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也被稱爲中國的國殤之年。在這一年裏,我國偉大的總理、偉大的元帥、偉大的領袖,周恩來總理、朱德元帥和毛澤東主席相繼離世。這三個領袖可謂是新中國的創始人,也是新中國的頂樑柱,因此,1976年一直被我國億萬民衆所銘記。

而我們本篇文章要談的是我國偉大的領袖、優秀的外交家、卓越的革命家周恩來總理離世之後對世界的影響。談到周總理,或許用國士無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榮譽,來評價周總理的一生都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周總理是新中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擔任國務院總理20多年時間裏,他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兢兢業業,殫精竭慮,在政治上、外交上、國防上、統戰上、科技上、文化上、教育上、新聞上、衛生及體育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說,周總理爲新中國的國家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在他的努力下,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然而,人們總是記住周總理在國務上的貢獻,卻往往忽略了他在外交上的貢獻,周總理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外交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外交家之一,他開創了“剛柔外交、平等尊重”的外交模式,也因此,只要有周總理在場的國際會議,他一定會成爲會場上最耀眼的人物。

“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是我國建國後第一個偉大的外交成就,同時也是周總理人生中一個偉大的個人成就。爲什麼會這樣說呢?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由29個亞非國家地區政府代表團匯聚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辦的一個國際會議。

萬隆會議談論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和平、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隨着時代的發展,對於萬隆會議的印象,新一代民衆記憶還很模糊,但是老一輩民衆卻是記憶猶新,因爲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也是我國開啓和平外交和尊重外交模式的第一站,併成功拉取了20多個國家成爲我國堅實的國際夥伴,萬隆會議,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行,這與我國派出的會議代表,周恩來高超的外加藝術是分不開的。

195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第十個年頭,也是新中國成立第六個年頭,在此期間,中國成功援助朝鮮打擊了美帝國主義囂張的氣焰,也同時向世界證明了美國並非無敵的存在,中國雖然弱小,卻能夠擊敗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

抗美援朝之後,我國也認識到,如今國際霸權主義和地區欺凌主義依舊存在,國際秩序還處在一個較爲混亂的時期,亞洲、非洲獨立的30多個新生國家民族解放事業,還處在鬥爭的階段,國際霸權主義和欺凌主義,是擺在新生國家民族解放事業面前的兩座大山。

那麼,當時的國際霸權主義是什麼樣的呢?國際霸權主義是指世界兩極劃分的蘇聯和美國,他們爲了自身利益開始在國際上劃分派系和界限,他們大力拉攏各個國家進入自己勢力,同時爲了打擊對手,兩個超級大國用各種辦法干涉,或者主導其他國家內部事務。

其中,干涉民族事務是大國們最喜歡用的手段之一,換句話說,這些大國們認爲,一個新興國家如果不屬於自己陣營,那麼,大國就會想盡辦法搞亂該國的政治秩序,離間民族和種族的團結,進而用人民的力量來扳倒執政政府,再通過所謂民主的方式來成立一個新的、聽話的政府。

所以,在外交上,大國們並未對新生國家給予同等對待,反而處處彰顯大國架子,而許多新興國家國內處境十分艱難。

而欺凌主義就是在霸權主義的基礎上,大國利用自己強大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故意欺凌小國政權和弱國政權,不僅自己去欺壓,有時候,還拉着許多國家一起排擠一些小國、弱國。

例如,美國爲了把以色列插進阿拉伯半島,就聯合起許多北約國家持續不斷地對巴勒斯坦施壓,在經濟上、政治上和軍事上不斷地對巴勒斯坦進行制裁,最終,導致無數的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他們心中的聖地耶路撒冷,只爲把這座城留給以色列做首都。

這明明是,以色列外來入侵巴勒斯坦,然而,在美國及北約國家的嘴裏,卻變成了猶太人找尋故土,搖身一變猶太人由侵略者變成了正義者,而反觀是受害者的巴勒斯坦卻成了邪惡國家。

欺凌主義在當時的國際上十分常見,大國對小國欺凌,強國對弱國欺凌。在這個背景之下,亞非許多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非北約陣營國家也非華約陣營國家)整日裏,擔心受怕,如果他們加入了蘇聯或者美國的某一方,那麼,結果很可能就是,另一方利用自己的勢力大肆的欺凌他們這些小國。

而自己加入陣營一方的盟國,卻不會爲了一個小國而與另一方兵戎相見,這就導致了許多國家不敢輕易加入某個陣營,對他們來講最好的結果就是兩邊都不站,老老實實當個邊緣國家,也被稱爲第三世界的國家。

隨着美蘇爭霸進入了對外擴張階段,這些小國往往特別容易成爲大國博弈的犧牲品,所以,他們爲了提防被算計,就團結在一起,共同合作、共同進步、凝聚力量、抵禦欺凌,這就是當時萬隆會議期間的背景。

那麼,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究竟做了些什麼呢?爲何會和會場20多個國家達成了意見?

其實,參加萬隆會議的國家們,幾乎都亞非國家的小國、窮國和弱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博弈中,他們感受到深深的危機感,他們作爲一個國家主體在國際上,卻“國”不像“國”,因爲在外交上,小國們幾乎都要看美蘇這兩個大佬的臉色行事。

另外,美蘇等大國的外交官們對待他們都是趾高氣揚對待,很少有大國外交官以尊重、平等而對待他們的情況,因此,這些國家就極爲渴望獲得他國尊重。

然而,在國際上講究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這兩樣是互相掛鉤也是相互依存,這就使得一些獨立的第三國家,就想要通過召開一次會議來團結到一起。

在東亞、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國家地區,原本是大國(英國、法國、德國)的殖民地,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些國家也獲得了獨立,而獲得獨立的國家們卻面臨着受欺負和受壓迫的各種情況。

此外,解決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矛盾和鬥爭、維護和平,也是這次會議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周總理在接到參加萬隆會議的邀請函後,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首先這次會議對中國而言是一次很重要的外交會議,很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外交形象。

另外,中國能否和這些同樣遭到大國霸權欺凌和殖民主義矛盾的國家,聯合到一起反抗壓迫,從而維護世界和和?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因爲,據說美蘇等大國對這次的萬隆會議是存在不滿的情緒,他們也很可能從中搞破壞,進而影響會議順利開展。

在各方考慮之下,周總理最終還是決定,中國要參加萬隆會議,不僅要參加,而且還要體面的參加,還要使得會議圓滿舉辦。

或許,很多人只知道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卻不知道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之時遭遇的許多困難,從北京飛到萬隆期間,周總理的座機曾受到過威脅,甚至周總理在萬隆期間,他人身安全也一直遭到國外反動勢力的威脅。

在參加萬隆會議之前,毛主席曾奉勸周總理,儘可能不要自己親自前往,派遣其他外交官前往就可以了,毛主席意識到此行兇多吉少,周總理也明白其中的兇險,但如果僅僅是派幾個外交官去參加,那麼,就彰顯不出中國的誠意。

周總理認爲要想促使本次會議順利舉行,那麼,自己就必須要親自前往,只有這樣,中國的外交形象纔會在國際上得到認可。

在萬隆會議舉辦之前,周總理就先後訪問印度和緬甸,在訪問的期間,周總理就提出了震撼世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互不干擾、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等。

這“五項原則”一問世是震驚了世界,而萬隆會議的主旨也開始朝向“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

1953年萬隆會議正式召開,周恩來總理帶領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始終保持着積極支持亞非國家和平自主的態度,並給予這些國家足夠的平等和尊重,也因爲周總理的態度,讓這些國家感受到了國際溫暖,周總理的外交行爲,也拉攏了會上許多亞非國家成爲中國的朋友。

萬隆會議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充分地討論了民族獨立、領土主權、以及反帝反殖民鬥爭等一系列問題,會議通過了一系列在經濟、文化、人權、以及附屬地人民等問題的相關合作協議。

後來,反帝反殖民、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和團結,被稱爲萬隆精神。而周總理的五項原則也在會議上增加成十項原則,併成爲了當代國與國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

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一躍成爲國際風雲人物,不管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還是美國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對周恩來總理都是非常敬佩的。

這就是萬隆會議,可以說,周總理以一己之力直接開創了國際國家相處基本原則。萬隆會議,還標誌着周恩來作爲新一代外交官正式登上了世界舞臺。

萬隆會議上保證,與會國不衝突,得到與會代表和國際輿論的認同。國外媒體也曾評論周總理,稱他是萬隆會議的靈魂和真正的主角。

作爲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的周恩來,一直秉承“外交無小事”的精神理念,不管是出訪還是接待外賓,只要周總理在北京,就一定會親自到機場去迎接。

另外,周總理也始終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只要給予對方足夠的尊敬、充足的信任,那麼,能換來的至少也是對方的尊重和信任。

當然了,有一些國家的外交官或許會把周總理的這份尊敬當成理所應當,甚至會在語言上和行動上十分不尊重,對於這樣的“客人”,周總理也有自己的一套處理原則“軟硬兼施”,客人進家門,那麼,就應該給予尊重,好好招待別人。

如果是豺狼進家門,那麼,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拿起獵槍。

曾經美國總統尼克松要訪華,考慮到尼克松的人身安全,美國方面就提出要求希望帶着一部分特工隨同入華,負責尼克松訪華事宜的領導人就是周總理,美方外交官在與周總理的交談中處處都透露一種瞧不起中國的情緒。

周總理對此也是不甘示弱,對於美方要求攜帶武裝保衛人員的請求,直接一句話懟回去:

“尼克松總統先生訪華這是他的事情,既然來中國,就得按照中國的規矩來!當然你們也可以選擇不來,我們國家並沒有一定要邀請你們來。”

周總理的硬氣也把美方交涉人員堵得無話可說,最終,美方在交流商談之後,選擇按照我國的規矩來,尼克松訪華期間一切的安全事宜都有中方來保證。

而對待相互尊重的別國外交人員,周總理會給予極大的尊重。例如,日本外交人員來華,雖然中日兩國有着很深的仇恨,但周總理依舊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尊重,並親自到機場接待。

而日本外交人員也給予了我方尊重,因此中日最初的外交磋商進行得十分順利。在外交事務方面,周總理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十分重視培養新一代中國外交人才。

有一次,在羅馬尼亞首任駐華大使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的儀式上,周恩來爲了提高這些外交官們的經驗,組織他們躲在屏風後觀看,儀式結束後,毛澤東和周恩來一起接見了這些外交官,關於外交問題,大家討論得很熱烈。

他們七嘴八舌地問了毛主席許多問題,當有人說,不懂外語,搞不好外交工作時,毛澤東說:

我們高級幹部懂外語的很少,那也不能不派大使啊!暫不懂外語,也能當個好大使。

毛澤東還說,漢代的班超是武將,不懂外語,照樣能出使西域;而且還不辱使命,功績卓越。毛澤東幽默地對大家說:

將軍當大使好,好在哪裏?首先,你們出去我們放心,因爲你們不會跑掉。

講到這裏大家都會心地笑了起來,這時周恩來插話:

革命軍人嘛,政治覺悟高,立場堅定,紀律性強。

後來,周恩來語重心長地對這些外交人員作了動員講話,還鄭重地告誡大家:外事工作有時授權有限,所以,你們要經常向國內請示彙報,外交無小事,切不可掉以輕心。

我國的前幾批大使,都來自於軍隊和政府相關部門,他們在周恩來總理的一手栽培下,迅速成長爲新中國外交新力量。

曾經有人說:“周總理就像是中國的形象,世界上其他國家看到周總理,就彷彿看到了中國!”這句話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新中國建立後,幾乎外交事宜都是交給周總理來操辦,他把每一次外交事務都辦得十分全面、細緻,以至於周總理成了世界上對新中國的第一個印象,也因而,周總理成爲了國際上最著名的外交人物,周恩來形象甚至也成爲了許多國家外交官和民衆崇拜的偶像。

周總理的逝世對國際影響極大,許多國家領導人爲其送行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不幸離世,消息公開之後,國際震動。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不敢相信這個消息,因爲周總理在他們心中的印象太深了:他始終都保持着旺盛的體力和充沛的精力。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周總理爲祖國奉獻了一輩子,幾乎很少有自己個人時間,他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潑灑到新中國這片土地之上。

長年累月的工作,也讓周總理的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周總理的專職醫生曾多次奉勸他,讓他儘量多的休息,而不要經常熬夜工作,但是周總理笑着允諾,隨後又繼續瘋狂的工作。

周總理之所以去世,很大程度是積勞成疾而導致的,通俗的講,周總理是被累倒的。而在周總理去世之後,世界各國的領袖也發表了懷念周恩來的追悼詞。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這樣評價:

二十世紀只有少數人,比得上週總理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我有幸會見過一百多位政府首腦中,沒有一個人在敏銳的才智、哲理的通達和閱歷的智慧方面超過他……對周恩來的逝世感到悲痛。

周恩來總理將作爲一位傑出的領導,能長久銘記在人們心裏,他不僅在現代中國歷史而且在世界舞臺都留下他的印記。

日本首相三木評價:

……得知周恩來總理閣下逝世的訃告時,感到無比的震驚和悲痛。周總理不僅是中國的偉大的領導人,而且是世界的有代表性政治家之一……我一直崇拜周恩來總理,他始終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我們,中日關係能夠破冰,這其中周恩來總理的付出極大。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發表談話……困難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得以實現,是因爲周總理是中國方面的代表。

英國首相威爾遜發表聲明,他獲悉周總理逝世的消息深爲悲痛,他對周總理作出了高度的評價:現代中國主要締造者之一,卓越的國際政治家……英國人民尤其要把他對發展聯合王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所做出的貢獻銘記在心。

在周總理離世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9日,聯合國總部首次破例爲某一國總理而降下半旗,這是歷史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當時聯合國有人提出異議,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瓦爾德海姆給出了兩個理由:周恩來在銀行裏沒有一分存款,周恩來與鄧穎超夫婦沒有一名子女。

而在國內,當週總理的香車進入北京街頭時,無數來自各地的民衆站在街道兩旁望着周總理而嚎啕大哭,當時彙集的人數之多甚至擠滿了十里多的街頭,這就是有名的十里長街送總理,而這十里就是周總理靈車行駛的路程。

周總理的離世對世界影響也很大,從這些國家政要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周總理人格魅力和偉大形象,對此,無論在國內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不能不讓人由衷敬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