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夜間10時左右,據公衆號“國防部發布”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境內實施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同時,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這意味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21年開年,終於以一枚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彈打出來的“大煙花”,給全國軍迷送上了第一份大禮。


  此外,更爲重要的是,從各地圍觀羣衆拍攝的照片顯示,我軍的此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大約是在晚上8時到9時左右組織實施的,實施完畢後不到兩個小時就播發了官方消息,而且給出了明確的“試驗達成預期目的”的成果信號,政治和戰略宣示的意味可謂非常濃重。


  此次試驗的消息很少

  當然,出於保密因素,咱們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此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依然所知甚少:

  來源:新華網



  首先是並不清楚靶彈與攔截彈的發射地點,畢竟從網絡視頻顯示,北方到北京、天津一帶,西方到新疆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一帶,南方甚至遠到雲南曲靖一帶(未證實),都有人目睹了天上的“奇異景象”。那團呈現出放射狀擴散的雲團無疑就是此次攔截試驗靶彈或攔截彈火箭發動機噴射羽煙形成的“火箭雲”,大半個中國都在目睹這枚“大煙花”的後果,就是讓此次攔截試驗的靶彈與攔截彈的發射點、攔截區域地面投影點、一二級落區、攔截殘骸落區等等信息都變得撲朔迷離,跟克羅斯一樣在足球場上走位飄忽。

  來源:新華網



  其次是並不清楚此次中段反導攔截的發射參數,而這對於評估我軍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的“含金量”、明確我軍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彈的性能指標、評價我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彈的實際作戰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咱們就以美國海軍去年11月份在太平洋中部海區由“伯克IIA”型驅逐艦“芬恩”號(DDG-115)使用“標準-3BlockIIA”反導攔截彈成功攔截“洲際彈道導彈”類目標爲例吧:此次試驗中,美軍使用的洲際彈道導彈靶彈是一枚採用了“民兵-3”導彈第一級的靶彈,靶彈發射地點在太平洋西部馬紹爾羣島的誇賈林環礁,靶彈發射後飛越整個夏威夷羣島上空;而美軍的“芬恩”號驅逐艦部署在夏威夷羣島以東約2000公里的海面上,由美國本土的陸基遠程警戒雷達提供早期預警,並由本艦的“宙斯盾”系統自主形成火控參數、設置航路捷徑等;建立發射諸元后由“芬恩”號驅逐艦發射標準-3BlockIIA型攔截彈,對來襲洲際彈道導彈靶彈實施攔截。

  美國海軍去年11月份的反導試驗(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美軍實施的此次攔截試驗中,靶彈的發射陣地是比較明確的、攔截彈的發射陣地同樣是比較明確的,甚至靶彈、攔截彈的型號與技術特徵都有相對準確的情報。有了這些情報之後,咱們大概就可以對美國海軍的海基反導攔截能力進行一個比較準確的評估,事實上在12月初,就有大佬分析出,根據美國海軍這次攔截試驗的靶彈、攔截彈的技術性能推算出關機速度,美軍此次只是“僞洲際彈道導彈”、實際上是一枚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


  此次試驗的相關猜測

  相對來說,中國人民解放軍昨天夜間實施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可謂是什麼信息都不明確:靶彈和攔截彈的發射陣地首先就不明確,一二級落區和撞擊點地面投影同樣不明確,這咱們就不說了;導彈的發射體性質、關機速度、彈道最高點,攔截彈的發射體性質、關機速度、載荷質量與性能等更加不明確,這個也不用說了,肯定都是“五十萬”的信息。

  來源:環球網



  畢竟,從中國國土的東西跨度來看,咱們沒有美國或者俄羅斯那麼好的實驗環境。這倆國家一個可以在太平洋上隨便發射,另一個則可以從國土最西端的科拉半島往最東端的楚科奇半島發射,都可以打出5000到10000公里的巨大射程。以咱們國土的廣度來說,靶彈的飛行距離一般也就一兩千公里,這意味着如果我們實施的是洲際彈道導彈、遠程彈道導彈類的中段攔截試驗,那麼就必須選擇高彈道發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模擬ICBM(洲際彈道導彈)、IRBM(中程彈道導彈)的彈道特徵。

  圖源:百度地圖


  這也就意味着,此次攔截試驗中,靶彈的彈道高度和關機速度,是評價此次任務攔截“含金量”的最關鍵的因素。如果我們的靶彈採用了高彈道發射、關機速度在6到7千米/秒左右,那麼意味着我軍此次實施的是一次正兒八經的“洲際彈道導彈中段攔截”試驗;而如果我們的靶彈採用了高彈道發射、關機速度5千米左右,那麼意味着我軍此次實施的可能是一次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試驗;而如果咱們的靶彈未實施高彈道發射、關機速度也只有3千米左右,只能說明我們此次攔截的是一枚性能介乎於我軍DF-16型近程彈道導彈和DF-21型中程彈道導彈之間的、攔截難度一般的中程彈道導彈,這“含金量”就不夠了。

  美國“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中國人民解放軍陸基中段反導任務應該已經脫離了最早的“攔截中近程彈道導彈”的階段:畢竟根據已經公開的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目前已經實施的5次反導攔截試驗,再加上2005年和2007年中國兩次實施的直升式反衛星攔截試驗,目前我軍已經起碼有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使用動能戰鬥部的反導、反衛星攔截彈。


  其中一種導彈的性能可能類似於美軍部署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空軍基地的GBI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彈,具備一定的低軌道反衛星、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另一種導彈的性能可能類似於美軍作爲末端高空反導攔截主力型號的THAAD(薩德)反導攔截彈,可以用於對中近程彈道導彈實施中段攔截。

  美國標準-3BlockII


  同樣參考美國方面的反導攔截技術路線,在搞出了GBI這種大型、固定式反導攔截彈,又搞出了THAAD(薩德)這種中小型、機動式反導攔截彈之後,接下來要攻克的,大概有兩個項目,一是類似於“標準-3BlockIIA/B”這種海基機動式、具備對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中段攔截的反導攔截彈,二是類似於美國到現在爲止都沒有搞出來、預計可以用於陸基機動式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THAAD-ER型反導攔截彈。

  圖源:微博用戶@Sherry的苦樂多


  故而,大伊萬在這裏無責任猜測一下,此次我軍所實施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對類似於DF-26A型中遠程彈道導彈、甚至DF-5A這種標準的洲際彈道導彈進行中段攔截;二是對類似於DF-26X這種具備末端機動變軌能力、甚至具備一定高超音速飛行器飛行特徵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攔截。而使用的攔截彈,有一定可能性就是美國空軍到現在都沒有搞出來、而咱們沒準已經弄出來了的“兔版THAAD-ER”型反導攔截彈,但不管怎麼說,這一切的猜測最後都要依賴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官方消息。


  這次試驗的“宣示”和“意圖”

  最後,則是此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所帶來的政治宣示和戰略意圖,其實關於這種“宣示”和“意圖”,大伊萬今天上午已經看了太多:有說是向西南方向某個具備一定的遠程戰略打擊能力的“惡鄰”示強的,有說是給大洋彼岸的拜登政府上來就送一份“大禮”的,還有說是回應大洋彼岸某位鷹派“準備打核戰爭”的叫囂的,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圖源:微博用戶@天文八卦學家劉博洋


  但是,要大伊萬來說,我還說這次公開的、而且公開的這麼快的反導攔截試驗,很可能這就是爲了今年的“大慶”這個時間節點奮戰出的成果。總之,關於這些戰略意圖政治宣示啊什麼的,咱們不便妄猜,這裏還是一切以官方消息爲準:此次反導攔截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




  總而言之,伴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反導攔截試驗、反衛星試驗從2007年披荊斬棘、一路走來,伴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短十三年的時間裏拿出來多型具備一定實戰能力、且已經在多次反導攔截試驗中證明了自身實力的反導攔截彈,伴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反導預警信息與雷達網絡建設日益成熟,伴隨着我軍整套導彈防禦體系逐步成型。

  2010年1月11日中國首次路基中段反導試驗



  也許對於我軍來說,還需要在低軌道紅外預警衛星星座上再“下下苦功夫”,還需要與俄羅斯聯合、進一步拓展兩國導彈防禦的預警縱深與情報交互,還需要繼續攻克海基反導、海基反衛星這麼一個更大的難關。但是,伴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基中段反導戰鬥力逐步成型,大伊萬認爲,以上的諸多難題遲早都將成爲坦途,中國的導彈防禦系統也必將“後發先至”,達到比強敵同類系統更強的戰鬥力——“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一定要達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