩護休息。

志願軍來到朝鮮後,朝鮮領導人認爲,志願軍是來援助朝鮮人民軍隊的,所以志願軍的指揮權應該交由朝鮮一方來指揮。彭德懷聽到後,堅定的拒絕了,並告訴朝鮮領導人“不可能!”

就以朝鮮軍方的軍事實力來講,他們軍官的軍事素質堪憂,雖然,一開始表現是不錯,但是因爲沒有遠見,導致敵軍反撲,就這樣的軍事實力,又怎麼能來指揮志願軍作戰呢?

隨後,金日成特意聯繫了斯大林,斯大林對朝鮮方軍官的軍事素質也表示擔憂,於是一錘定音:彭德懷擔任“中朝聯合指揮部”司令員。

既然“老大哥”蘇聯都開口,朝鮮一方也不敢過多抗議。

而另一邊,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也得知中國派兵來到朝鮮戰場上,一貫驕傲自負的他認爲,中國不會派兵幫助朝鮮,最多隻是派兵保護邊境而已。麥克阿瑟甚至表示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將朝鮮半島全部劃歸於南朝鮮(韓國)。

但是,他的如意算盤打空了,志願軍經過幾天的行軍,已經來到了前線,在預定地區等候着敵軍的到來。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第一次和聯合國軍交戰,抗美援朝戰爭也拉開了序幕,第一次戰役共用時十天,志願軍一共殲滅敵軍多達一萬五千人。

隨後,在彭德懷司令的部署下,志願軍很快就開始了第二次戰役。這次戰役歷時40多天。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就是在這個階段不幸犧牲的。

第二次戰役結束時,已經是冬天了。朝鮮半島迎來了五十年一遇的寒冬。後方補給遲遲不到位,爲了保住志願軍將士們的有生力量,彭德懷司令想要暫時休整,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彭德懷說道:

“一、二次戰役勝利後,已改變朝鮮戰局,我已由防禦轉爲進攻。敵雖士氣低落,但裝備仍佔優勢;我雖士氣旺盛,但武器裝備太差,交通運輸嚴重困難,要改善這些條件,最快,還須三至六個月才能逐步實現。戰役繼續向南前進時,敵人防線縮短,兵力集中;而我軍供應線延長,新的困難亦隨之增加。”

但是,此時的志願軍只是佔領了三八線以北的地區,隨後,聯合國軍打着停火的幌子,企圖阻撓志願軍渡過三八線。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彭德懷決定發起第三次戰役,徹底將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推到“三八線”以南。

志願軍僅僅用了八天,就向南推進了一百公里左右,不僅佔領了漢城,而且還殲滅敵軍多達一萬九千人。

就在此時,久經沙場的彭德懷卻發現了問題:第三次戰役可謂是大獲全勝,但美軍的主力部隊卻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

很顯然,敵軍是想誘我軍南下,然後他們再從東西兩側登陸,故技重施,切斷志願軍的後方補給之路,再來個南北夾擊。如此簡單的小伎倆,又怎麼會輕易迷惑得了彭德懷司令員。

在第二次戰役結束的時候,彭德懷就想休整一下軍隊,但是。毛澤東提出要將戰線推至三八線以南區域,以爭取談判優勢。於是,彭德懷休整軍隊的事情就推遲到了第三次戰役結束。

於是,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整軍休整。

這一舉動,讓很多人不是很理解。彭德懷只能耐心地解釋道:

“美軍雖一直在敗退,但戰鬥力仍很強大,我們要萬分小心,千萬不能鑽進了他們給我們設下的圈套!還有,我軍將士入朝2個月連續三次作戰,部隊很疲倦,損失不少,需好好休整!”

金日成得知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後,立馬帶着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找到彭德懷,質問彭德懷爲什麼要停止追擊?

彭德懷將現在戰場的形勢分析了一遍後,金日成和拉佐瓦耶夫,依然堅持想要彭德懷繼續出兵追擊敵軍。

幾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吵。拉佐瓦耶夫舉例二戰時期蘇軍向德軍由戰略反攻到戰略進攻的情況,認爲志願軍應該實施蘇軍的“大縱深作戰”戰略,不停向敵軍進攻,使得他們連喘息的機會的都沒有。

彭德懷堅持志願軍需要休息,頻繁作戰志願軍將士們已經扛不住了。

蘇聯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說道:

“志願軍可以將休整的時間縮短,現在可以先派出3個軍追擊敵軍,其餘的部隊休整後在繼續作戰。”

金日成也在一邊附和道:

“這個主意不錯,可以先讓部分志願軍休整,部分志願軍繼續南下。”

彭德懷還是堅定他的立場說道:

“不行,敵軍就是在引誘我軍南下,如果分批南下,我軍會喫大虧。”

毛澤東知道,彭德懷下令整軍休整,一定會遭到朝鮮領導人的反對。於是,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令上寫道:

“如朝方同志認爲不必休整補充就可前進,則亦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志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彭德懷見好說歹說都不起效,就只能拿出毛澤東的電報給他們看。“停止追擊”這件事情可是毛澤東親自同意的。

金日成看着電報略顯尷尬,彭德懷底氣十足說道:“如果要繼續南下,你們朝鮮人民軍就自己去吧!”

“你也知道傷亡慘重?你朝鮮士兵的命是命,我志願軍戰士的命就不是命?”

此話一出,金日成等人無言以對,只能灰溜溜的離開。

金日成還是氣不過,被拒絕後。他立馬就向斯大林告狀,而蘇聯駐朝鮮大使拉祖瓦耶夫因爲和金日成私交甚好,便添油加醋,還給彭德懷扣上了“右傾保守,按兵不動,不乘勝追擊”的帽子。

數千年來,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這次中國出兵援助朝鮮,不僅派出了大量優秀的志願軍戰士,更是從本就貧困的國家中拿出錢來爲戰爭購買裝備。反倒是蘇聯,不出一兵一卒,坐收漁人之利。

試問朝鮮是有何等臉面指責志願軍的不是?又是以何種姿態向蘇聯告狀?

很快,二人告狀的電報來到了斯大林手中。如果志願軍能一舉趕走美軍,讓整個朝鮮半島重歸朝鮮的統治之下,對蘇聯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弊。

蘇聯領導人未必不想讓志願軍繼續進攻。爲此,毛澤東特意致電斯大林,解釋了志願軍休整的理由。

斯大林也深知,朝鮮戰場必須依靠中國的力量,他決定站在彭德懷這一邊,在給拉祖瓦耶夫的回電中,斯大林說道:“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今後一切聽彭德懷的指揮”。

在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僅僅用了兩個月就收復朝鮮失地,或許是勝利來得太耀眼,許多人都沒有看到,這勝利背後的志願軍將士們付出的代價,寒冷的冬天,志願軍們物資供應嚴重不足,他們只能穿着薄棉衣作戰。

長津湖一戰就有無數志願軍戰士們被凍傷甚至是凍死,在志願軍將士們口中流傳着一個詞語——“雪葬”,這個看起來浪漫的詞語,而在那些志願軍眼中卻是異常沉重的痛苦。地表被大雪覆蓋,足足有二三十釐米厚的雪,作戰任務緊急,戰死的志願軍們,甚至不能入土爲安,他們只能把雪刨開將犧牲的戰友們的遺體放到雪中。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死了就應當“落葉歸根,入土爲安”,可是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志願軍們,不僅不能落葉歸根,還不能入土爲安。等到來年冬雪融化,這些志願軍將士們的遺體就會裸露在地表上……

此外,不僅僅是作戰環境惡劣,更要人命的是後勤補給不足,蘇聯答應援助的物資久久未到,戰士們在前線上喫不飽穿不暖,好不容易有兩個土豆喫,可是,在寒冷的冬天裏,土豆被凍得硬邦邦的,根本無從下口。志願軍將士們只能把土豆放到胸口用體溫焐熱,軟一層啃一點,一個土豆就要喫半天,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很多戰士都得了夜盲症。

武器沒有敵軍好,糧食、衣物都嚴重不足,軍隊補給也因爲大雪遲遲不到,試問這樣的情況下戰士們該如何去作戰?況且在第三次戰役後,志願軍將士們所攜帶的糧食彈藥也不多了,如果繼續南下,等待志願軍將士們的只有死亡。

這一切都被彭德懷司令看在眼中,他知道志願軍戰士們不能再繼續打仗了,是時候停下來好好休息。等待着蘇聯的武器裝備援助以及後方補給趕來。

第三次戰役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後,國內外對朝鮮戰場的形勢一片看好,甚至有些人認爲美軍不過如此。

但是美國絕對不是紙老虎,也絕非酒囊飯袋。

志願軍裝備差,無空中掩護,後勤保障能力弱等弱點也顯露在敵軍面前。

按照彭德懷的原計劃:休整兩個月,等到來年開春了,再發動第四次戰役。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志願軍休整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美軍就突然發起了反攻。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戰役開始了,但志願軍面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爲此,彭德懷特意飛回國向毛澤東彙報戰況。

毛澤東聽完後,說道:

“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在隨後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彭德懷將志願軍們所面臨的困難一一敘述,說到激動的地方,他甚至站起來拍了一下桌子喊道:

“你們去前線看看,看看志願軍喫的是什麼,穿的是什麼,他們爲誰犧牲?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一點困難嗎?”

會議決定解放軍輪番到前線作戰;號召各行各業節約、捐獻飛機等等。這些措施都能有效緩解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所面臨的困難。

1951年7月開始,就朝鮮問題作戰雙方展開了談判,但是談判進行的不是很順利,直到1953年7月27日,雙方纔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此次談判足足歷時兩年之久。

隨後,中國志願軍開始回國,直到1958年,志願軍將士們才全部回到國內。據戰後有關統計(不完全統計):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消耗戰費25億美元;犧牲戰士多達十餘萬人,傷亡三十多萬。

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批中華好兒郎。優秀的志願軍們用自己的力量保衛了亞洲乃至世界來之不易的和平;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形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