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春節長假期間,全球股市表現不俗,其中尤爲突出的是日本股市,作爲其代表的日經指數,在2月15日收復了30000點,創出了30年來的新高。雖然距離歷史最高點仍相差8000點,但考慮到該指數是從不到7000點的位置開始啓動,而在去年3月份曾經還在16000多點,現在能夠回升到30000點以上,的確很不容易。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出現泡沫經濟,股市與樓市暴漲,但隨後不久泡沫破滅,資產價格暴跌,經濟停滯,於是就有了“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這類說法。期間股市的最大跌幅達到82%,並且長期在10000點上下的低位徘徊。而今能夠在不到一年時間上漲87%,重新站上30000點的關位,自然引發了各界關注,人們也希望從這樣的走勢中受到某些啓發。

說到日本股市的這波上漲,不能不提到“安倍經濟學”,安倍作爲日本戰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在第二次上任後祭出振興經濟的“三支箭”,包括實行寬鬆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貨幣政策、結構性改革。儘管這“三支箭”一直存在爭議,但客觀上逐步顯現出了效果,不但經濟溫和增長,土地價格也止跌回升,股市更是展現出了向上的態勢。雖然去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股市一度大跌,但很快又重回上升通道。而去年四季度日本GDP環比增長12.7%,對中國等的出口明顯上升,軟銀、索尼等大型企業盈利大幅度增加等,也給投資者以較大的信心。當然,日元的超低利率以及持續的量化寬鬆政策,導致流動性十分充裕,也是股市上漲的一大原因。儘管現在餐飲、旅遊業還十分困難,但經濟總體上畢竟是向好的因素更多一些,這就爲股市的強勢上行打下了基礎。

日經指數創1991年以來新高,對中國投資者來說,也有不少值得借鑑的地方。說到底,股市行情是要以實體經濟爲基礎的,日本在逐漸擺脫泡沫經濟的負面影響後,其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也面臨很多問題,但在經濟向好的大背景下,股市一定會對此作出積極的反應。中國股市從高位回落也有14年了,期間經濟結構也出現了很大的調整,而實體經濟則一直在平穩發展,經濟體量不斷增加。這也就決定了股市不振是有條件、有機會得到改變的。而經濟增長的加快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是最爲關鍵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中國也是客觀存在的。在化解了市場結構方面的問題後,中國股市加速發展是必然的。另外,人們也看到,在新的經濟格局下,寬鬆的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明顯。鑑於中國的國情,我們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資金投放上不搞大水漫灌,主張精準滴灌,確保貨幣的總供應與總需求基本平衡。這樣的背景,同樣也是給股市上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雖然不至於支持股市在短期內暴漲,但走出慢牛行情則是完全有可能的。對比日本股市,中國股市有着更大的投資者基礎以及更爲充沛的儲蓄資金作爲後備,因此也更值得期待。

從以往的歷史來看,每年春節過後股市走出一波向上行情的概率是比較大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春季行情”。去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股市仍然頑強地有所表現,今年的情況則較去年要明朗很多,大環境因素也更好。而周邊市場的上漲,特別是日本股市突破30000點的行情,也是營造出了一種有利於突破向上的氛圍。回眸日本股市的行情,從中所發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顯然也會進一步增強境內投資者對後市的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