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预备役人员进行抗压力训练

俄预备役炮兵营在黑海沿岸演习

信息化战争,速度是胜败关键,一开战就投入精锐力量,往往“首战即决战”,这要求各国国防动员必须快速反应,以最快速度将战争所需优质资源集聚并投射出去。俄罗斯近期大刀阔斧进行国防动员改革,征召预备役组成国土防御部队或补进作战部队,并通过征召企业进入战时体制的法律,这让人隐隐感到,“苏联版”国防动员体制正悄然回归。

“苏式”有利有弊

苏联军事学说崇尚全民动员,即在战争不可避免的受威胁阶段,动员400万-800万后备人员,平时军队要有最大数量的后备兵员,于是苏军规模长年维持四五百万。不过,大部分兵团是不满编的架子部队,各编有500名军官和一两百士兵,开战前后再征集上万预备役人员,几周内让他们恢复军事技能,然后送上前线。实际上,苏联军事计划汲取二战经验教训,即一个陆军旅在三天的高强度对抗中就会“枯亡”,被敌人摧毁的兵团要重新补充。这一战略指导下,不仅是人,连坦克大炮等技术兵器也成了消耗品。此外,在受威胁阶段,全国工厂都要在最短时间内转产军火,平时还应维持生产军品的“基本动员力”,因此苏联工业主要目的不是准备生产民生日常品,而是随时准备生产打仗用的武器装备,更不管这样做成本有多高。实际上,每家企业都有“动员任务”,如果完不成,厂长承担的责任要比“产品质量低下”严重。

告别“昂贵古董”

俄罗斯独立后,军政高层仍维持不合时宜的苏式国防动员制度,主要是他们不知道别的战争准备途径,只能因循守旧。结果,大规模动员体系加剧了俄军上世纪末的衰落,国库空虚的政府咬牙保持着150万大军,可部队缺编严重,有限的人力还为了维持“架子师”进一步“摊了煎饼”,齐装满员、随时能战的师寥寥无几。总统普京承认,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时,“我们需要出动6.5万野战部队,可百万军队里却没几个像样的师或旅,只能派一群没打过仗的毛头小伙去拼命”。

更严峻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动员在俄罗斯沦为腐败之地。为维持动员关系,俄政府以税收优惠补偿2000多家企业,没想到有企业主贿赂不法官员滥权,以参加动员为名逃税,导致政府每年损失10亿-15亿卢布。

这一切,导致2008年俄军“新面貌”改革出笼,大批不满编的“架子师”被撤销。与此同时,保留的部队全都按战时编制补充人员装备,接令后数小时即可遂行作战,但此举是对“全民动员”概念的抛弃,让俄罗斯丧失应对大规模战争的动员能力。

走“中间道路”

由于同西方关系恶化,对大规模战争的忧虑,又迫使俄罗斯再度“矫正”动员体制。2015年,俄国防部在南部军区搞试验,组建一个“新式”预备役营,给签合同志愿加入预备役的后备人员(主要是刚退伍的义务兵)一笔报酬,但别的后备人员仍按老办法强制征召进现役部队。不仅如此,俄国防部还对南部地区企业转入战时轨道的能力进行评价。这意味着俄罗斯真的准备与“全球性敌人”展开长期较量,并为此维持庞大的军队,可当初“新面貌”改革的初衷却是只保留有限而精锐的俄军,去打赢局部战争和非长期冲突。实际上,俄军总参谋部要回答一个问题——“俄罗斯怎样和常规军力全面占优的30个北约国家抗衡?”如果不能动用核武器,俄罗斯就只能祭出大规模全民国防动员体制,保持“盘马弯弓”,那将导致“新面貌”改革走入死胡同。

种种迹象看,俄军正谨慎地走“中间道路”。经过去年演习检验,俄总参谋部对现有国防动员和人力动员资源储备体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至少二线的国土防御部队可以安排“廉价”的后备人员和装备补充编成,在受威胁阶段保护战略目标,同提前渗透的破坏分子作战。据悉,今年“高加索-2021”等战略大演习中,俄军将继续加大后备人员动员补充正规军的规模,从而检验带有“苏联味道”的新国防动员体制的有效性。(常立军)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