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藥股還能買嗎?東吳證券朱國廣:醫藥板塊仍將有較明顯超額收益,未來十年會牛股輩出

高估值之下,醫藥股還能不能買?該怎麼買?

截至2月10日,醫藥ETF單位淨值已高達3.47元,最近三個月累計漲幅達到24.17%,遠遠超過滬深300同期漲幅14.15%。券商中國記者近日專訪了東吳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朱國廣,聽他聊聊2021年,醫藥股背後埋藏着怎樣的“金子”。

“預計未來十年,醫藥板塊會牛股輩出。”朱國廣告訴記者,2020年初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國內經濟,尤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形成一定衝擊,醫療產業的確定性成爲國內外資金追捧對象。長期來看,中國老齡化拉動的醫藥需求相對剛性,且國內企業研發技術與國際差距越來越小,有些領域形成一定突破,這些都將帶來非常可觀的投資機遇。

高估值醫藥股還能買嗎?

券商中國記者:近日醫美龍頭愛美客單日暴漲20%,成爲兩市第三隻千元股。您如何看待包括愛美客在內的龍頭醫藥股近期的股價上漲?醫藥板塊還能繼續買入嗎?

朱國廣:愛美客近日發佈業績報告,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7.09億元,同比增長27.18%;實現歸母淨利潤4.40億元,同比增長43.93%,業績略超預期。主要是由於產品“嗨體”受益於頸紋治療繼續滲透及同系列產品“熊貓針”上市放量,實現高增長。

除愛美客外,包括美迪西、萬泰生物、昭衍新藥在內的多隻醫藥股都在2021年取得了超過50%的漲幅,生物醫藥指數也在2月第一週累計上漲4.9%。事實上,經過此前的上漲行情,醫藥板塊目前估值的確相對較貴,PE(ttm)約爲40多倍。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他板塊(尤其是消費板塊)估值也並不便宜。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認爲醫藥板塊由於天然屬性,憑藉其確定性增長成爲衆多機構投資者重配方向。尤其消費升級及高端製造板塊機會更多,科技創新領域高成長創新藥及疫苗也會有大機會,仍是非常值得配置的板塊。

券商中國記者:您判斷優質醫藥股長期回報可觀的邏輯是什麼?醫藥板塊會誕生下一個“英科醫療”嗎?

朱國廣:過去十年,醫藥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2013年,在新農合的推動下,醫藥行業出現了粗放的、醫保拉動的增長,尤其是中藥發展非常迅速;到了2015年,“722”事件,推動了對創新藥臨牀數據的核查,醫藥產業政策就此變天;2016年3月,藥品優先審批的推行,則標誌着醫藥產業審批逐漸步入正軌。

2016年至今,醫藥產業從藥品審批、醫保支付等方面鼓勵創新,2017年以來相關效應非常明顯。所以過去十年醫藥產業發生巨大變化,相信未來十年醫藥產業依然會帶來非常多的驚喜。尤其在2020年疫情催化下,醫藥板塊更強了,預計未來十年醫藥板塊會是牛股輩出的地方。

從數據來看,預計未來十年,國內將有約2.5億人口進入老齡化。與此同時,由於科學的不斷進步,癌症未來或將成爲能夠控制的慢性病,也即可通過醫藥公司的努力最後戰勝腫瘤。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公佈的最新腫瘤數據,2015年中國腫瘤新發392.9萬人,按照年複合增長率2.5%-3%算,2025年腫瘤新發患者將達到500萬人以上。

由此可見,老齡化拉動的需求相對剛性,且國內與國際研發技術差距越來越小,有些領域形成一定突破,比如PD1/CTLA4雙抗、CART對實體瘤的治療等,大概率是十年的機遇。因此我們建議,未來十年一定要高度重視醫藥產業,創新藥、CXO領域及消費領域將會誕生衆多牛股。

2021年醫藥股該怎麼買?

券商中國記者:2021年已經開始,對於新一年的醫藥股投資邏輯,您有何思考?

朱國廣:2021年將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信仰,一個是低估值,即2021年是買信仰還是去尋找低估值的板塊和低估值的個股。雖然說現在醫藥板塊除了貴沒有其他問題,但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估值相對偏低的個股,預計2021年仍然會有不錯的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爲2021年醫藥板塊要兩手抓。

一方面,在外資拉動下要抓信仰。據東吳策略測算,2021年外資淨流入很可能在4000億左右,很多QFII對這個數據更樂觀。如果2021年市場是外資主導,那麼信仰股很可能會持續強勢。另一方面,我們整體看好醫藥領域的低估值板塊,包括向CDMO領域轉變的CXO、醫療器械及API龍頭。

總體而言,判斷2021年醫藥板塊會帶來較明顯的超額收益,全年醫藥指數很可能有十多個點以上的表現。同時,由於醫藥研究壁壘相對較高,醫藥基金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絕大部分醫藥基金戰勝指數的概率較大,預計2021年醫藥基金的中位數收益率在20%以上。

券商中國記者:您認爲科技創新會是醫藥股投資的重點跟蹤方向嗎?

朱國廣:醫藥主要有三個板塊——科技創新、高端製造、消費升級。科技創新一方面是科技屬性強,但醫保談判也對要求創新藥具備國際化能力;高端製造主要邏輯體現爲國內製造能力強及工程師紅利;消費升級主要邏輯不僅是國內人口多,更體現爲消費能力的提升。

其中,科技創新重點有兩個板塊,一是創新藥,二是疫苗。

首先是創新藥板塊。受疫情影響,2020年創新藥無論從投融資還是從臨牀和審批情況來看,都非常熱。截至20年12月初,CDE受理創新藥申報臨牀、臨牀批准共466件,同比增長173.5%,受理創新藥申報上市和上市批准共50件,同比增長212.5%;2020前Q3,全球醫療融資額3467億元,其中中國發生491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929億元(佔全球的27%)。且過去十年,創新藥呈現出國際化、突破性兩大特點,故對於創新藥的投資,一定要有國際化視野,具體包括全球的管理體系。

一方面,2017年後藥品價格談判給降價形成壓力,迫使醫藥公司一定要走出去,否則市值會存在天花板。2020年包括恆瑞在內的很多公司,都到了必須要國際化的階段。另一方面,仿製藥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國內公司在大分子靶點方面已走在前列,如PD1、PDL1、CAR—T實體瘤治療。

其次是疫苗板塊。疫苗在疫情控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可能只有疫苗才能控制新冠疫情。新冠疫苗需求量非常大,國內18-60歲人口約9億人,假設每人兩針,則需要18億支。而國藥與科興滅活苗合計只有13億支,缺口巨大。預計技術路線新穎、研發進度快的公司才能把握新冠疫苗的機會。

2021年5、6月很可能是全球接種新冠疫苗的高峯期,之後國內新冠疫苗的接種也會提速。除了新冠疫苗,其他疫苗本身也是非常好的產品。一方面不受醫保影響,另一方面疫苗雖有一定的創新,但創新程度相對偏低,所以會是比較好的賽道。

券商中國記者:高端製造領域蘊含的投資機會又有哪些?

朱國廣:在包括醫藥在內的各個產業,中國的製造能力都在崛起。由於高端製造板塊行業集中度高,從估值的角度來說性價比高,因此會是非常好的賽道。

從全球來看,醫藥產業外包正在成爲趨勢,輝瑞、強生、諾華等知名公司紛紛將仿製藥的原研藥外轉,包括藥物發展在內的研發業務也在儘可能外包。同印度比較,我國工人至少具備大專以上文化,因此產品質量比印度高很多,尤其是疫情的加劇,進一步影響了印度的產品供應。

其中,預計特色原料藥領域在2021年,尤其是在一季報預期明朗後會有大機會。事實上,在專利期內的創新藥中間體的原料藥,跟芯片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應當享受較高的估值。目前特色原料藥雖然集中在仿製藥,但很多公司要往CDMO方向轉,這將是原料藥公司未來發展的核心邏輯。

而在醫療器械領域,應優選非醫保器械,精選業績確定性公司。我們建議從兩個視角來篩選,一是設備類,設備目前受醫保影響小,龍頭公司市值過萬億隻是時間問題;二是不受醫保影響的、偏消費屬性的醫療服務類產品;三是體外診斷,該賽道里最好的是診斷試劑。

券商中國記者:您如何看待醫藥領域的消費升級?醫美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朱國廣:消費升級目前包括三個部分:醫美、醫療服務和藥店。

我們認爲,醫美賽道非常重要,過去十年醫藥板塊最牛個股之一——長春高新已漲了20倍。醫美受衆人羣遠比想象中更大。目前約有1/3醫美受衆是男性,可見市場空間之巨大。但研究醫美領域並不能簡單聚焦玻尿酸,因爲玻尿酸已有公司走出差異化路線,比如去年四季度剛上市的愛美客,2021年估值已近200倍,但核心競爭力較強。

而醫療服務領域也是出牛股的地方,過去20年醫藥板塊信仰股相對集中這一領域。我們認爲,投資者對於醫療服務個股的青睞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醫療服務領域受益於老齡化,不管怎麼降價,醫療服務的費用都將增長;二是不受政策影響,三是研究壁壘相對低。

此外,藥店是偏消費屬性的,目前仍是藥品非常重要的終端,預計未來三年其業績相對持續性高。

券商中國記者:您如何看待這些生物醫藥企業(包括不少未盈利企業)的加速上市?作爲資深醫藥行業分析師,您認爲如何更好地幫助有價值的個股實現價格發現?

朱國廣:創新藥不僅需要藥審、醫保支持,更需要解決融資難問題。科創板及聯交所18A制度允許未盈利創新藥企業上市對創新藥公司是重大利好。新藥研發耗資大、週期長、風險不完全可控。來自社會資本的支持,將有助於創新解決企業融資問題,以及一級市場投資者退出機制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