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陸玖財經

來源:陸玖財經(ID:liujiucaijing69)

一場疫情,徹底改變了中國快遞行業的格局,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一個行業,兩種命運。

一場疫情,徹底改變了中國快遞行業的格局,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一個行業,兩種命運。

疫情之初,順豐的市值1641億元,是中通的1.3倍,韻達的2.2倍,申通的5.5倍,圓通的4.5倍,百世的11.8倍;而2月4日盤中,順豐的市值是4866億元,是中通的2.4倍,韻達的9.5倍,申通的34倍,圓通的13.6倍,百世的79.7倍。

如果這些數據對比還不夠直觀,那麼再看一組數據,主流的快遞公司中,順豐去年市值增長196.43%,三通一達除了在美國上市的中通增長了66.3%之外,其他全部負增長。

之前一直被行業質疑以及詬病的順豐和京東的重資產模式,正在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賦予了生機,當所有快遞都失靈或者低效的時候,大部分小區門口,每天早晨一輛黑色、一輛紅色的快遞三輪車,依然會準時到達。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現實市場,順豐和京東都在逐步拉大與三通一達之間的差距,就算是三通一達中唯一一家增長的中通,也是在苦苦掙扎,市值的增速遠遠低於順豐。

營收和市佔的老大都在漲

順豐和中通爲什麼市值可以大幅度增長?因爲這是兩個龍頭,順豐是營收的老大,中通是市場佔有率的老大,快遞行業正在出現頭部化局面,長尾企業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

但是相比較而言,營收的老大順豐的日子似乎過得更滋潤,畢竟打價格戰換回來的市場佔有率,商業護城河太不牢固。

順豐:10%的市場份額卻是營收一哥

去年三季度,順豐只有10%的市場份額,跟行業老大中通相比,只有人家一半多,但是順豐的營收卻是中通的6倍多。(中通是加盟模式,加盟營業點的營收未極計入。)

市場份額都是低價換回來的,大家其實都在降價,只是降價的多少而已。

2020年全國快遞平均單價爲10.55元,同比下降10.6%。

各玩家的平均快遞單價均出現下滑,順豐快遞平均單價爲17.8元,同比下降18.9%;通達系企業單價降至2.2-2.3元,降幅高達20%-30%。

但是降與降不太一樣,順豐因爲高客單價,所以在優化結構之後,還有一定的降價空間,但是目前三通一達已經降價到極限,再往下降價的空間已經非常小。

那麼,如果順豐繼續降價,那麼留給三通一達的時間和空間,都不會太大。

順豐和三通一達的戰爭是降維打擊,順豐可以下去打,但是三通一達往上攻的可能性爲零,唯一能給順豐造成威脅的,只有京東物流。

中通:保住了市佔率及美股優勢

無疑,中通是去年三通一達中唯一的亮點,市值增長了66%,爲什麼中通能夠比其他三個兄弟成績好?要知道,另外三個兄弟加在一起的市值也只有中通的一半左右了,這讓陳德軍、喻渭蛟、聶騰雲這些同鄉們,顏面何存,情何以堪?

其實,中通之所以能保住今天的江湖地位,以及如今的市值,與其一直是行業市場佔有率老大有很大關係,這個世界一直都是這樣,老大就是老大,老二老三是誰,很少有人去管。

外加,今年美國的瘋狂上漲,資本市場對各個行業的龍頭都青睞有加,景林三季度30億元購買了500萬股中國股票,當時中通佔據了20%左右的市場份額。

但是,中通其實是在拿利潤換市場,前三季度,中通的淨利潤萎縮了接近10個點,如果同樣在A股上市,也許市值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中通市場佔有率其實也不是特別穩,因爲第二名韻達,也有17%的份額,而且更飢渴,更敢放低價。

但是中通的戰略決策很明顯,就是將市場份額置於盈利之上,犧牲短期利潤的增長,計劃以2%的增幅持續擴張,於2022年實現25%的目標。

申通:老闆已經是職業經理人

三通一達,去年跌得最慘的就是申通,前三季度,營收跌了6個點,淨利潤跌了接近100個點,市值也下滑了52%,成績墊底。

但是,說實話,申通雖然不咋樣,但是老闆卻很滋潤,因爲三通一達中,阿里化程度最高的就是申通,基本上公司老闆陳氏兄妹就已經是職業經理人了,套現了100多億,無論申通怎麼樣,自己都已經賺的盆滿鉢滿了。

申通這麼多年來,在中轉這一塊一直是短板,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加盟體制,這導致了申通的體系,在疫情期間根本無法運轉,所有的業務時效性都無法得到保證。

而走一條路的中通和韻達,在中轉站自營建設上,早就有所佈局。

老闆的套現,體系的不足,都直接導致了今天申通尷尬的局面,要知道,申通才是民營快遞第一股,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

目前,從人員、架構、體系、資源來看,申通各方面的優勢都已經不明顯。

韻達:低價競爭的頭牌愛好者

談起韻達,就不得不看看韻達去年的騷操作是怎麼玩的。

在中國快遞行業,韻達一定是成本控制玩的最666的那一家,一打價格戰,動作最兇,最敢降價。

2020年前三季度,韻達股份服務單票收入下降31.31%到2.15元。

如此搞法讓別的同行們直接頭大,這麼玩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方面是韻達保住了17%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佔有率第二的位置;不好的一面也很直接,市值萎縮了31%,營收萎縮了4.8%,淨利潤萎縮了47%。

目前來看,韻達的戰略佈局跟中通幾乎是一致的,用利潤換市場,但是目前來看,中通單票的利潤還是要遠遠超過韻達,也就是說韻達在利潤捨棄方面比中通做得更狠。

2020三季度中通、韻達、圓通、申通的單票扣非淨利分別爲0.26元、0.07元、0.09元、-0.03元。

韻達雖然之前一直不願意拿阿里的錢,但是2020年還是沒繃住,最終拿了,但是份額只有可憐的2%。

2020年其實是三通一達補功課的一年,圓通拿錢的時候可比韻達通透多了,因爲大家心裏都很清楚,疫情一天不走,輕資產的物流方式就玩不轉。

圓通:原地踏步就算好學生了

圓通的選擇很簡單,穩定。

三通一達心裏都明白,大家本質上是一丘之貉,都是玩低價的,順豐的生意,他們永遠都不要想切進去,兩種體系,兩種維度。

去年前三季度,圓通的市值、營收、淨利潤與之前相比,都變化不大,基本在原地踏步,放在平時,這種情況肯定是要捱罵,但是再去看看競爭對手的話,圓通已經算完完全全的表現良好了。

圓通其實有很多優勢,阿里系快遞公司中,唯一有飛機的快遞公司,2005年最早接入淘寶的快遞公司。

其實,去年圓通還是做了很多功課。

做功課的錢從哪裏來的?當然是從阿里那裏弄來的,去年三季度,圓通從阿里融資了66億元。

然後,用這66億元,幹了很多提高效率的事。

圓通去年三季度在無形資產及固定資產的投入金額就達17.3億元,同比增長83.4%。前三季度在建工程投入爲16.8億元,同比增長86.9%。2020年圓通轉運中心的自動化升級和改造,轉運中心的吞吐及運轉處理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達到了整體產能上升和降本增效的目標。

淘寶是三通一達的原罪

三通一達的低價戰略,導致了之前的這麼多年,一直沒有采用重資產運作模式,因爲電商對物流的價格非常敏感,這是行業屬性造成了局面。

可以說,電商成就了三通一達,也讓限制了三通一達,這四家快遞公司,本質上商業模式是一模一樣的,既然是一模一樣的商業模式,那麼最終就肯定有人掉隊,這個世界同樣的東西,永遠不需要太多。

大家面對資本、面對市場的選擇和戰略也是驚人的相似,拿的都是阿里的投資,主要業務也都是來自幾家網購平臺,採用自建中轉加網點加盟的模式,菜鳥都是大家主要的最後一公里解決方案。

而順豐則在電商之外,有着非常大的優勢,一線市場的非電商業務幾乎被順豐壟斷,電商中高客單價的產品,這些高利潤的份額,都被順豐搶走。

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消費者的眼中,重要的東西,一定要用順豐,不重要的東西,就用低價的三通一達。

早些年就有了一種說法,快遞只有兩種,順豐和其他。

在疫情之前,2019年年中的時候,曾經順豐的股價最低跌到過28元,因爲當時三通一達的低價戰略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一年半時間,一場疫情,徹底改變了大家的命運。

重資產的自建模式,扛住了黑天鵝。

而早期靠淘寶業務快速佔據市場份額的三通一達們,則對自己早些年的輕資產運作模式,付出了效率大幅度下降的代價。

畢竟,管理自己的員工,跟管理供應商,完全是兩碼事,供應商是可以牽制快遞公司的,一旦供應商撂攤子不幹了,那一個片區就基本上要癱瘓一段時間。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可以肯定的是,順豐的日子沒有今天這麼好過,三通一達的日子一定比今天好過,但是命運就是這樣。

爲什麼說三通一達永遠不可能變成一個高客單價的公司呢?

因爲電商要求的就是低價,在淘寶、拼多多買個9.9包郵的東西,順豐百分百做不到,但是三通一達就可以幹;三通一達今天的運營體系,也不可能提供一個高體驗的系統,送貨速度、客戶服務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一兩百億就可以補足的。

三通一達的夢從淘寶開始,但是最終能夠享受夢想成真的,也許只有一家。

輸贏都在最後一公里的體驗

疫情剛剛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發現,除了順豐和京東之外,其他很多快遞都停擺了。

除了順豐完成了全部業務自營之外,中國所有的快遞公司或多或少都有加盟的因素,就連京東也不例外,但是京東的加盟比例比較少,而且基本上以京東內部訂單爲主,業務穩定,對終端的控制力較強。

疫情一天不散,對快遞行業的整體供應鏈要求就特別高,在過去的一年裏,這種情形已經完全暴露出來。

申通這種以前完全依賴加盟和第三方運轉的公司,在過去的一年裏,跌的最慘,現在補功課自建轉運中心需要大量的錢和時間;中通、韻達、圓通這種完成了一部分自建體系的快遞公司,去年瘋狂追求市場份額,但是時效性和體驗都得不到保障。

從用戶體驗上來看,三通一達最終都是輸在了最後一公里之上,不給用戶送貨上門,不經過同意就直接把快遞扔在菜鳥,撥打客服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這些被用戶吐槽的地方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最終,消費者也麻木了,只要你選擇順豐以外的快遞,你就必須承受這些各種各樣的奇葩遭遇,一份價格一分貨,低價就是這種服務。

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輕資產加盟運作模式,基本上是可以滿足用戶的日常使用;但是一旦某個地區的疫情加重,這個地區的快遞狀況就會喫緊。

比如北京地區,最近一個月以來,各大快遞公司都出現了運轉不暢的問題,德邦快遞房山運轉場的工作人員甚至告訴陸玖財經,目前運轉場的貨物堆積如山,人手不足,送貨都是選擇性送,時效性根本無法保障;並且後臺數據也會呈現假數據,貨物根本沒有到達,但是後臺卻會告訴消費者,貨物到底你附近了,當你試圖聯繫送貨站點的時候,電話永遠無人接聽,據陸玖財經瞭解到,工作人員只要看到是外面的電話,一概不接,消費者打電話給客服,也是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無限期的等待下去。

而號稱不放假的三通一達,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奇怪事情,很多片區的快遞員已經不在,快遞基本都是直接給你扔在菜鳥驛站,然後發一條短信給你,消費者根本沒有任何辦法。

就連EMS,在北京四季青地區,都出現了,拒絕送貨上門的情況。

這個時候,對於很多對價格不敏感的用戶來說,順豐就變得很難能可貴起來。

2021年,疫情還在持續,快遞行業加速頭部化的趨勢也在持續,戰國時代的中國快遞行業,正在呈現寡頭局面,順豐、京東以及中通,也許將呈現出三國殺的局面,順豐佔據高端市場,京東以自家業務爲主,附帶衝擊順豐市場,中通持續加大在低端市場的優勢。

尾部的快遞公司,在未來的日子裏,會越來越艱難,也許在撐不下去的那一天,就會全部歸納到阿里的體系內,變成了菜鳥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