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到中年,蘋果越來越不像一家高科技公司了

文|智能相對論  XL

蘋果最近的消息有點多,但又撲朔迷離。

先是傳出3月16日將有蘋果發佈會,然後馬上又被彭博社的記者馬克 - 古爾曼(Mark Gurman)說“3月16日沒有蘋果發佈會”。

另一邊,iPhone 12系列手機剛傳出好消息,賣爆了,而iPhone 12這一款也成了最暢銷的機型,但又據知情人士透露,“由於iPhone 12 mini銷量未能達到預期,蘋果將在今年第二季度減少該機型的訂單,甚至有可能提前停產”。

還有,蘋果汽車自動駕駛剛剛傳出新信號,外媒稱“正與多家激光雷達供應商談判”,但之前現代、起亞否認自己是和蘋果一起造車的小夥伴,Apple Car突然遭遇“剎車”。

但銷量也好股價也罷,有關“蘋果增長何時見頂”的討論,彷彿像是個“茅臺何時漲到頭”一樣的僞命題。

蘋果到底還行不行?

1月底,蘋果發佈2021第一季度財報,史上首度單季度營收破千億,同比上漲21%至1114.4億美元。過去一年,疫情對於很多硬件公司來說都是災難,但到了蘋果這裏卻成了實打實的雪中送炭。

“智能相對論”不得不承認,“疫情居家辦公+華爲讓出高端市場份額+互聯網服務業務穩定增長”的組合,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讓蘋果嚐到了盈利增速恢復與估值成倍增長的雙重甜頭。

現在的蘋果有種有趣的現象:產品發佈前後媒體們各種唱衰,網友們奮起批判,毫無新意、兼容性極差、買了就是智商稅,然後集體被銷量和股價打臉。

經歷了去年9-11月三場新品發佈會的密集轟炸,蘋果各項業務強勢迴歸。如今2.1萬億市值的蘋果,業績只能用穩健來形容。穩到大家看見彪悍的財報覺得理所當然,穩到蘋果越來越像個沒感情的賺錢機器,龐大且精緻,勻速運轉。

當初重倉蘋果的巴菲特,用七個月淨賺300多億美元,悄然完成了業績救贖,成爲業內的經典交易案例。當初是什麼讓股神放下了不投科技股的原則?

實際上,蘋果這次的財報裏有兩個有意思的關注點,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服務業務繼續發力,蘋果從生態中賺錢

“智能相對論”在本次財報中的營收結構看到,蘋果較上季增長的營收中有49%來自於iPhone,這麼看來iPhone似乎依然是蘋果營收的主力軍,其實並不盡然。

細緻一點看數據,iPhone本財季同比增長爲17.23%,低於21%的整體增長。這也導致iPhone對比同期在蘋果的營收貢獻從60.94%下降到了58.86%。

作爲蘋果的支柱業務,iPhone的核心地位正在肉眼可見的下降。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服務營收佔比已經從2016一季度的8.0%提升到14.1%,成爲蘋果第二大品類。巴菲特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他看好的是蘋果的品牌力量及其產品+服務(如Apple Pay和iTunes)兩者組成的生態系統。

互聯網服務業務需要依賴硬件出貨爲基礎,蘋果如今的路子持續驗證了這一“雙生花邏輯”。硬件的強勢迴歸下蘋果的互聯網業務也進入加速狀態,本季度服務業務毛利率再上臺階,已達到68.4%,持續逐季提升。

近幾年的發佈會上庫克始終在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蘋果要從生態中賺錢。

目前iPhone持有量過10億,加上其他硬件持有總量超16.5億,這意味着從生態中獲益的巨大潛力。爲此蘋果蓄謀已久,從賣硬件到現在的“軟硬兼喫”。

早在2010年,蘋果的服務業務對整盤生意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至於整個部門被整合在一個大分類中,即“iTunes、軟件和服務”。這塊營收關鍵的成長背景時期,是在2014-2018年間。

當時蘋果面臨iPhone利潤佔比越來越大、整個公司都要變成iPhone公司,顛覆性的新硬件又始終缺席,而安卓陣營的硬件性能實力眼看就要追上來了。

因此弱化iPhone營收是有意爲之,而發展內容服務,就是蘋果想出用來“救場”的可持續增長點。

於是就有了2015年Apple Music首次亮相;2019年一股腦推出Apple News+,Apple Arcade,Apple Card和Apple TV+,對應着賣卡、賣片、賣新聞、賣遊戲。蘋果企圖通過提供創新型服務,改變新聞、金融、遊戲、影視娛樂這四大行業過往的服務模式。

隨着服務業務毛利率不斷衝高,形勢一片大好,蘋果一鼓作氣只求越來越“軟”:訂閱不同服務還得多次付費多麻煩,我們有訂閱全家桶—Apple One。

疫情期間在家多無聊,我們推出健身指導訂閱Fitness+,把身體指標實時數據投屏到Apple TV、iPad上,總之你不需要考慮別的在線健身產品。

有意思的是,蘋果原本極少給別的平臺提供軟件和服務,喬布斯曾經公開表示過對“爲Windows製作Safari瀏覽器”此類事情的深惡痛絕。但庫克在海量市場利潤面前顯然沒有逃過真香定律:Apple Music服務登陸了谷歌Nest Audio等更多第三方智能音箱,據說後續特斯拉汽車也會支持。

Apple TV應用則登陸索尼、LG、三星的智能電視,甚至連PS、Xbox遊戲主機也不例外,反正要無孔不入到讓用戶下不了蘋果訂閱服務的船。

蘋果企圖用又香又遠的套路,構築又深又寬的護城河。

服務業務大有代替iPhone成爲新搖錢樹之勢,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其中尤其是付費訂閱和Apple Music的增幅,爲蘋果的營收帶來了幾何級別的增長。

數據來源:Asymco

App Store始終是是蘋果服務業務中一個重要的吸金來源,pp2020年的總收入達到了640億美元,同比增幅28%,速度極爲恐怖。而且據外媒統計,單是2020年聖誕節和2021年元旦期間,用戶在App Store的支出就達到了18億美元,其中元旦當天更是創下了5.4億美元的單日最高消費記錄。

還有Apple Music。蘋果從2019年春季新品發佈會開始卯足了勁All in流媒體,這對Apple Music是件大好事,因爲視頻、遊戲和傳媒服務將會爲Apple Music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比如Apple TV+新劇與音樂人合作,劇集推出的原創唱片會在Apple Music上獨家首發。在遊戲裏首發專輯、辦虛擬演唱會、推出藝人專屬皮膚也是常見操作。Apple News+更是可以成爲音樂傳播的重要渠道。

這些優勢都不是單一渠道的Spotify可比的。據數據,Apple Music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就佔據了全球音樂流媒體收入的25%。

現如今如果硬要問蘋果的生態圈究竟哪裏牛?就說Apple TV吧,你單看也沒有什麼神奇的,最新第五代也只不過支持HDMI2.0a接口,連USB接口都沒。可如果你是iPhone/iPad/MacBook用戶,那Apple TV還真就是你唯一的最佳選擇。

因爲你可以用iPhone/iPad完成全部遙控,可以用AirPlay輕鬆傳輸音頻視頻到電視播放,可以在安裝Infuse之後,得到一臺全功能的網絡硬盤播放器。

所以,並不是做出了比iPhone/Macbook/Airpods等更好的產品就能掀翻蘋果。打敗柯達的不是更優質的膠捲,淘汰恐龍的也不是更霸氣的猛獸。

2016年5月巴菲特首次買入1000萬股蘋果,並在此後不斷加倉,想必也是看清了這一點。而蘋果營收構成的這一戰略性改變還漸漸導致了一個現象,那就是蘋果越來越不像一家高科技公司了。

高科技背後,蘋果實質已成消費品公司

衆所周知,巴菲特最愛的股票是消費品,最最愛的是可口可樂。頭頂股神光環的他選股原則簡單又深奧:要選擇產品需求永無止盡的快速消費品公司。

劃重點:需求永無止盡。這是對一家強消費品公司的定義。

2018年巴菲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蘋果做到了這點:“蘋果使其產品不可或缺。我很喜歡蘋果的業績表現,也很喜歡他們管理層的思維方式,購買蘋果股票就是爲了一直持有。”

股神重倉押注蘋果的一大原因並不是因爲突然偏愛科技股,而是他從另外一個視角去理解了蘋果:除了投資活動這一項,蘋果越來越不像個高科技公司,而是成爲了一家和可口可樂類似的消費品公司。

Q1財報投資活動數據

一般來說,高科技公司都是投資比較激進、資產減值風險較大、淨資產收益率(ROE)不佳、現金流較差等等。而蘋果呢?大把現金流、穩健的營收、高質量的ROE等等。我們回到蘋果Q1財報中來,對比一下爲什麼說蘋果像可口可樂。

首先,大量的現金儲備。“智能相對論”看到,消費品企業達到一定市場份額後會觸及天花板,再大規模擴張生產線、併購意義不是很大,因此公司規模和現金儲備相對穩定。可口可樂除了2018年大手筆收購Costa,多年來一直維持較高的現金儲備。

蘋果的現金儲備同樣富可敵國。所謂現金儲備,其實是包括蘋果買的各種國庫券、債券、票據之類。這點要記住了,可別只看貨幣資金。

Q1財報現金儲備數據

第二點,經營性現金流充裕。近5年來,蘋果這一數值大致在600-800億美元之間,可口可樂大致在80-110億美元之間。簡單點理解,經營性現金流高只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公司太賺錢了。

Q1財報經營性現金流數據

最後,穩健的消費品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毛利率夠穩,這一點蘋果當真是穩如泰山。

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鉅額的現金儲備護航,讓蘋果推出穩定毛利的新品沒有太大風險,最終成了和可口可樂差不多的盈利模式。

回到開頭的問題,爲什麼蘋果讓巴菲特破例?爲什麼它成爲第一家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的美股上市公司?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並沒有變化,變的是蘋果高科技面紗背後的實質:它已經成爲一家實質上的消費品公司。

那麼國產品牌情況如何呢?話說國產手機也有個特別愛搞生態的,就是小米

雖然雷軍聲稱小米是家互聯網企業,其次是個新零售企業,最後纔是一家賣硬件的。但從數據上看,小米的互聯網業務營收所佔比重依然較低。而對小米這樣的公司來說,營收多少就代表了現金流、更代表了公司的主要經營方向。

小米本身就不是巨頭,互聯網服務業務基數跟前輩們不是一個級別,所能提供的服務範圍也比較有限。你看財報或者報道中突出的亮點,基本都聚焦在手機出貨量是多少。平時愛鼓吹的全球排名前幾,那也是基於手機市場份額,而不是互聯網收入。不管是從外界認知還是數據,小米都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硬件零售公司。

小米財報淨資產收益率數據

再說華爲。華爲全家桶作爲目前安卓陣營裏唯一能跟蘋果掰一掰手腕的獨苗,似乎是更爲合適的對標品。然而且不說Huawei Share、Huawei Search等聯動硬件的效果尚不足以讓人產生對華爲產品的“剛需感”,單看年報數據,按我們對比蘋果可口可樂的標準,只能說距離“強大到穩定”的天花板還有段路要走。

對華爲、小米等國產品牌來說,目前更在意的或許是“活下來”和“喫更大的餅”。

很多老牌公司都有過激烈的轉型,曾經生產軍火的諾基亞一度成爲手機之王,做芝士切片機起家的IBM轉型後纔開始生產計算機。比起這種大刀闊斧,蘋果轉型更爲內在,是產品拓寬的同時戰略路徑的逐步遷移。如今的蘋果,是經常被批判缺乏創造性,但產品銷售依舊穩如狗、營收利潤和毛利率穩定、現金流充裕又預期清晰的巨頭。

它成爲了越來越穩健的“中年”蘋果。

有些意外的是,財報的亮眼業績公佈後,蘋果股價盤後交易中反而跌超3%。僅28、29兩天,蘋果市值就蒸發了高達2000億美金。

有人說是市場對蘋果的上漲產生了疲勞,也有人說股價一時的漲跌不能反應公司實際情況。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蘋果未來確實有可能會面臨一些相應的風險,比如硬件毛利率下探的可能性。

去年秋天,蘋果發佈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設備,說是“機海戰術”當真不過分。9月份的iPad Air4、iPad8、Apple Wacth 6、SE;10月份的iPhone12系列;11月份M1芯片的MacBook Air、Pro和Mac mini;12月份的AirPods Max。

這意味着蘋果要付出更高的營銷、倉儲、運輸等成本。如果今年蘋果繼續高頻發佈產品,不僅會增加管理難度,硬件利潤率也可能因成本高昂而受到拖累。

此外,國外疫情依舊猖獗。目前美國、巴西、印度仍然有數量衆多的感染者,連是否會有新一輪的疫情爆發都是未知,這對蘋果的供應鏈和物流服務等會造成不小的干擾,畢竟人家是要全球賣貨的。

這可能也是蘋果股價受挫的原因之一。

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疫情對蘋果並非全然壞事,它反過來會刺激居家辦公對於生產力工具的需求。此外華爲事件短時間內難有轉機,讓出來的高端市場份額基本都會被蘋果吞掉,尤其是我們國內,iPhone12這次在中國就賣爆了。加上當前蘋果手機的超級換機週期刺激,綜合來看,蘋果或已進入上升週期。

2001年喬布斯接受NHK訪談,留下一句話爲人津津樂道:“我們站在人文與科技的十字路口”。科技是手段,人文是歸宿。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團隊裏不僅有工程師,還有藝術家,帶着點浪漫主義的喬布斯彷彿造的不是電子產品而是藝術品,這份執着改變了世界對電子產品的態度,這或許正是老喬的偉大之處。

而時至今日,由創新驅動逐漸轉變爲銷售驅動,由科技藝術品逐步轉變爲剛需快銷品,站在十字路口的蘋果明顯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