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再融資新規實施即將迎來一週年,這一年無疑是再融資市場的大年,機構參與熱情高昂。

再融資新規落地後,沉寂已久的定增市場再次被激活,也點燃了券商、基金等機構參與定增的熱情。券商從定增承銷保薦、定增融資補血、參與上市公司及同行定增等多方面獲益,而基金也通過參與定增獲得可觀的浮盈,成爲參與定增的主力之一。對於一年來定增市場的發展,券商和基金人士有着最深切的體會。展望2021年定增市場,他們也給出了樂觀預期。

自2020年2月14日起,再融資新規實施即將滿一年。在定增價打8折及限售期縮短等吸引下,券商、基金、信託等內資機構積極參與上市企業定增認購,甚至還吸引了外資銀行入場。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獲悉,券商邊“補血”邊賺錢:截至2月4日,近一年來已有11家上市券商定增落地,預計募資1048.18億元,實際募資885.72億元;共計46家券商參與上市企業定增,認購總額共計358.48億元。新規實施以來,上市企業定增實際募資逾8500億元,發行費用爲59億元,其中承銷保薦收入爲34億元。

以史爲鑑,2016年前後曾出現“資本任性擴張”的定增亂象發人深省。專家建議,平衡處理好認購定增的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關係,實施定增的上市企業應該圍繞公司主業做大做強,定增完成後也要有“下文”。投資者對於定增要有冷靜理性態度,不能盲目跟風。

11家券商定增補血近900億

隨着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推進,券商迎來投行、經紀等業務發展大年,中國證券業已進入重資本發展模式,資本實力是決定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2020年2月14日再融資鬆綁,主要放寬了定增定價和鎖定期限制,發行價格由此前的9折降至8折,鎖定期由此前的36個月和12個月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吸引上市券商積極融資補血。

《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獲悉,截至2月4日,近一年來11家上市券商定增落地,預計募資1048.18億元,實際募資885.72億元。此外,天風證券、浙商證券等6家券商正在定增的路上,預計募資總額爲478.56億元。券商定增目的大同小異,包括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收購資產等。

就當前已經完成定增的券商而言,第一創業、西南證券、中原證券、南京證券5家券商實際募資相對預計募資有所縮水,中信建投實際募資更是縮水七成。總體來看,再融資新規更加利好具有股東優勢的大券商,海通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等實際募資規模靠前,分別達200億元、150億元、134.6億元。

券商股在2020年6月至7月呈現拉漲行情,2021年以來表現一般,未來限售期過後的股價牽動着定增發行對象尤其是財務投資者的心情。以2月4日收盤價來看,11家定增落地的上市券商中,有7家股價高於實際定增價格,也就是處於浮盈狀態;而另外4家處於浮虧狀態。

券商參與定增認購358億元

券商一邊通過定增融資補血,另一邊積極參與上市企業定增認購。新規刺激定增市場活躍,定增募資金額在2020年7月呈現高位,之後節奏有所放緩,年尾再融資節奏又開始加速。數據顯示,當前A股共計396家上市企業按照定增新規融資,實際募資金額逾8500億元。實施定增的包括明星個股,也有數家ST企業,募資規模最高達374億元,最低至0.21億元。

記者統計獲悉,2020年2月14日至今,共計46家券商參與上市企業定增,認購總額累計358.48億元。從參與定增證券數量及認購總額來看,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國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等頭部券商成爲領頭羊。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定增融資受到A股市場歡迎,上市企業在短時間能夠獲得鉅額融資,而且不用還本付息,還可以配合資產重組或者股權併購同步推進,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都把定增作爲獲得重要資金來源和外延擴張併購的手段,以此做大做強主業,這也是監管層鬆綁再融資政策的意圖。

7家券商獲同行57億元力挺

券商定增發行認購對象主要包括內資基金、險資、資管、創投等機構,以及外資銀行等外資機構。頗爲引人矚目的是,不少頭部券商積極爲同行定增“捧場”。

記者統計獲悉,在西部證券、中信建投、南京證券、國信證券、湘財股份(湘財證券母公司)、中原證券、第一創業7家券商背後,獲配對象出現11家券商同行,獲配資金共計57.12億元。

頭部券商認購尤爲積極。具體來看,中信建投證券參與了西部證券、南京證券、國信證券、中原證券和第一創業5家上市券商的定增項目;中信證券則參與了4家券商定增,即西部證券、南京證券、中原證券、第一創業;中金公司也參與認購了中信建投、國信證券、中原證券、第一創業4家定增;國泰君安參與認購了3家券商定增,分別是湘財股份、中原證券、第一創業。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國泰君安4家券商通過定增買入的方式,已成爲多家券商的前十大股東。有觀點認爲,券商認購同行主要出於財務投資考量,看好自身所處的證券行業發展,鎖定期也只有6個月。但從併購動機角度來看,可行性難度不小,多數券商認購定增後的持股比例實際上並不高。

從財務投資角度來看,券商參與上市公司及同行定增,浮盈情況如何?鎖定期均是6個月,如果都尚未退出,按照當前最新收盤價,第一創業、西部證券當前折溢價率分別以30%、19.74%位居前列,參與認購的券商機構賬面浮盈較高;而參與認購中原證券、南京證券定增的券商處於賬面浮虧狀態。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參與再融資主要有兩方面目的:一是作爲財務投資者獲取收益,二是爲了給參與再融資的其他資金信心。至於利用再融資來改善券商本身業績,作用也不大,因爲從再融資當前定價狀況來看,投資者“爭搶”認購優質項目定增,但大量項目是一般的,因此這塊預期不能太高。

董登新向記者分析,定增投資者主要是大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股東以及企業合作伙伴,定增價格的折扣會受到投資者青睞。定增投資者大多是有利可圖,作爲獲得權益投資的重要投資標的,積極認購定增股份獲得投資溢價。尤其是作爲定增公司的合作伙伴或者是同行,往往比較瞭解公司,如果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抱有信心,在一定的折扣價格吸引下,對購買的定向增發股份未來溢價空間充滿希望。券商、VC/PE、公募等機構都願意購買定向增發的股份時,與項目方一拍即合,那麼定增業務基本不會有障礙。

增厚券商投行收入

再融資新規鬆綁後刺激了定增市場的火爆,券商參與上市企業定增項目承銷,增厚了券商承銷保薦收入。新規落地以來,上市企業定增實際募資逾8500億元,發行費用爲59億元,其中承銷保薦收入爲34億元。但相比新股發行236億元承銷保薦收入而言,定增“蛋糕”顯得略小。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佔據大部分承銷市場。

桂浩明告訴記者,再融資新規出臺後,條件相對寬鬆刺激再融資業務活躍,但是發展也不平衡。大券商與中小券商在再融資方面各有優勢和發展領域,大券商在項目資源等方面實力領先,而一些區域性中小券商也在迎頭趕上,具有靈活性以及地方政府關係資源。再融資項目能夠做好,本質上取決於定增發行公司本身,目前也看到一些業績較平庸或者發展前景不太明朗的企業再融資方面遇到一定困難,大券商恐怕也愛莫能助。

“預計2021年再融資業務會加速發展,但IPO業務利潤更高,券商對其關注程度還是高於再融資業務。再融資業務能夠保持當前規模和強度也不容易,2021年再融資相比上年或有所弱化。”桂浩明表示。

“新規鬆綁後,A股市場的定增越來越受歡迎,市場定增規模還會繼續擴張,有助於推動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或產業整合,促進更多企業之間的併購交易,將上市企業主業做大做強。”董登新強調,“定增對發行人和機構投資者有利,但是是否構成對中小投資者的不公平,這個值得監管層思考,也值得投資者高度關注。”建議在定增當中做好中小投資者權益的維護,平衡處理好認購定增的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關係。

董登新進一步指出,定增一般是配合併購來提供融資支撐,整合產業、做大做強公司主業,從邏輯上來講,上市企業定增完成後也要有“下文”,只要是圍繞公司主業做大做強來展開併購,實施的定增都是有意義的,也是監管層支持的。如果定增僅是爲了救活瀕臨死亡的企業,或是改善企業財務狀況,而對公司未來主業做大做強沒有任何幫助,這可能更多是炒作或是有某種利益訴求。因此投資者對於定增要有冷靜理性態度,不能盲目跟風。

記者:朱燈花

編輯:姚惠

延伸閱讀:

參與熱情高漲,公募成定增大戶

自2020年2月14日再融資新規推出以來,公募基金參與定增市場的熱情再度高漲,並逐漸在去年下半年佔據了定增市場的主導地位。

2021年以來,基金參與定增的熱情不減。截至2月3日,42家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共參與40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累計出資143.46億元,佔同期上市公司定增募資總額的16.74%。

公募成定增主力

據融通基金方面統計,2020年8月開始,公募基金加速入場,其中包括部分銀行系資金通過公募渠道也開始參與定增市場。9月之後,公募基金開始大幅流入,逐步佔據定增市場主導地位。而隨着公募、產業資本等長線資金快速湧入,推動月均發行規模穩步增長。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以上市公司增發股份上市日爲標準,2020年全年共有65家公募基金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增股份,合計獲配金額達到867.56億元。按機構獲配佔比看,公募獲配比例超過20%。其中,不乏易方達、南方、匯添富、華夏基金等頭部公募,定增大戶財通基金、九泰基金等公募參與定增機構的數量也排在行業前列。

具體來看獲配情況,財通基金2020年獲配機構定增項目達上百例,興證全球基金、華夏基金緊隨其後,廣發、南方、國泰、易方達基金獲配定增項目均達到30例以上。

從去年以來發布定增項目的上市企業來看,主要來自化工、電子設備、新能源、計算機軟件、醫藥生物、零售行業。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遭到一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構哄搶。

以通威股份爲例,其2020年12月10日公佈的定增結果顯示,本次定增募資總額爲59.83億元,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數量爲2.14億股,價格爲28元/股。獲配的機構中包括大成基金、財通基金、易方達基金等7家公募基金和高瓴資本。

定增風險不容忽視

不過,並非定增項目都會帶來浮盈,定增市場也有潛在的風險。根據聞泰科技於1月28日發佈的公告稱,解禁4458.11萬股。解禁的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爲聞泰科技於去年7月28日完成的定增項目。

根據聞泰科技當時發佈的公告,新增股份的每股發行價格爲90.43元,鎖定期6個月。共有16名機構或個人以每股130.1元的價格溢價獲配,其中就包括私募大佬葛衛東,高毅資產、招商基金、博時基金、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知名公募、私募和券商。按照解禁當日收盤價計算,上述參與定向增發機構的配售股收益率爲負。

融通基金組合投資部投資經理張文璽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儘管競價投融資熱度回升,但投資氛圍整體依然偏向理性,且不同項目之間發行難度分化較大。

“從發行金額來看,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熱門行業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的競價定增分別以八成以上的募足率居前,而商業貿易、國防軍工和非銀金融等行業競價定增的募足率均在五成以下。”張文璽進一步表示,“從發行價格來看,房地產、汽車、商貿、傳媒等傳統行業更貼近底價發行,發行價相對底價的溢價率均值皆小於5%,而二級市場熱門行業食品飲料、家電、醫藥生物溢價率較高。這也反映了無論是一級半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投資,長期業績確定性高的和高成長的優質賽道仍然是投資者的首選。”

定增項目關鍵在於標的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只可統計的定增主題基金2020年平均淨值漲幅爲37.13%,最高1只淨值漲幅達到102.89%,8只淨值漲幅超過50%。

張文璽表示,定增市場的收益率主要包括折價率貢獻的收益以及個股在二級市場的漲幅,其中二級漲幅又進一步可以分解爲個股阿爾法(超額收益)和行業貝塔(風險收益)。二級市場的表現和公司基本面有着密切的關係,但對於定增項目而言,需要在折價率和基本面之間取捨。

展望2021年定增市場,公募業內人士給出了樂觀預期。

財通基金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胡凱源表示,定增市場對項目篩選能力要求會更高,新政後很多股票表現分化明顯,定增這個品種隨着鎖定期最少從12個月縮短至6個月,增強了二級屬性,但又有別於二級。

無論是二級還是定增,胡凱源認爲,如果2021年市場總水位不變的情況下,或者大環境不變,市場股票表現分化的特徵大概率還會持續。目前市場關注度高的幾個板塊,很多股票因爲流動性溢價推高估值,又很難在短期內依靠業績提升消化估值。所以,可能需要在這些板塊裏進一步識別篩選,尋找機會和安全邊際,或者用更長遠的眼光從左側交易邏輯去挑選關注度還沒那麼高的板塊和項目。

張文璽認爲,新政之後競價定增項目基本都能成功發行,但依舊存在募資不滿額以及底價發行的情形。對投資人而言,持續供大於求的格局帶來的是較高的折價率,從而保障了高收益和高勝率。

展望2021年的定增市場,張文璽表示,供給端仍然充足,關鍵還是在選擇好的標的,建議關注高景氣和業績確定性板塊。在二級市場機構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精選基本面過硬的定增項目顯得尤爲重要,結合適當的折價率,最終取得行業和個股阿爾法纔是長期可持續的最優投資策略。優先考慮各項目向下的風險,再考慮向上的彈性,堅決避開行業頂部區域,積極尋找有底且具備較高成長空間的公司。具體來看,低估值的順週期行業,新能源車、光伏、半導體、工業自動化、創新藥等行業是重點看好的賽道。

記者:夏悅超

編輯:姚惠

責任編輯:畢丹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