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年初,醫生爲周總理做了最後一次手術。當時的周總理,已經半個月沒有進食了。據醫生回憶,前幾個月打一次止痛針能起五六個小時的作用,到了後面只能起兩個小時作用。不時襲來的劇痛,常使周總理渾身顫抖、大汗淋漓。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裏,周總理不僅要咬牙與病魔做鬥爭,還要處理大量工作,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大家都極力想要減輕周總理的工作量,可還是有許多工作必須由周總理親自解決,尤其是外事活動。

周總理在醫院會見羅馬尼亞代表團

外國友人來到我們這裏,都想見見毛主席或周總理。毛主席亦已病重,無法接見外賓,一些重要的客人只能由周總理來接見。周總理每次總是咬緊牙關,即使痛苦得渾身發抖,也絕不哼出一聲。周總理做了幾十年外交工作,在最後關頭也不肯失了禮儀。

此外,葉劍英也基本是天天都要來見周總理,彙報一些重大問題,請求一些重大決策。

有一次,鄧穎超看到周總理被病痛折磨成那個樣子,忍不住對醫生說:這麼痛苦,太難受了,他太難受了啊……

鄧穎超的意思,醫生當然能明白。可是,大家都知道:總理太重要了,哪怕是多活一天,對國家和人民都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在那特殊年代……

1976年1月1日,入院兩個多月的周總理頭髮蓬亂、滿面鬍鬚,衛士請求周總理讓北京飯店的朱殿華老師傅來給他理個髮。朱師傅爲周總理理了二十多年發,74後周總理病重住院,仍是由朱師傅理髮。

周總理也想念朱師傅,想念無數在平凡崗位默默奉獻的人。可是,周總理心知自己已到彌留之際,大家看到他這個樣子,會傷心啊。於是周總理用極爲微弱的聲音說道:不要了,我這個樣子,不好再見人了,老朱看到我這個樣子,會難過的

此後的幾天,周總理大多數時間處於昏迷狀態,衛士也不再爲他讀文件和報紙了。直到7日晚上,周總理才睜開眼睛,艱難地說出了他最後的囑託:別到……我這裏,讓我……一個人,你們……要管全局,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他們……更需要……你們

衛士們和醫生們都沒想到,這是周總理說的最後一句話。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周總理牽掛的仍是別的同志!

1976年1月8日9時30分,周總理的脈搏越來越微弱,心電圖像越來越平緩,最後成爲了一條直線。9時57分,爲國家和人民操勞一生的周總理,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鄧穎超第一個趕到了病房。她到的時候,一直襬在病牀邊的心電圖檢測儀、輸液架都被撤走了,只剩周總理獨自躺在病牀上,全身被白牀單覆蓋着。她哭着撲倒在病牀上,最後一次抱住了與她相伴半個多世紀的周總理。

臥病在牀的毛主席聽到周總理逝世的消息,慢慢地閉上了眼睛,淚水漸漸從緊閉的雙眼流淌出來。毛主席一言不發,只是任憑眼淚滾落。

過了很久很久,毛主席都沒說一句話。此時的毛主席,已病重得站不起身,走不動了。

9日下午,周總理的遺體由305醫院轉移到了北京醫院的一間普通太平間裏。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亦在北京醫院舉行。

周總理曾要求鄧穎超轉達他的三個遺願,遺體告別不要搞,追悼會不要開,骨灰不要保留。可是,人民羣衆也不會答應這三點啊!最後,鄧穎超妥協了,骨灰不保留(配合國家的火葬改革),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

遺體告別儀式上,九十歲高齡的朱德元帥老淚縱橫,他拄着柺杖走在最前面,一遍又一遍地呼喚着“恩來,恩來……”。走到周總理的遺體側面後,朱德緩緩地抬起右臂,向周總理莊重地行了一個軍禮。這也是朱德此生敬的最後一個軍禮。

隨後,葉劍英、聶榮臻、徐向前等人亦莊重地向周總理敬軍禮。可是,向來注重禮儀的周總理,卻始終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裏。周總理真的走了,誰都不願意接受,可又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1月11日下午,周總理的遺體運往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從北京醫院到八寶山的數十里長街上,百萬羣衆自發地聚集在街道兩側,在凜冽的寒風中肅立致敬,沉痛送別周總理。作家吳瑛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人們臂上都纏着黑紗,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拄着柺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對青年夫婦,丈夫抱着小女兒,妻子領着六七歲的兒子,他們擠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張望。一羣淚痕滿面的紅領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腳望着,望着……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靈車跑。人們多麼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不只是北京,全國各地的羣衆都自發舉行了送別、悼念活動。不只是中國,世界各國人民都爲周總理的逝去而哀傷!

在聯合國安理會組織召開的會議上,安理會主席薩利姆回顧了周總理的歷史形象,並請代表們默哀一分鐘。聯合國祕書長瓦爾德海姆則說:世界將由於在關鍵時刻再也得不到他的智慧和風度的好處而蒙受損失

不僅如此,聯合國總部還以降半旗的最高禮節爲鞠躬盡瘁的周總理表示沉痛哀悼,並且持續數日。在這之前,聯合國只對羅伯特·肯尼迪及馬丁·路德·金這兩位非國家元首的逝世降過半旗。

與周總理交往頗多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得知周總理逝世的消息後,更是惋惜地感嘆道:20世紀只有少數人比得上週恩來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歷史淺薄的美國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偉人

尼克松此言絕非謬讚,而是因爲對周總理有着非常深入的瞭解與體悟所發出的肺腑之言。周總理與尼克松之間的故事,得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說起……

1972年2月21日11時3 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空軍一號專機到達北京首都機場。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此時中美關係已冰凍了23年,之前有段時間更是連大使級會談也停止了。

尼克松和夫人牽着手走出了機艙,周總理則與葉劍英、李先念、郭沫若等人站在舷梯邊迎接。在離地面還有三四級臺階時,尼克松便微笑着主動向周總理伸出了手。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主動伸手示好,既是出於對周總理的尊重,更是出於對一樁陳年往事的歉意。

尼克松正式訪華之前,曾派基辛格作爲前鋒祕密訪華。基辛格回美覆命後,在尼克松面前對周總理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周恩來對哲學的泛論、歷史的分析、策略的試探和輕快的巧辯無不應付自如,是個像戴高樂一樣傑出的偉人

尼克松後來曾回憶說,當時他對基辛格的說法是保留看法的,但他對周總理確實抱有歉意。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周總理是中國的代表;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則是美國的代表。因爲朝鮮戰爭剛結束,兩人都避免獨自見到對方。但在一天上午的會議前夕,杜勒斯與周總理都提前到達了,“撞”到了一起。周總理出於禮貌主動伸出了手,準備握手,但杜勒斯卻拒絕與周總理握手。

因此,時隔18年後,尼克松主動伸出了手。周總理看到尼克松伸出了手,馬上也微笑着伸出了手。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握了長達一分多鐘。這一次握手,是意義重大的握手;這一分多鐘,是意義重大的一分多鐘;將永遠載入中美關係史。

周總理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則說: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在之後的一週時間裏,尼克松與周總理就臺灣、日本、越南、蘇聯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會談,最終共同簽署了《聯合公報》。在會談中,周總理堅守原則底線、靈活使用策略、機智使用辯論技巧,最終使此次會晤取得了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而尼克松在與周總理交流一週後,終於承認了基辛格所說的話。尼克松說:

回顧在中國度過的那一個星期,我感到最鮮明的印象有兩個。其中之一就是周恩來無與倫比的品格。在我會晤過的世界領袖中,這種精巧機智的品性,無人望其項背。周恩來是一個偉人,本世紀罕見的偉人。

正因爲對周總理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敬重,尼克松纔會在離開中國之前,主動爲周總理脫大衣。臨別前,周總理到釣魚臺拜會尼克松,站在樓廳門口迎候的尼克松滿臉笑容地走到周總理身後,主動爲周總理脫掉了呢子大衣。他知道,周總理的手曾經受過傷,不方便脫衣服。

這個鏡頭被記者攝下後,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安排在美國的電視轉播中連續播放了好幾次。美國人都無比好奇,這位中國的總理究竟具有什麼魔力,竟能讓他們的總統主動爲他脫衣?他們不知道,周總理已經以他的睿智、風度、品格使尼克松徹底折服。

也正因爲被周總理折服,尼克松纔會在周總理逝世之後,真誠地感嘆道:歷史淺薄的美國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偉人

在那之後,尼克松更是花了極多時間回憶、分析、研究周總理,並最終將成果呈現在了《尼克松回憶錄》、《領袖們》等作品中。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周總理爲何使尼克松折服,尼克松又爲何說“歷史淺薄的美國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偉人”。

尼克松認爲,周總理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儒雅的人物;既是致力於意識形態的人,又是一位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既是鬥士,又是最大的調和者。在扮演如此錯綜複雜的角色的人物中,周總理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能應付自如,能毫不猶豫地將這些角色揉合在一起。

尼克松還說,周恩來無以倫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過多次長時間的正式會談和非正式交談,我終於瞭解了他,並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敬意。他待人很謙虛,但沉着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他儀態親切,非常直率,鎮定自若而又十分熱情。在個人交往和政治關係中,他都忠實地遵循着中國人古老的信條:決不“傷人情面”。

尤爲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並沒有停留在印象的描述和事實的回憶上,還從思想、文化的根源進行了分析。尼克松認爲:

周恩來具有不可動搖的自信心,對自己的文化和哲學的絕對優勢堅信不疑,它來自中國人民享有的幾千年的優越的文化傳統。周恩來把儒士的個人品德和革命家的品質結合在一起,但他骨子裏是個儒士。他自小受到的教育,使他具有孔子所說的“君子”或治理國家的人所應有的品德——聰明、自尊、文雅、和藹、果斷和堅毅。

正是因爲注意到了周總理完美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尼克松纔會在周總理逝世之後說下那個著名的論斷——歷史淺薄的美國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偉人

事實上,周總理的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外交思想亦是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中華文明傳承着一個基本理念,必須從天人合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等貴和的整體理念出發,探索生存與發展的出路。而這稍加演化便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會是未來世界的主旋律。

在周總理身上,我們能看到孔子的仁愛,能看到屈原的高潔,能看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能看到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能看到一個革命者的艱苦樸素、意志堅定、鬥志昂揚、無私奉獻、不畏犧牲……

偉大的周總理啊,我們將永遠懷念您!偉大的周總理啊,如今中國繁榮昌盛,如您所願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