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一家親,而成渝嘛,不太好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重慶和成都兩座城市就暗暗較勁,相愛相殺,不管是網絡世界還是線下“戰場”,這一情況似乎都得到了證實。

距離如此之近,肯定會被拿來進行比較,就算是看起來最沒有殺傷力的餐飲行業,這種對比也依舊存在。

成都餐飲“入侵”重慶

在一次討論當中,朋友向遊品提出了一個疑問:你有沒有發現,重慶似乎被成都的餐飲品牌給包圍了?彷彿一語驚醒夢中人,重慶人身邊,的確圍繞着很多來自成都的餐飲品牌。

遊品特意去搜集和查證了一番,粗略統計了一下,烤匠、雷門拉麪、馬路邊邊、三顧冒菜、鋼管廠五區小郡肝、茶百道等等都是來自成都的餐飲品牌。

這些餐飲品牌涵蓋了不同的品類,烤魚、串串、冒菜、奶茶、拉麪等等,基本上覆蓋到了所有的用餐人羣。

不僅如此,這些品牌餐飲在重慶的發展也都相對比較好,大家的認可度很高,很多門店常常爆滿,能夠看到很多人排號等位。

只“入侵”重慶?

基於這樣的情況,纔會有一種成都餐飲品牌入侵山城的感覺。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以上所列舉的很多品牌,都是針對全國範圍進行發展,而並不是只專注於成渝地區。只是因爲成都和重慶的距離近,在餐飲口味上擁有更多的共通性,因此具有更好的發展和擴張條件。

重慶的反向發展

成都的餐飲品牌走進了重慶,咱們重慶的餐飲品牌也同樣走了出去。

重慶最具特色的餐飲是什麼?無疑就是火鍋了,因此多個重慶的火鍋品牌也走向了全國,成都自然也是重要的市場之一。

包括德莊、朝天門等火鍋品牌都在成都佔得一席之地。深受重慶人喜愛的鄉村基,也早已在成都開店,在中式快餐市場默默耕耘。

相比起成都餐飲品牌的豐富多樣,重慶走出去的品牌顯得有些單調,其影響力也相對不足。

重慶人的性格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或許和重慶人自身的性格以及對待餐飲的態度有關係。

重慶人不擅長或者說比較排斥做營銷,信奉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我的東西足夠好,就不愁沒有銷路。

在重慶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店,隱藏在小巷子裏,面積很小,環境不好,服務態度也很差,但是顧客卻源源不斷,完全就是靠味道來吸引大家。

就算是成功進行了規模化經營,往往也只是專注於重慶本地市場,並沒有過多向外擴張的計劃,更不會在營銷推廣上考慮過多的投入。

對比來自成都的餐飲品牌,它們在營銷推廣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對自身產品進行了更多的宣傳與包裝。

烤匠的口號——不喫火鍋,就喫烤匠;雷門拉麪宣傳的——十年熬湯,湯比面貴,這些都是營銷的突出表現。

重點說一下烤匠,它的主打產品是烤魚,而重慶本地的萬州烤魚可謂名聲在外,但是說起重慶的烤魚品牌,大家能夠想起誰呢?或許並不能。

而來自成都的烤匠,卻成功將烤魚和自己的品牌進行了綁定,讓更多的人在想要喫烤魚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這就是品牌效應的成功。

重慶餐飲和成都餐飲這兩種不同的經營思路,哪一種更好呢?

對於消費者來說,第一印象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而味道是決定能否成爲回頭客的關鍵。食客並不會關心這家餐飲品牌來自哪裏,我們只會關心,它是否好喫,價格和其他方面能否讓人接受。

大家更喜歡哪一種餐飲發展方式呢?一起來和遊品聊一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