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年初,医生为周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当时的周总理,已经半个月没有进食了。据医生回忆,前几个月打一次止痛针能起五六个小时的作用,到了后面只能起两个小时作用。不时袭来的剧痛,常使周总理浑身颤抖、大汗淋漓。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周总理不仅要咬牙与病魔做斗争,还要处理大量工作,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大家都极力想要减轻周总理的工作量,可还是有许多工作必须由周总理亲自解决,尤其是外事活动。

周总理在医院会见罗马尼亚代表团

外国友人来到我们这里,都想见见毛主席或周总理。毛主席亦已病重,无法接见外宾,一些重要的客人只能由周总理来接见。周总理每次总是咬紧牙关,即使痛苦得浑身发抖,也绝不哼出一声。周总理做了几十年外交工作,在最后关头也不肯失了礼仪。

此外,叶剑英也基本是天天都要来见周总理,汇报一些重大问题,请求一些重大决策。

有一次,邓颖超看到周总理被病痛折磨成那个样子,忍不住对医生说:这么痛苦,太难受了,他太难受了啊……

邓颖超的意思,医生当然能明白。可是,大家都知道:总理太重要了,哪怕是多活一天,对国家和人民都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那特殊年代……

1976年1月1日,入院两个多月的周总理头发蓬乱、满面胡须,卫士请求周总理让北京饭店的朱殿华老师傅来给他理个发。朱师傅为周总理理了二十多年发,74后周总理病重住院,仍是由朱师傅理发。

周总理也想念朱师傅,想念无数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人。可是,周总理心知自己已到弥留之际,大家看到他这个样子,会伤心啊。于是周总理用极为微弱的声音说道:不要了,我这个样子,不好再见人了,老朱看到我这个样子,会难过的

此后的几天,周总理大多数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卫士也不再为他读文件和报纸了。直到7日晚上,周总理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出了他最后的嘱托:别到……我这里,让我……一个人,你们……要管全局,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他们……更需要……你们

卫士们和医生们都没想到,这是周总理说的最后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周总理牵挂的仍是别的同志!

1976年1月8日9时30分,周总理的脉搏越来越微弱,心电图像越来越平缓,最后成为了一条直线。9时57分,为国家和人民操劳一生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邓颖超第一个赶到了病房。她到的时候,一直摆在病床边的心电图检测仪、输液架都被撤走了,只剩周总理独自躺在病床上,全身被白床单覆盖着。她哭着扑倒在病床上,最后一次抱住了与她相伴半个多世纪的周总理。

卧病在床的毛主席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泪水渐渐从紧闭的双眼流淌出来。毛主席一言不发,只是任凭眼泪滚落。

过了很久很久,毛主席都没说一句话。此时的毛主席,已病重得站不起身,走不动了。

9日下午,周总理的遗体由305医院转移到了北京医院的一间普通太平间里。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亦在北京医院举行。

周总理曾要求邓颖超转达他的三个遗愿,遗体告别不要搞,追悼会不要开,骨灰不要保留。可是,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这三点啊!最后,邓颖超妥协了,骨灰不保留(配合国家的火葬改革),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遗体告别仪式上,九十岁高龄的朱德元帅老泪纵横,他拄着拐杖走在最前面,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恩来,恩来……”。走到周总理的遗体侧面后,朱德缓缓地抬起右臂,向周总理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这也是朱德此生敬的最后一个军礼。

随后,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人亦庄重地向周总理敬军礼。可是,向来注重礼仪的周总理,却始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周总理真的走了,谁都不愿意接受,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1月11日下午,周总理的遗体运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的数十里长街上,百万群众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侧,在凛冽的寒风中肃立致敬,沉痛送别周总理。作家吴瑛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不只是北京,全国各地的群众都自发举行了送别、悼念活动。不只是中国,世界各国人民都为周总理的逝去而哀伤!

在联合国安理会组织召开的会议上,安理会主席萨利姆回顾了周总理的历史形象,并请代表们默哀一分钟。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则说:世界将由于在关键时刻再也得不到他的智慧和风度的好处而蒙受损失

不仅如此,联合国总部还以降半旗的最高礼节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表示沉痛哀悼,并且持续数日。在这之前,联合国只对罗伯特·肯尼迪及马丁·路德·金这两位非国家元首的逝世降过半旗。

与周总理交往颇多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得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更是惋惜地感叹道:20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伟人

尼克松此言绝非谬赞,而是因为对周总理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与体悟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周总理与尼克松之间的故事,得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说起……

1972年2月21日11时3 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此时中美关系已冰冻了23年,之前有段时间更是连大使级会谈也停止了。

尼克松和夫人牵着手走出了机舱,周总理则与叶剑英、李先念、郭沫若等人站在舷梯边迎接。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便微笑着主动向周总理伸出了手。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主动伸手示好,既是出于对周总理的尊重,更是出于对一桩陈年往事的歉意。

尼克松正式访华之前,曾派基辛格作为前锋秘密访华。基辛格回美复命后,在尼克松面前对周总理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说:周恩来对哲学的泛论、历史的分析、策略的试探和轻快的巧辩无不应付自如,是个像戴高乐一样杰出的伟人

尼克松后来曾回忆说,当时他对基辛格的说法是保留看法的,但他对周总理确实抱有歉意。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是中国的代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则是美国的代表。因为朝鲜战争刚结束,两人都避免独自见到对方。但在一天上午的会议前夕,杜勒斯与周总理都提前到达了,“撞”到了一起。周总理出于礼貌主动伸出了手,准备握手,但杜勒斯却拒绝与周总理握手。

因此,时隔18年后,尼克松主动伸出了手。周总理看到尼克松伸出了手,马上也微笑着伸出了手。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握了长达一分多钟。这一次握手,是意义重大的握手;这一分多钟,是意义重大的一分多钟;将永远载入中美关系史。

周总理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则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在之后的一周时间里,尼克松与周总理就台湾、日本、越南、苏联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会谈,最终共同签署了《联合公报》。在会谈中,周总理坚守原则底线、灵活使用策略、机智使用辩论技巧,最终使此次会晤取得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而尼克松在与周总理交流一周后,终于承认了基辛格所说的话。尼克松说:

回顾在中国度过的那一个星期,我感到最鲜明的印象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在我会晤过的世界领袖中,这种精巧机智的品性,无人望其项背。周恩来是一个伟人,本世纪罕见的伟人。

正因为对周总理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尼克松才会在离开中国之前,主动为周总理脱大衣。临别前,周总理到钓鱼台拜会尼克松,站在楼厅门口迎候的尼克松满脸笑容地走到周总理身后,主动为周总理脱掉了呢子大衣。他知道,周总理的手曾经受过伤,不方便脱衣服。

这个镜头被记者摄下后,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安排在美国的电视转播中连续播放了好几次。美国人都无比好奇,这位中国的总理究竟具有什么魔力,竟能让他们的总统主动为他脱衣?他们不知道,周总理已经以他的睿智、风度、品格使尼克松彻底折服。

也正因为被周总理折服,尼克松才会在周总理逝世之后,真诚地感叹道: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伟人

在那之后,尼克松更是花了极多时间回忆、分析、研究周总理,并最终将成果呈现在了《尼克松回忆录》、《领袖们》等作品中。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周总理为何使尼克松折服,尼克松又为何说“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伟人”。

尼克松认为,周总理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儒雅的人物;既是致力于意识形态的人,又是一位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既是斗士,又是最大的调和者。在扮演如此错综复杂的角色的人物中,周总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应付自如,能毫不犹豫地将这些角色揉合在一起。

尼克松还说,周恩来无以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过多次长时间的正式会谈和非正式交谈,我终于了解了他,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意。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他仪态亲切,非常直率,镇定自若而又十分热情。在个人交往和政治关系中,他都忠实地遵循着中国人古老的信条:决不“伤人情面”。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并没有停留在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回忆上,还从思想、文化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尼克松认为:

周恩来具有不可动摇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它来自中国人民享有的几千年的优越的文化传统。周恩来把儒士的个人品德和革命家的品质结合在一起,但他骨子里是个儒士。他自小受到的教育,使他具有孔子所说的“君子”或治理国家的人所应有的品德——聪明、自尊、文雅、和蔼、果断和坚毅。

正是因为注意到了周总理完美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尼克松才会在周总理逝世之后说下那个著名的论断——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伟人

事实上,周总理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亦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着一个基本理念,必须从天人合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贵和的整体理念出发,探索生存与发展的出路。而这稍加演化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是未来世界的主旋律。

在周总理身上,我们能看到孔子的仁爱,能看到屈原的高洁,能看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看到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能看到一个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意志坚定、斗志昂扬、无私奉献、不畏牺牲……

伟大的周总理啊,我们将永远怀念您!伟大的周总理啊,如今中国繁荣昌盛,如您所愿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