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渝生

20年前的今天,2001年2月1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由於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榮獲2000年度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0年創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每年獲獎者不超過兩名,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金額爲500萬元人民幣,後來調整爲800萬元。截至2019年,共有33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目前,2020年的獎項尚未公佈。

另外還有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分別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運用科學技術知識作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

吳文俊

吳文俊(1919.5-2017.5),出生於北京。世界著名數學家,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85-1987),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1992-1994),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79-1998)。

他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在拓撲學的示性類、示嵌類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撲學中的奠基性工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他的“吳方法”在國際機器證明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廣泛重要的應用價值。當前國際流行的主要符號計算軟件都實現了吳文俊教授的算法。

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56)、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1990)、陳嘉庚數理科學獎(1993)、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4)、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1997)、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0)、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2006)。

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袁隆平

袁隆平(1930.9—)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榮獲國家勳章。

【附】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歷屆獲獎情況和人物:

2000年

吳文俊(1919-2017),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袁隆平(1930-),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榮獲國家勳章。

2001年

王選(1937-2006),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昆(1919-2005),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 (1929-),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劉東生(1917-2008),地球環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永志(1932-),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

2004年

空缺

2005年

葉篤正(1916-2013),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孟超(1922-),肝膽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

李振聲(1931-),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閔恩澤(1924-2016),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徵鎰(1916-2013),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誠(1925-2012),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光憲(1920-2015),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1926-2012),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家棟(1929-),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榮獲國家勳章。

2010年

師昌緒(1920-2014),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1924-),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吳良鏞(1922-),建築與城市規劃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家麟(1920-2016),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

鄭哲敏(1924-),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1938),雷達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張存浩(1928-),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1918-2018),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2014年

于敏(1926-2019),核物理學家,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榮獲國家勳章。

2015年

空缺

2016年

屠呦呦(1930-)女,藥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2019年榮獲國家勳章。

趙忠賢(1941-),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

王澤山(1935-),火炸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1929-),病毒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

劉永坦(1936-),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七虎(1937-),岩石力學和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年

黃旭華(1934-),核潛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榮獲國家勳章。

曾慶存(1935-),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年

尚未公佈

(作者曾任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技館館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