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元退市”標準是目前A股市場行之有效的退市標準

來源:海洲說股事

據統計數據顯示,面值退市已成爲A股市場的退市主流。在2020年退市的16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9家公司因爲面值退市。同時16家退市公司在退市時股價均低於1元/股,也即都符合面值退市的標準。根據退市新規,面值退市標準修改爲“1元退市”標準,因此,面值退市也就用“1元退市”來代替。

面值退市成爲A股市場的退市主流,這恐怕是制度的設計者所都沒有想到的。還在幾年之前的時候,1元退市對於A股市場來說幾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因爲當時A股的股價基本上都遠離1元價位,很少有人會想到,會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因爲股價低於1元而退市的。沒想到,如今的A股市場,1元退市卻成了市場的主流,成了目前A股市場真正有效率的退市標準。

出現這種情況,顯然與A股市場的形勢變化有着很大的關係。因爲最近幾年,新股發行堅持常態化,市場擴容進一步加劇,尤其是註冊制的實行,新股發行進一步加速,如2020年,新上市公司數量達到396家。以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近4200家。新股的大量上市,市場的大幅擴容,必然加劇老股的邊緣化進程。

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機構投資者爲適應在市場擴容背景下的生存,在投資上採取了抱團取暖的操作方式。一些白馬股、藍籌股、行業龍頭等股票在機構投資者的抱團之下,股價越抱越高,相反一些被機構拋棄的股票,則出現了單邊下跌的走勢,股價越走越低,市場兩級分化明顯,大量的股票步入到低價股的行列。甚至有的公司因爲跌破1元面值而被退市。

在A股上市公司退市渠道並不暢通的情況下,1元退市能夠疏通A股市場的退市渠道,這是一件好事。不過,1元退市標準也讓業內感到擔心,市場對1元退市標準充斥着爭議。因爲一些大型國企都有可能成爲下一步的退市對象。如包鋼股份大連港石化油服重慶鋼鐵等都掉到了2元以下的股價,其中包鋼股份的股價甚至低於1.20元。1元退市標準彷彿在向其招手。而包鋼目前還是盈利企業,股票市值甚至高達500億元。該不該讓這樣的大國企退市,成了市場爭論的一個問題。

基於目前A股市場退市渠道並不暢通的實際情況,目前被市場證實爲行之有效的1元退市標準顯然有必要執行下去。不論是哪家上市公司,只要觸發了1元退市標準,就都應該退市,在制度與原則面前,沒有任何的情面可講。而作爲企業來說,要想不被1元退市,企業本身就要開展積極的自救。否則,就只有退市這一條路可走。

當然,就1元退市標準來說,確實有值得修改完善的地方。實際上,目前的退市制度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問題。雖然退市新規是去年最後一天纔剛剛正式發佈實施的,但退市新規並沒有有效打通上市公司退市的通道。最明顯的兩點是,該退市的公司並不能快速地退市。一是財務造假公司是最應該被退市的,但退市新規爲財務造假公司退市設置了重重關卡,讓財務造假公司退市變得困難重重。二是垃圾公司也應該被退市,但退市新規爲虧損公司退市設置了一道保險,即每年營收達到1億元的公司不被退市。

所以目前的退市制度是,該退市的公司並不能順利地退下去,反倒是不該退市的公司,或許會因爲1元退市標準而被錯殺了。因此,目前的退市制度是需要再次修改的。只是剛剛發佈的退市新規要再次修改恐怕還需要時間,短期內再次修改或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我個人也不贊成只對1元退市標準進行修改。如果1元退市因爲修改而停滯了,A股的退市制度就又要堵塞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