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看電影選擇《你好!李煥英》,準備去開懷大笑的,結果卻變成連哭帶笑,帶着眼淚走出了影院。每個人遇到挫折痛苦的時候,遇到誤會失意的時候,可能都會有這種想法,我爲什麼生在這樣的家庭?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爸爸?這樣的一個媽媽,或者說我爲什麼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1、無論父母怎麼想,孩子的內心都會覺得自己讓父母失望了

或許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讓自己的父母失望,我什麼都做不好,別人家的孩子或許纔是好的,劇中賈曉玲穿越回去無非是想讓媽媽更快樂更幸福,所以無論讓媽媽參加球賽,還是讓媽媽和廠長的兒子談戀愛,無非是想讓媽媽有一個成功幸福的人生。

媽媽成功了,她的女兒就會是那個在美國讀導演專業,可以每個月掙8萬美金,給媽媽爭光長臉的人,媽媽就會有不一樣的輝煌人生,每個人都會掉入這樣的陷阱,總覺得自己會有更好的選擇。如果不這樣選擇,我的人生就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內心都想當一個拯救者,不但拯救自己,也想拯救我們受苦的親人。

如果自己的媽媽嫁給別人了,自己就不會出生了,這在自己內心深處意味自己是多餘的,我是媽媽的恥辱,我是媽媽的累贅,如果有選擇,如果能讓媽媽快樂,孩子寧可不出生。人們總是來彰顯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的價值,實際上內心深處還是隱藏着女主的沒有價值感,自己的無能爲力。

2我們要讓媽媽快樂,我們自己才能心安的快樂。

如果媽媽活得不快樂,我們快樂的就是有一種內疚,我們的快樂變成一個罪惡感。所以很多時候母女都在互相成全,就像現在很多父母一樣。我要給我孩子最好的一切,最好的喫、最好的穿、最好的教育,我要讓我的孩子快樂成長。反過來在孩子的心中又變成了我要好好學習,我媽就快樂。

我學習好了,考上好的大學,有了好的工作,我就會領我媽媽出去旅遊,拼命地努力來回饋媽媽給媽媽幸福。媽媽和孩子都在爲對方受苦,實際情況是爲什麼有時候孩子受的心理創傷會更重?因爲孩子是弱小的,在家庭裏,孩子只能是替罪羊的角色,所以我心理問題的孩子都是痛苦家庭的產物。

特別是有很多精神疾病的患者,她們會活在妄想的世界,因爲那個世界能夠填補自己所有的缺憾。自己可以在頭腦裏填補任何自己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自己可以重回過去彌補自己的錯誤。自己甚至可以是拯救者,自己有無所不能的能力。所以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寧可活在幻想的世界,因爲那裏有快樂,而現實卻是冷冰的,在他們自己的眼裏是殘酷的。

3、父母少關注孩子,孩子或許會輕鬆一些,父母和孩子就都不會那麼累。

父母有多少希望?孩子就會背多大的包袱,無論父母出發點多麼好,如果不能從人性出發,如果把人生完全的功力,不但父母不會快樂,孩子更會痛苦。我常說生活不要那麼嚴肅,生活應該有一些幽默感,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樂觀和豁達。

否則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豁達,另一方面父母非常嚴肅,害怕犯錯誤,一個謹小慎微的人怎麼能夠變得豁達?我的孩子爲什麼想不開?我們從來沒看到是我們自己想不開的。所以在心理諮詢的時候,我常說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過度關注孩子,孩子不會有呼吸的空間,甚至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感冒,哮喘的問題,當然最嚴重的就是心理疾病。

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能夠活出自己,能夠認識自己,就能夠理解自己,才能夠愛自己。父母身心健康,孩子才身心快樂。否則一個病態的父母,努力得越多,給孩子造成的痛苦就越多。現在孩子的問題不是缺少愛,而是給的愛太多了。而且我們的愛也不是愛,那個愛是控制,是捆綁,是枷鎖。

過去父母因爲太忙,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現在父母又走到另一個極端,過度重視孩子的教育。控制和放縱都是兩個極端,過度關注和過度忽視都是問題。這個就需要父母的智慧,這樣你自己的人生纔不留缺憾,我們孩子的人生更不會留有缺憾。爲別人活,別人會揹着這個罪惡的十字架。爲了自己活,每個人都會輕裝前行,當然最受益的還是我們的孩子。

所以這部電影是一個療愈的題材,女主通過頭腦中的回溯和意象,用對話的方式,療愈自己內心愧疚和遺憾的創傷。所有的誤解都是爲了愛,只是我們隱去了很多真實,讓人看不清。所以人生需要覆盤,去彷彿看清那個缺憾,看清療愈就開始了。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催眠師,簽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