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製造業重鎮的萬億GDP“底氣”:佛莞雙城撬動高質量發展

作者:李振,陳潔,實習生劉蘊儀

從珠三角上空俯瞰,三江彙集而成的珠水,將整個三角洲一分爲二。珠江東西兩岸,江水潤澤之下,兩座全球聞名的製造業重鎮蓬勃而生。西岸的佛山,家居與家電貨通全球,號稱“有家就有佛山造”;東岸的東莞,則憑藉世界工廠的地位,留下了“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戲稱。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兩座製造業重鎮抵住了下行壓力。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佛山宣佈萬億GDP“保級”成功,GDP達10816.47億元;東莞距離邁入“萬億俱樂部”也僅差臨門一腳,GDP達9650.19億元。能有如此成績,實體經濟起到了關鍵作用。

廣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佛山、東莞要立足實體經濟,提升製造業能級,當好地級市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在受訪專家看來,作爲製造業的典型代表,佛山、東莞下一步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廣東的經濟發展,還關係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廣東實踐。

殊途同歸“瞄準新興產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成功保住萬億GDP的佛山,還是不斷逼近萬億GDP的東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製造業均扮演了極爲關鍵的角色。

“十三五”期間,佛山生產總值在2020年達到10816.47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比重重調整爲1.5∶56.4∶42.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1.95萬億元增加到2.33萬億元,增加值從4364.33億元增加到4924.88億元。

而東莞2020年的生產總值爲9650.19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第二產業的增加值高達5193.09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45.65億元,尤其是工業五大支柱產業增加值爲2806.89億元。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在、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從經濟總量、綜合實力看,佛山要優於東莞,但從產業結構、發展後勁看,東莞的發展勢能要優於佛山。

胡剛的判斷也有一定依據。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到2001-2019年,佛山GDP總量在20年間增長增長了近10倍,但東莞的增速更快,其GDP總量增長超過16倍,從578.44億元壯大至2019年的9482.5億元。

疫情之下,佛山之所以能夠在2020年“保級”成功,這要得益於其內源性的經濟結構。佛山本土企業居多,包括家電、金屬製品、傢俱等企業,面向內需的比重更大;而東莞此前經濟結構屬外向型,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大。

“尤其是三、四季度,國內疫情穩定後,物流、人員逐步恢復,上下游產業鏈得以恢復,佛山經濟很快就恢復過來,但海外疫情仍不穩定,東莞的出口恢復相對較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如是分析。

胡剛還認爲,當前城市經濟的發展最重要就是新興產業的發展。“佛山的製造業結構中,傳統的產業比重更高一些,比如此前的陶瓷、食品等,新興製造業雖然發展也比較快,但相比東莞而言佔比還是較低。”

而東莞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後,通過經濟結構轉型,實施“機器換人”,推動製造業邁向高端化,轉型爲以生產高技術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爲重點的智能製造基地,並以此形成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爲支柱,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民營經濟優勢凸顯的現代化工業結構。

此前,佛山市市長朱偉也指出,佛山面臨製造業大而不強,面對轉型升級的壓力,因此“十三五”期間一直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佛山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35.6%提高到50.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第三產業比重達62%。裝備製造、泛家居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茁壯成長。

佛山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1年佛山要鞏固提升智能家電、汽車、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機器人、新能源、安全應急與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2+2+4”產業發展新格局。

利用好“輻射引領效應”

除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深區域合作,也成爲佛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內容。佛山提出,要繼續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深化深佛協作發展,加強與港澳深層次合作。

針對廣佛同城化,佛山提出,要創新全域同城合作體制機制,共同推動“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廣佛薈等一批地標性項目。

其中,在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確保番海大橋、廣佛肇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加快廣佛環城際、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等項目建設,力爭廣佛新幹線高快速路複合通道、廣佛同心橋等項目開工。

胡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廣佛同城近幾年推進較快,其中圍繞着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等制定了很多合作規劃,同時在大力推進交通建設,廣佛本來在地理上就靠在一起,隨着軌道交通建設的不斷推進,同城化的層次也在不斷加深。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主動承接深圳優勢產業和科技創新溢出效應,加快推進深圳科技園佛山科創園、順深產業城等項目建設,推動“深圳科創+佛山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在胡剛看來,佛山提出深化深佛協作發展背後正是看重深圳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很好,創新能力和技術外溢能力突出,吸引很多城市靠近深圳。佛山的優勢是產業基礎好,也可以和深圳有比較好的對接。

這對東莞同樣適用。長期以來,深圳因土地資源緊張而嚴重製約着其經濟發展,東莞憑藉區位優勢,率先承接了深圳的產業外溢紅利。華爲、大族激光等行業巨頭匯聚松山湖就是深圳輻射東莞的典型案例。

此前,廣東“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充分激發“雙區”建設的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輻射引領效應。

佛山、東莞要當好地級市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必須要最大程度利用好廣深的“輻射引領效應”。此前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在解讀廣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時指出,都市圈概念的提出或將是不改變行政區劃前提下,打破行政藩籬實現產業轉移、升級,並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重要實踐。

林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東莞與深圳在融合互補上的優勢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深圳是科創中心,很多科技成果需要落地轉化,在1小時車程內,東莞是距離其最近的轉化中心,無論是製造業基礎還是供應鏈完備程度都具有比較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