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討厭一句話,“聽過很多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說明他們根本就沒有聽懂啊。如果真懂了的話,那就能知行合一,把道理融入在自己的爲人處世上了。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聰明人,他們知道很多的道理,可他們根本不信,也不去做,對於這樣的人,再好的道理也是無用的。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曾國藩都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們都有留下很多“道理”,但最感動我的,是他們留給子孫的遺囑,我認爲其中蘊含了極高的智慧,是他們數十年人世所得總結、提煉後的精華。

遺囑很短,但感人至深,讓人受益無窮,可惜真正讀懂者極少。

諸葛亮的《誡子書》全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言簡意賅,諸葛亮所留不過就5句話,非常簡練,但意味深長,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智慧和修養極高,別人長篇大論都說不清楚的道理,他只用幾句話就說透徹說明白了。

“靜”與“躁”相對,不管儒家、道家還是佛教修行,入門開始都是修身調心。“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果不能靜下來,那心浮氣躁之下,就難有進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真的是用心良苦,對兒子殷殷教誨,他沒有告訴兒子如何去做官求名,而是讓子孫在人的根本上下功夫。

智由靜出,德由儉得,人生在世,厚德載物。

“儉”是老子的三寶之一,曾國藩在給子孫的遺囑中也提到了這個道理,“人一日所着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爲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

這也是《道德經》裏所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曾國藩留下的文字極多,光是他的日記和家書就可以編成厚厚一本書,但他留給子孫後代的遺囑也很簡單,不過就四條而已。

大道至簡,曾國藩對這四條也很有自信,“此四條爲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果如曾國藩所言,他的後人綿延不絕,代有人才。

第一是“慎獨而心安”。這跟諸葛亮那個“靜以修身”是一致的,都是修身養性,如果心性修煉到家,就如曾國藩所說的,“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第二是“主敬則身強”。事無大小,都是恭敬對待,絲毫不怠慢,如果我們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那人生在世就必有一番成就。這也是我近年感悟頗深的地方,態度決定一切,我們做人做事都要端正態度纔行。

第三是“求仁則人悅”。這是說責任和無私的重要性,你擔負責任越大,私心越少,你的成就就越高。

第四是“習勞則神欽”。曾國藩認爲懶惰是人生的大病,人敗皆因懶,“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不管是居家還是事業,不夠勤奮是不行的。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從諸葛亮到曾國藩,他們都是大豪傑大丈夫之流,一生做人做事都是最成功的。在人生的終點,他們都是真情流露,看其遺囑,對子孫後代既有殷殷教誨,也有無限期望。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不只是諸葛亮和曾國藩,歷史上很多人物在對待後人方面都是非常鄭重的,計之長遠。比如劉備臨死前就給兒子留下叮囑,其中有一句被千古傳頌:

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可以說,不管是諸葛亮、曾國藩還是劉備,他們在臨終前對待後人時候,都是最真誠的,他們留下的話都是他們認爲最重要的道理,是他們人生智慧的精華。

其中的內涵非常深刻,對現代人來說也有極高的啓發意義,可惜真正讀懂者極少。爲之一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