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万物科学说明书

魔幻的2020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人们翘首以盼的新冠疫苗终于来了。这的确应该算得上是近一年中最大的好消息了。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开始接种新冠疫苗。

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中国。

前段时间,随着新冠疫苗第一针开始广泛注射,我的朋友圈开始陆续被打疫苗的消息刷屏了。

消息里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彼此问候对方打完什么感觉,而是那张穿着白大衣露着大白胳膊,因为怕疼捂着半张脸的大学同学的照片,倒不是好奇他为啥这么多年了,依然害怕打针,而是看着看着,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曾经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为啥疫苗要打在胳膊上?

记忆里好像除了糖丸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吃进去,大部分疫苗的接种都挺有讲究的,尤其是接种部位的讲究,一定要打在胳膊上,而且还得是有名有姓的三角肌上(婴幼儿是大腿上,下面有解释)。

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手和屁股就这么不被待见吗?

都有哪些注射方法?

想要弄明白这几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常见的注射方式都有哪些。

经历丰富的朋友们,想必都体验过这些注射方式,它们主要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很容易理解,就是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的医疗方法,可分为短暂性和连续性。前者是直接用针筒注射到静脉,如上图,后者一般用来输入量比较大的液体药物,以静脉滴注实施,也就是俗称的“点滴”。

常见的静脉注射部位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这种注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将药物直接注入循环系统,因此见效最快。

皮下注射就是将药物注射到皮肤和肌肉之间的脂肪层。这里的血管很少,所以用这种方式注射药物是为了让药物缓慢而持续的吸收。

我们平时熟知的胰岛素采用的就是皮下注射,另外,像单克隆抗体、肝素这类分子量太大的药物,因为无法通过口服被肠道吸收,通常也采用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前侧、上背部。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肌肉里的血管比皮下组织大且丰富,注射到这里的药物通常很快就会被血液吸收,所以肌肉注射一般是在不适合静脉注射,但需要比皮下注射更迅速产生疗效的时候使用。

常见的肌肉注射部位包括上臂的三角肌和臀部的臀肌,婴儿常用的是大腿股外侧肌。

为什么不是起效更快的静脉注射?

既然在这三类注射方式中,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而我们打疫苗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体内尽快产生对抗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以至于日后如果真的遇上这类病原体,身体能够立刻做出反应,消灭病原体,那么,为什么疫苗的接种从不考虑静脉注射呢?

想必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同样困扰吧。其实,这是跟疫苗的作用原理和我们体内存在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有关。

众所周知,疫苗的工作原理是将病原体注入人体,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使其学会如何对抗病原体。

这个原理看似简单,其实中间过程复杂得很,而且过程想要顺利推进,还得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确保疫苗不能被我们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清除。一旦清除,疫苗就无法发挥效力。

直接静脉注射的弊端,就在于没有了这个前提条件。

大家仔细想一下,无论是活疫苗,还是死疫苗,它总归算是一种抗原吧。要知道,我们的血液中是充满了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直接静脉注射,疫苗在被B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抗体前,就会先被这些细胞少量清除。这样一来,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就会大大降低,疫苗的效用价值也会极大受损。

而如果将疫苗打在肌肉里,这方面的风险就降低了。

肌肉里有引发免疫反应所必需的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疫苗注射到肌肉后,便会招募树突状细胞过来,这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会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疫苗),并将其转移至免疫系统的大型集合点——淋巴结。

在那里,由树突状细胞递呈的抗原会遇到帮我们抵御特定病原体的T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主导细胞免疫,而B细胞则发挥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走到这一步,疫苗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发挥了它的价值。这样,当下次真正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相关的抗体便能帮助免疫系统对抗该病原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除了这方面的原因外,疫苗打在肌肉里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副作用少。

事实上,大多数疫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主成分抗原,另一部分是辅助成分佐剂。佐剂的存在,对疫苗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够诱发机体产生长期、高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机体保护能力,同时又能减少免疫物质的用量,降低疫苗的生产成本。

但绝对安全的佐剂是不存在的,它们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可能会导致全身炎症。不过,研究表明,大部分佐剂在肌肉中的副作用是远小于静脉注射的。

2000年《英国医学期刊》杂志上专门报道了一篇“向肌肉注射疫苗重要性”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一组26294名成年人中,46%的人至少接受过一次肌肉注射,只有48人(0.4%)出现了局部不良反应。

这其实也说明了,肌肉注射疫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事件其实是很少见的。

综上来看,肌肉注射疫苗的确是比静脉注射要好的多。

为什么不是屁股上?

不过,肌肉注射也不是随便哪块肌肉都行,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也会影响疫苗的有效性。

我们之所以选择疫苗打在三角肌上而不是臀肌,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臀部的脂肪组织较多,这点大家应该毋庸置疑,你拍拍自己的屁股再捏捏自己的胳膊就知道了。脂肪层多了,血液循环就会较差,这就影响了疫苗的吸收和免疫效果的发挥。

1989年,一项关于乙肝疫苗首选注射部位的研究表明,三角肌注射的抗体阳转率比臀部肌肉注射要高得多。

另外一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结果同样也显示,三角肌肌内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高,而臀部肌内注射产生的抗体滴度低。

其次,如果有心细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两个部位的注射剂量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三角肌用于小剂量注射,而臀肌适用于大剂量或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注射,比如,抗生素、镇静剂和止吐药的注射。疫苗的注射剂量一般都普遍偏小,像本次新冠疫苗的接种剂量为0.5ml,选择三角肌更合适。

最后一点,就是方便。这点不用解释,想必大家都明白,这就提高了效率,非常有利于群体注射。

不过,对于婴幼儿来说,ta们接种疫苗的最佳部位却并不是三角肌,而是大腿外侧的股外侧肌。

这是因为对于ta们来说,上臂的三角肌并不健壮,注射部位相对较小,在外观上不容易确认,如果三角肌选择不准确,很容易导致接种部位出现硬结等异常反应。

相较于三角肌,ta们的股外侧肌肌肉丰厚,可操作性强,而且血液循环丰富,疫苗可以得到充分的吸收。

眼下,由于新冠疫苗产量还不是很足够,立马做到全民普及确实有些困难,但还没有接种疫苗的朋友们,也不用过于着急,毕竟专家都说了,在公众场所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措施,在前期疫情防控中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乖乖听话就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