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至產業革命前,世界的大學以歐洲一些著名大學爲主流,如英國的劍橋、牛津,德國的海德堡,法國的巴黎大學神學院,美國的哈佛、耶魯等,是極少數極富智慧的拔尖人物探尋真理之地,是不折不扣的“象牙之塔”。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相繼發生後,急劇變化的社會震顫了大學的“象牙之塔”,一些大學在逐漸融於時代的洪流。但是,在走下“象牙之塔”的隊伍裏,唯有日本的新型公立綜合大學筑波大學,高高地舉起了開放大學的旗幟,向國際大學和 21 世紀進發的步子十分的灑脫和雄健。

筑波大學

傳統的“象牙之塔”式的大學,雖崇尚高深學問的研究,但是嚴重缺乏與社會,與時代發展休慼相關的責任感,而且有嚴重的自我封閉的弊端。產業革命後,如果僅從大學注重實際,爲社會服務這一點來看,大學是和“象牙之塔”有所背離。比如,大學主流曾有過由注重探討真理之地,向注重實用技術的轉變,併成爲專門職業教育的場所;還有過美國以先設置工學的理工教育的大學主流,至此,即使是文科也由傳統的培養少數拔尖人才而轉變成培養白領職員大軍。大學的形象到底該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大學的普遍擴張和科技革命對大學學術領域的巨大沖擊,以及終身教育趨勢的出現,大學問題,世界各國普遍在關注,在討論,並有各種類型的大學問世。如此背景之下,筑波大學的籌創人,又一次抖動了作爲日本人特有的敏感的神經,並以他們極爲真實的、深沉的民族和人類的責任感,捕捉到了大學在未來人類社會應有的姿態。

筑波大學

在民族的前途上,他們認定日本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礎之上,而非軍國主義的復活;對整個人類的命運來說,他們認爲科學技術雖能決定人類今天和明天的幸福,但是,正確使用它的國際秩序、國家體制,以及科學技術賴以發展的各種國際社會的制度和組織尚未建立。在國際社會中,發展科學技術,並剋制它的弊端,“足以對此進行挑戰並能解決問題的,是高等教育,只有依靠國際協作下的高等教育”。

國際協作,意味着最徹底地打破封閉,即最高程度的開放;還意味着向人類未來社會進發的堅強意志。在筑波大學的辦學宗旨中,開宗明義,反“象牙之塔”,面向國際,提高本國教育科研水平;面向未來,培養具有偉大發現的、創造性極其豐富的“實力型”人才,辦成真正的開放大學。

筑波大學

不要以爲這調門高了些,這確是他們真實的思想,因爲他們着實爲此窮耕不止。以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大學爲辦學主旨的筑波大學,它的起步,即坐落點的選擇就是不同尋常的,十足地體現了一所真正的現代大學的魄力、遠見、責任感,及其性格化特徵。

這當然不是僅僅指定北依筑波山麓,東臨霞浦湖畔,以及校內各建築之間的人工山水等優美自然景觀,而主要是指它處於被日本誇耀爲頭腦城市——筑波研究學園都市(TsukubaSciencecity)的核心位置。在1973年10月的金色的秋季,筑波大學擇此地而誕生,究竟意味着什麼?

筑波研究學園都市是日本政府用了十幾年時間,投資上萬億元興建的一座嶄新的、佈局井然的、規模宏偉的大學科學城。築大的周圍,集中有上自天文、氣象、宇宙開發,下至地質、農林、 土木、微生物、纖微高分子以及電子技術、高能物理、公害等 48家研究機關和8家民間研究機構,還新建了一所圖書館情報大學。

筑波大學

在當今科學發展高度綜合化的趨勢下,邊緣學科、橫斷學科等跨學科的研究,將成爲新的領域。筑波大學坐落於這稠密的科研機構風格中心,不正相當於落在科學研究的“風水”寶地?它可以在基礎和應用研究的廣闊的領域內縱橫馳騁,從而實現她的辦學理想。很有趣的是,筑波大學根本不設圍牆,灑灑脫脫,從外觀上做出了開放大學的姿態,使人產生便於合作的親密感。

事實上,筑波大學和周圍科研機構早就建立起了多種類型的協作體制,也早已有先進學科、先進科研成果問世。如此性格化坐落之地,還使筑波大學越來越顯現出是整個科學城尚未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的開放的大學,必得打破過去大學陷於狹隘專門領域的分工,建立起橫向的廣泛協作的組織。

筑波大學

筑波大學徹底地革新了教育組織和研究組織,廢止了學部、講座制,打破了各組織間的封閉性,建立起新的學羣、學系制,使跨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從制度上得到了保證。若干個學羣,猶如若干個小型綜合大學,每一學羣裏都包含有人文、社會、自然三個領域,使學生全面接受教育,發揮其小型而又綜合的優勢。學羣下若干個學類,又可以使學生獲得專門的知識。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在人才培養方式、方法上必得有其相應的獨到之處。

筑波大學在每個學羣中都開設綜合科目,對學生進行一個科目的多種專業角度的綜合訓練,使其有廣闊的視野,有敏捷的思路,有最端正的科研態度。學生們爲能得到如此有益訓練而以就學筑波大學爲榮。該校年度開設綜合科目數十個,投入師資 500 餘人,魄力之大,效果之可觀,幾叫人咋舌。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必得在科學研究的高維領域保持國際聯繫和交流。

筑波大學

筑波大學設置“大學公開室”,把國際交流納入日程,從建校當年起就着手選定現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頻繁舉行國際學術會議,有時一年竟連開四次。筑波大學此行,如此自覺和執著,體現了真正的現代大學的一種精神和意志力量。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對國家、對社會,會自覺承擔作爲公共教育機構應盡的責任。

筑波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在藝術、文化、社會、教育各方面面向市民,舉行公開講座,以致日本各大報紙多次報導他們開了國內大學教育先河的舉動。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作爲社會發展的尖兵,要自省、自新,以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筑波大學以“計劃調整室”爲中心,定期向校內外各界人士、國際友人徵求意見,用現代精神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覺地進行改革。這種“三自”精神,給日本大學樹立起一種新的風氣。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應該是個性化的大學。筑波大學不作表面文章,不循規蹈矩,走自己的辦學之路,向社會推銷自己獨特的“產品”——具有創造精神、有國際視野、基礎知識廣博的人才。

筑波大學

筑波大學在日本大學個性化方面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學生的生活應該既生動活潑,又有良好秩序。筑波大學以課外活動爲目的的團體竟有 200多個,如跨學科的城市研究會、筑波大學英語會、筑波民謠村等,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團體。學生們把筑波大學當成“自我鍛鍊的場所”,“發展自己長處、愛好的場所”,“拜師交友,求真理的場所”,在教室、圖書館以外的筑波城的廣闊天地裏展開火熱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大學,應該有超越時空的觀念和視線,永遠按照未來社會的要求塑造自己。筑波大學設有“將來計劃委員會”,專門負責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和制定適應未來需要和國際化要求的人才培養計劃,從而使筑波大學總是有新的起跑線和新的成績。筑波大學的誕生及其辦學實踐,凝結着日本的民族精神。他們超越時空的嗅覺。突破現狀的膽略,敢做敢爲的魄力,主要來自他們視民族和人類的前途如同己任的深厚責任感。因此,他們絕不做表面文章,知行高度諧和。這恐怕比建立起十座筑波大學更難能可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