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藥投資人圈子裏,核藥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人們對它態度分明、觀點對立。看好核藥者認爲,這種能爲腫瘤患者續命的神藥,臨牀價值明確、商業價值巨大,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些在不看好核藥的人眼裏,都只是鏡花水月,因爲核藥應用門檻太高,根本不適合做商業化推廣。

伴隨着這對沖突的觀點,核藥賽道的高熱度已經持續了超過2年。2024年剛過去一小半,已經有6家國內的核藥創新企業完成融資。在資金環境並不寬鬆的當下,有限的彈藥被集中投向核藥,足見這個行業的韌性,很多人在爲之堅持。

或許,傳統的醫藥投資邏輯和敘事框架,並不適用於核藥。面對這個複雜程度極高的賽道,人們從各自的知識儲備出發,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大家都還在摸着石頭過河。

01 一個重磅藥點燃一個賽道

在國內,核藥的概念幾乎是伴隨Pluvicto上市和暢銷而熱起來的。

2022年3月,諾華旗下的治療性核藥Pluvicto被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PSMA陽性mCRPC(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成爲了全球首款靶向PSMA的放射性配體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腫瘤藥物,Pluvicto的活性成分會影響不同位置的癌細胞,不僅可以對抗原發性腫瘤,還可以對抗轉移癌細胞,很快在臨牀上應用開來。

Pluvicto的商業化勢能驚人。在上市的首年,Pluvicto就實現了2.7億美元銷售額。到2023年,Pluvicto銷售總額達9.8億美元,同比增長261%,距離成爲重磅炸彈藥物只有一步之遙。

要知道,作爲一款劃時代的ADC藥物,Enhertu在剛剛上市的2020年,也只完成了2億美元的銷售額,次年僅擴大到4.26億美元。由於患者太多,Pluvicto產能不夠用,諾華甚至暫停了爲Pluvicto招募新患者的工作。

Pluvicto是一種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又稱靶向核藥,是核藥領域近年來的研發熱點。據動脈橙數據庫統計,在全球範圍內,正在開展的RDC藥物臨牀研究有超6000起。RDC由靶向配體、連接子和醫用同位素組成。其中,醫用同位素是RDC藥物的活性成分。在體內,醫用同位素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作用於腫瘤基質細胞,後者被核素照射後,受到損傷或者死亡,不能再向腫瘤細胞提供營養,間接殺傷腫瘤細胞。

經過長期臨牀試驗,現階段,全球已經有多種醫用同位素在臨牀上應用。除了兩款上市的RDC藥物選擇的Lu-177外,I-131被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非霍奇金淋巴瘤、結直腸癌、前列腺癌等,是最經典的醫用同位素,Y-90用於非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胃腸道腫瘤等,都是眼下比較熱門的醫用同位素,此外,Lu-177也還在被探索用於於黑色素瘤、卵巢癌等適應症。

早前,由於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靶向聚集難以調控,核藥方案在臨牀上的應用十分單一,獲益的患者不多。隨着藥物偶聯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用小分子、抗體、多肽等作爲靶向載體,把特定的醫用同位素運送到想要的位置,去可視化或者殺傷腫瘤細胞。2016年後,全球有11款RDC藥物相繼獲批上市。不過,除了諾華的Lutathera和Pluvicto外,這些新上市的RDC均爲診斷性核藥。

相比治療性核藥,診斷性核藥的天花板並不足以吸引投資人和創業者加入。因此,在Pluvicto上市的2022年以前,國內鮮少看到核藥項目獲得融資。而在過去2年間,資本簇擁之下,核藥領域頻頻出現大額融資。在這個過程中,先通醫藥、智核生物、核欣醫藥、新旭醫藥、輻聯醫藥等核藥創新企業成爲炙手可熱的明星項目。

其中,先通醫藥在2023年7月完成超11億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創下了國內核藥風險投資的紀錄,而核欣醫藥、紐瑞特醫療等,在早期輪次就獲得超億元融資,足見投資機構對這一賽道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搶先佈局國內創新核藥的機構,既有紅衫中國、啓明創投、維梧資本等專業的頂級投資機構,也有已經佔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核藥大廠,比如,東誠藥業就參與了新旭醫藥的C輪融資。此外,2022年末,東誠藥業買入新旭醫藥的18F-APN-1607的臨牀試驗批件和研發資料,並獲得該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臨牀開發、生產和市場銷售的獨家權利。到2023年12月,東誠宣佈提前完成18F-APN-1607的臨牀3期受試者全部入組,後續將進行臨牀總結,上市申請等工作。

國內醫療機構開展核藥治療的時間並不短,但這種看起來很神祕的治療方案,一直都比較小衆。據統計,2019年,全國有770個核醫學科開展核素治療工作,提供核素治療病牀超過2500張,主要開展甲狀腺疾病和骨腫瘤轉移癌的治療。

資本推動下,越來越多患者開始接觸核藥。2023年初開始,在少數一線城市的大醫院,肝癌、結直腸癌肝轉移、神經內分泌腫瘤等患者可以參與核藥臨牀試驗,作爲末線以後的治療方案。此前有記者走訪浙江省腫瘤醫院、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等長三角城市醫院發現,近年間,利用核藥治療的患者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對於進入疾病終末期的患者,核藥帶來了新的生命之光。不斷有患者通過核藥獲益,比如,一位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在化療耐藥後,經過核藥治療恢復自主行動能力,再如,一位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細胞出現遠端轉移後,接受了核藥靶向治療,腫瘤細胞基本消失、血象顯示正常。“等待接受核藥治療的患者,一直在排隊。”有醫生表示。

對於尚處於持續投入階段的國內核藥創新企業而言,資金湧入無疑是好事。但如何在爭搶熱門項目份額的同時,保持一份冷靜,篩選出性價比足夠高的項目,考驗着投資人的專業能力。

02 投不出研發管線

與熱鬧的投融資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創新核藥的臨牀試驗並不算活躍。

動脈網梳理國內核藥研發管線後發現,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的國內企業的核藥項目數量不多,並多爲分子功能顯像的診斷用途,同時治療性核藥項目屈指可數。在國內核藥研發管線中,所應用醫用核素、靶向載體、所選擇適應症,多與國外獲批的核藥類似,同時我們也觀察到,隨着時間的進展國內核藥的創新程度正在逐漸增加。

在2024年5月初舉辦的第八屆VBEF未來醫療生態展會上,專注於提供核藥臨牀研究服務的領先CRO公司夸克醫藥創始人苑大爲表示,在全球範圍內,新近進入臨牀前和臨牀I期、II期的核藥項目,遠遠多於臨牀III期研究階段的項目。目前隨着衆多的企業入局,核藥開發的熱潮已經來臨,大量的對於新型核素、新型靶點、新型載體/配體、新的診斷應用、新的治療應用的研究,也預示着突破性的核藥研究成果將接踵而至。

“在隨後的數年內,我們將看到國內企業逐步建立起具有較高創新特徵的核藥研發管線。”苑大爲指出,相對於非核藥類項目而言,核藥具有所見即所治的特點,可通過開展微劑量IIT等研究和可能的真實世界應用數據,對其成藥性進行早期評估,因此進入註冊性臨牀研究階段的核藥項目大都具有較高的成藥性,對進入後期臨牀階段的核藥項目,最終獲准註冊可能性也比較高“基本可以達到70%以上”。

此外,國內核藥行業將相對成熟的管線推向臨牀應用的節奏,並不算快。

現階段,國內外的核藥治療條件,差距仍然很大。眼下最熱門的靶向核藥,還沒有在國內完成商業化。要知道,在國內醫療水平快速提升的近年間,雙抗、ADC、細胞治療等其他類型藥物實現同步的創新,甚至超越,成爲重要的拉動力量。對於大多數國內患者而言,首次接觸核藥,是遠大醫藥引進的釔[90Y]微球注射液,於2022年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此外,紐瑞特醫療自主研發的釔[90Y]炭微球注射液已經國內開展I期臨牀試驗,用於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不過,在海外,釔[90Y]的臨牀商業化應用,已經超過20年。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儘管在談及核藥產業化門檻時,國內醫用同位素產能不足,一直被作爲頭號限制性因素,但有核藥從業者曾表示,客觀來說,現在國內的醫藥同位素供給能力,是足夠滿足核藥的臨牀應用和開發需求的。這反應了一個很尷尬的事實,即國內治療性核藥開發,還處於相當早期。另據據動脈橙數據庫統計,海外有超7000條核藥管線進入臨牀試驗,而國內的相應管線不到100條。      

國產核藥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大量資金湧入進來,卻拉不動核藥在臨牀端的應用創新。而國內核藥創新企業已經成立少則3~5年,多則超過10年,理應正值產品開發的衝刺階段。

與此同時,全球核藥市場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生態合作被大多數藥企作爲優勢策略。此前,諾華斥資60億美元收購兩家做核藥的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並拓展了放射性配體療法平臺,獲得了兩款Lutathera、Pluvicto這兩款革命性核藥。此後,MNC與核藥創新企業的合作新聞層出。生態合作的背後,是各大藥企對核藥市場爭奪壓力的加劇,倒逼着行業形成了創新接力的模式,不同資源稟賦的藥企各施其職,來儘可能壓縮核藥開發的試錯時間。留給國內創新核藥的時間,不多了。

03 孤獨的戰鬥

國內創新核藥管線不足的背後,核藥企業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在開發核藥之外。

首先是取得合法資質,過程繁瑣。核醫學行業由於其原料特殊,國內各方面監管的複雜與嚴格程度要遠高於普通藥品,企業開發、生產、銷售核藥,會面臨來自國家核安全局、公安部、衛健委、海關總署、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多個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涉及放射性藥品及醫療器械註冊申報、同位素、放射源及射線裝置使用、放射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及環境保護等各個環節,核藥創新企業有許多事務性工作需要完成。

此前,有核藥從業者對媒體表示,在創業的頭幾年,一直在做合規工作,從場地到原料、人員,每個環節都涉及資質,“很多環節還沒有專業第三方提供外包服務,資質幾乎全靠自己跑。”但總體而言,國內對核藥監管創新的腳步明顯加快,CDE組建了專門審評放射性藥物的團隊,並逐步下放了放射性場所資質審批權限,核藥的監管環境持續優化。

其次是產能建設。核藥最重要的原料醫用同位素,主要通過反應堆或加速器輻照後,經過一系列放化分離手段獲得。其中,反應堆輻照是獲得醫用同位素最重要,在所有醫用同位素種類佔比超過80%,常用的醫用同位素99Mo/99mTc、I-131、Sr-89、Lu-177、Y-90、C -14等,都通過反應堆獲得。不過,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我國除少量I-131 和Lu-177 外,大部分反應堆輻照獲得的醫用同位素都依賴於進口,產業鏈穩定性不高。

2021年6月發佈的《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推動了我國醫用同位素自己自足供應能力的提升、特別是秦山核電站、夾江堆、綿陽堆堆產醫用同位素的建成,打破了核藥開發過程中醫用同位素製備和供應環節的瓶頸。苑大爲指出,作爲核技術研究和應用大國,隨着醫用同位素實現自主供給,國內核藥產業(從醫用同位素製備、核藥製劑的藥學研究、臨牀前和臨牀研究,直至臨牀診療實踐中的核藥應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閉環。

在政策和產業需求的推動下,一些核藥企業也在嘗試構建內生產能。不過,醫用同位素的製備涉及複雜的核技術,如放射性示蹤劑技術、放射性同位素分離、分析和測量技術等,要求企業在覈醫學領域有較多的經驗累積和合格的核技術專業人員,對核藥創新企業形成不小的挑戰。

除此之外,除醫用同位素的國產化製備和供應外,國內核藥企業也正在覈藥產業的一些特殊環節(包括醫用同位素的運輸、使用環節)構建符合核藥特質的生產和應用網絡。在覈藥製備,配送、使用過程中,核藥在都在不間斷地進行着物理衰變,因此“需要個精心設計核藥生產場地到醫院之間的網絡體系。苑大爲表示,“如果我們把核藥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製備設施(如反應堆)比作母牛,區域性藥學研究製備實驗室就相當於奶站,將醫用同位素由母牛輸送到奶站,再由奶站製備爲核藥輸送到醫療機構,是核藥行業的特色,每個環節都要精準把握。”

比如,目前臨牀上應用最廣泛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即PET技術,使用的醫用同位素爲F-18,半衰期不到2小時,常規的生產、運輸思路難以滿足PET技術的活性要求,通常要求迴旋加速器在PET中心或緊鄰的位置。當然,不同的醫用同位素,半衰期不同,但核藥的臨牀醫用,離不開專門的運輸、流通網絡做配套。這就要求核藥企業在開發管線的同時,佈局相應的核藥房。在當前的產業生態下,核藥房往往只能自建。

從某種意義上講,核藥開發者在孤獨地戰鬥。但任何新藥的廣泛應用,都建立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之上,只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可以形成合力,才能實現良性發展、高效循環。對於核藥而言,尤其如此。

在覈藥的百億美元敘事和現實之間,隔着一個不太成熟的產業生態。從資質監管、原料生產到臨牀應用,制約核藥發揮價值的,早已不是核藥本身。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動脈網”(ID:vcbeat),作者:王世薇,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