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是趙薇發起的女性獨白劇,脫胎於BBC製作的《她說:女性人生瞬間》。《聽見她說》找來八位女演員——白百何、郝蕾、齊溪、王智、奚美娟、楊紫、詠梅、楊冪演繹了八段女性故事。

《聽見她說》很特別。

一方面,它是一部女性主義意義上的女性影視劇。

每一集正片20分鐘左右,全程是女性在鏡頭前獨白。如何經由相對單調的獨白釋放出審美魅力,有思考又不流於說教,對創作者和表演者都是很大的考驗。

戲如其名,《聽見她說》八個故事殊途同歸,目的就是“向社會發出女性真實的聲音”,不妨截取其中幾集稍作詮釋。

第一集《魔鏡》由趙薇執導,齊溪飾演的一位濃妝豔抹的女孩Yoyo。她每天平均照鏡子2小時37分鐘,一遍遍檢視自己的容顏,源自內心的不自信,唯有將臉當成白紙,重新繪製一張標準定義下美麗的臉,才讓她有勇氣開啓每天的生活,在讚美中一洗童年時被當作醜小鴨的冤屈……話鋒一轉,她開始卸妝,以清淡素顏直面鏡頭,連珠炮式地發問,“女性就一定得是巴掌臉嗎?一定得是九頭身嗎?一定得是筷子腿嗎?一定得瘦嗎?一定得白嗎?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美的標準是什麼?”

第7期《她和她的房間》中,演員郝蕾向觀衆講述了一個被家暴的底層女性的自我救贖。

這期節目有一個非常詭異的開頭。郝蕾在劇情開始時,手捧鮮花,滿臉笑容地和同伴燕子一起走進一套嶄新的大房子中,向大家展示了一個輕鬆瀟灑的形象。

隨後她就開始自我吐槽,說自己不應該在她丈夫老五的葬禮上笑的那麼大聲,讓參加葬禮的其他人那麼尷尬。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場面確實是很“社會性死亡”了。

原來就在剛剛,她在丈夫的葬禮上笑出了聲。那樣異樣的聲音迴盪在葬禮現場,嚇壞了一衆人。

可馮愛梅說,她忍不住。即便知道有那麼多人在場,即便深知這番舉動會引起兒子的不快,她依舊控制不住自己。

因爲在她看來,丈夫的死不是什麼傷心事,而是她的解脫。她受夠了那個男人,受夠了自己的婚姻,所以知道丈夫去世時,她肆無忌憚地笑了出來。

她的人生,從那一刻起,終於有了生機。

在劇中,郝蕾扮演了一位家暴受害者,她妝容精緻,穿着一身豹紋,看着像是嬌生慣養的貴婦,神情卻滿是疲憊和滄桑。

她自述,她知道在丈夫的葬禮上不該笑,但"老五的死對我來說是解脫"。

她18歲就和老五在一起,即使後來老五入獄,她都依舊無法擺脫,"他是如來佛他是如來佛,我是孫悟空,我逃不出他的手掌心","我就這麼一個家呀,我能去哪兒?我也沒地兒可去。"

最後她更是直接說出:"我要是真膽兒大,我就殺了他。"一句臺詞就足夠觸目驚心。

說這句話的過程中,馮愛梅面部笑容瞬間喪失,變成了低頭摳手指,像個受了委屈的小朋友。這個小細節,表現出她心中對丈夫的餘悸,看着讓人非常心疼。

郝蕾的表現太真實了,作爲一個金馬獎女演員,想必她在現實中並未經歷過女主那樣絕望的人生的。但是她卻能憑藉閱歷和演技,表現出人物最自然合理的情緒,一點都沒有表演痕跡。

不論是情節設計還是郝蕾的演技,這期的短片可以說是沒有短板的一期節目,以下三個細節處理堪稱完美。

郝蕾在劇中說:他連扇了我幾個嘴巴,我覺得那手不是他的了,不是掀我頭紗抱我入洞房的手了,也不是替我打架的手了,是長在被人身上的手。

她怎樣都沒有想到那個從她18歲就開始愛慕的小夥子,會在結婚後和她動手。更沒有想到這不是一次,是持續性的。

對於女子而言,她驚恐害怕,甚至都不敢反抗。劇中她的丈夫,打巴掌都是小事,往身上倒開水、喝醉酒就大人,看到她對別人笑也是毒打,甚至打到讓她住院。

“我知道我不應該笑,畢竟死的是我的男人”臺詞就讓人感受到這個單元的核心了!身邊也有這樣因爲家暴但是又無法離婚的女人,該如何拯救她們?''

這講訴的是一個一個家暴了30年的婦女的故事,面對着社會家人的冷漠,她是怎麼過來的,這樣的她在她丈夫死後,又是以什麼眼樣的心情笑出來的,真希望很多人能聽她說,讓我們更懂得家暴,更懂得在被家暴後的妻子的心聲。

郝蕾出演的家暴題材,有些人笑着笑着就哭了而有些人哭着哭着就笑了。

那麼,如今國產劇主要有處於哪種狀態呢?筆者認爲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宮廷劇佔主場,帝王將相來補充。

近年來光清宮就有數十部電視劇,比如《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還有效仿的網劇《花落宮廷錯流年》、《女醫明妃傳》等。

這些劇有一個共性,大女主總要跟帝王扯上關聯,而且性格也超出了歷史的範疇,堪稱完美,至於大男主自然就是“天選之人”。

第二,誇張的英雄主義觀和偶像言情劇暢行。

誇張的英雄主義觀在抗日劇中比較突出,一個男主抵得過百萬雄師,什麼軍隊,均在他的飛檐走壁中不堪一擊。比如《抗日奇俠》、《一個鬼子都不留》、《向着炮火前進》、《怒江之戰》等等。

電視劇是寫人的劇,核心是人物。

尤其是在處理人物面對“利”與“義”這個矛盾面時,誰能處理得自然深入,誰就能比別人拍得技高一籌。優質劇好就好在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尤其是對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刻畫上,打破了以往扁平化、刻板化的套路,更加註重對人物內心的開掘,塑造人物的立體感和複雜感。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對於電視劇同樣適用。對於職場劇來說,一兩個細節就能看出創作者是否用心,是否真正對這個行業做了功課。

不要總強調“正能量”,電視劇是娛樂產品而非教科書,總想用電視劇教觀衆做人就真的想多了,而且特別擰巴,特別難受。

壞人憑什麼必須死?現實中壞人都死光了?

壞人憑什麼智商低?智商低的人能上法制日報?

國產劇要想突破必須勇於越過“雷池”,別讓道德枷鎖綁架了故事的精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