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1998年中美洲的冬天,洪都拉斯的新喬盧特卡橋(New Choluteca Bridg)覺得特別冷。它一動不動地站在岸邊上,看着河水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頭也不回地流走。

在金色日光中的橋感覺不到溫暖,它一邊眷戀河水,一邊思考自己橋之爲橋的意義在哪。

孤獨多年後,新喬盧特卡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在人們的認知裏,變成了自己生活的寫意畫:

考試就像新喬盧特卡橋,我的努力在橋上,考試範圍在河裏;

工作就像新喬盧特卡橋,項目計劃在橋上,項目實際在河裏;

謀生就像新喬盧特卡橋,我擅長的事情在橋上,賺錢的工作在河裏;

一些地方的防疫就像新喬盧特卡橋,防疫措施在橋上,新冠疫情在河裏;

新喬盧特卡橋,筆直驕傲地橫跨在無用之地。

讓我們再看它一眼。

橋本無意如此

從前,在地球另一端的洪都拉斯有一條河,名叫喬盧特卡河。1937年,美國人在河上修了一座喬盧特卡橋。這座橋是懸索橋,就是說橋上有幾根高大的柱子,柱子上有懸索用來固定橋面,跟美國的金門大橋一樣。

河、橋,還有河邊的人們,過着相安無事的幸福日子。

50多年後,隨着經濟發展,車水馬龍,一座橋不夠用了。人們謀劃着,爲了幸福的將來,要在喬盧特卡河上再新修一座橋。

1998年春天,在一家日本公司的努力下,一座新橋拔地而起,這就是我們的新喬盧特卡橋。跟美國人不一樣,新喬盧特卡橋沒有用懸索結構,而是X印良品風的小跨度拱橋,白淨筆直。

如果不知道什麼叫小跨度拱橋,你就再往上劃一下,看看新喬盧特卡橋大概是什麼樣子。

這裏很想說一下。很多媒體搞混了老喬盧特卡橋和新喬盧特卡橋,甚至說老喬盧特卡橋是小時候的新喬盧特卡橋。不要信,看有沒有懸索就行了。

《新華字典》有云:橋,就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於通行的建築物。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喬盧特卡橋一度是符合這個定義的,而非作爲裝置藝術而誕生,否則洪都拉斯人也不用隔着半個地球把日本建築公司請來走個過場。

但是時隔久遠,我確實找不到服役中的新喬盧特卡橋的照片了。估計很難有人找到,畢竟國外媒體都用老橋照片來矇混過關了,對不對?

直到颶風來臨

沒有新喬盧特卡橋服役照片的另一個原因是:你永遠不知道意外來得有多快,快到沒有留下足夠的影像資料。

1998年10月22日,代號“米奇(Mitch)”的超巨型颶風在加勒比海形成,繼而氣勢洶洶地朝着洪都拉斯推進。7天后,“米奇”登陸洪都拉斯,頓時就造成了大規模的洪水和山體滑坡。作爲近200年來最致命的大西洋颶風,米奇讓洪都拉斯損失了約35000棟房屋,還有50000棟房屋受損。

其中就包括了建成才半年的新喬盧特卡橋。

讓我們還原一下這座橋在颶風中的經歷。

1998年10月29日,“米奇”攜狂風暴雨靠近喬盧特卡河。山上的植被被破壞,形成泥石流和巨量的洪水。洪水沖毀了兩側引橋的橋墩,只留下了主體結構部分的橋墩和橋面,也就是照片中那孤獨的一截橋。

橋毀了,河也被帶跑了。由於整個河谷只剩下4個主橋墩,所以水流在流經主橋墩時會變慢,洪水中的泥沙也在主橋墩上游堆積起來。這樣一來,河中間的泥沙越堆越多,水流只能從旁邊過;這又導致旁邊的河道越衝越深,最後乾脆就在原河道的旁邊另闢蹊徑。

這個場景就像高速公路的收費站:兩邊的通道是能快速過的ETC通道,中間是比較慢的人工收費通道,車會在人工通道里越堵越多,形成一個車流島,時間一長大家就都去弄ETC了。

河是自由的

痛了累了就換條路

依然滾滾向前

斷橋留在原地

因爲它註定只能成爲這條河的橋

不說了,再說心酸。

幸福和快樂是結局

“米奇”走後5年,受到重創的洪都拉斯修復了新喬盧特卡橋。更神奇的是,喬盧特卡河的河道彷彿浪子回頭一般,又自己移了回來。

像所有過程坎坷結局快樂的故事一樣,新喬盧特卡橋的經歷,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首先是梗圖。

比如這個。橋:項目計劃;河:項目。

其次,必須是教訓。對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人,這種“彩禮備好新娘跑了”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因爲大部分橋在設計的時候就會直接橫跨整個河谷,把可能過洪水的地方都安上堅固的橋墩。

住在黃河流域的朋友肯定看到過,黃河上的大橋怎麼就那麼長啊,比河水寬好幾倍,甚至在沒有水的地方也建得挺紮實的,從一面河堤直接拉到了另一面的河堤。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洪水來了把河給拐跑了。

而喬盧特卡河……你們往回看看照片,根本沒有河堤;另外,喬盧特卡河的河水很淺、河道變動頻繁,所以沒有什麼航運船舶來往,對橋洞的高度沒什麼要求,以至於橋修得又矮又短,引橋也很精簡節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當地的經濟實力有限,不願意建足夠長的大橋。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新喬盧特卡橋,一方面要承認有些外力不可抗,另一方面還是要想想,會不會是自己沒有做好迎接暴風雨來挑戰的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