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朽,忠魂長存

  2月19號,就在全國人民結束春節假期返崗的第二天,解放軍邊防部隊去年擊退外軍,保衛祖國邊疆的英雄事蹟被集中公開報道,大家終於有機會了解邊防部隊可歌可泣的戰鬥和感人細節。


  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衝在第一線,頭部遭到重創;營長陳紅軍帶人突入重圍營救團長,陳祥榕作爲盾牌手戰鬥在最前面,攝像取證的肖思遠也衝到前沿參加戰鬥。我軍增援隊伍趕到後一舉擊潰來犯外軍,而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肖思遠不幸犧牲,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爲了救助戰友而犧牲。


  戰鬥結束後,我軍出動運20大型運輸機,運載烈士遺體返回後方,部隊爲烈士們舉行了莊嚴的葬禮,戰士們持95步槍爲烈士行鳴槍禮致敬,悼念逝去的戰友。



  ▲運20運載着烈士遺體

  英雄不朽,忠魂長存,鳴槍禮是對犧牲戰友最高的禮儀,表達着大家對英雄們英靈的告慰、敬仰和祝福。



  ▲致以烈士最高禮節

  2018年,中央軍委頒佈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解放軍儀式里正式設立了鳴槍禮環節,標準化鳴槍禮在我軍發展歷程中還是第一次。鳴槍禮作爲軍隊特有禮儀,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鳴槍禮最早起源於歐洲線列步兵時代(排隊槍斃),雙方對射半天一定會有很多屍體和傷員,需要收容傷員安置死者。這個年代用的都是前裝槍,裝填速度很慢,於是在進行收容工作之前,會斜朝天開一槍,把槍內的子彈放空,以此來向對面說明:“我的槍裏已經沒有子彈了,先等我料理下受傷的兄弟們,完事後咱們再接着死磕!”

  安置完死傷者後,再朝天用空包彈發射3槍,告訴對面:“我已經收拾完了,咱們可以接着開幹了!”



  久而久之這一停止戰鬥安置死傷者的做法在戰場上慢慢固定了下來,朝天開3槍也逐漸演變成了哀悼戰場上死者的最高禮節。

  以美國爲例,警察和軍人的葬禮上都有鳴槍禮,步槍手一般都是單數,因爲西方文化認爲雙數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一般是3到7名槍手一字排開。鳴槍禮上使用的槍支一般是步槍,在一些警察的葬禮上是手槍或者霰彈槍,美國軍人的葬禮上則使用M1、M14和M16步槍。



  ▲美國海軍陸戰隊用M16行禮

  因爲鳴槍禮發射的是空包彈,半自動和自動步槍裏空包彈沒辦法完成自動循環,所以每次開槍以後都必須操作拉機柄手動上膛。相比於M1和M14,M16在裝彈動作上遠不如老式步槍來的莊重有禮,所以M1、M14等老式步槍依然是鳴槍禮的主力。





  ▲相比之下,老式步槍更加莊重有力

  2018年明確規定鳴槍禮以前,我軍其實已經有不少實踐,2015年志願軍遺骸回國,解放軍禮兵就進行了鳴槍禮,連續鳴槍三響向志願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樣是95行鳴槍禮,安裝了空包彈助退器

  省去了手動上膛的步驟

  我軍的標準的鳴槍禮和美軍有所不同,我軍鳴槍禮一般是旅團級以上單位組織進行,鳴槍禮兵人數爲12-50人左右,使用的禮槍則是所在部隊配發的步槍和空包彈,安裝空包彈制退器時不需要手動上膛,一般情況下則需要手動上膛。


  ▲沒有助推器就需要手動上膛

  指揮員下達舉槍口令後,禮兵左腳向前一步,舉槍約45度,槍口向左約30度,打開保險。 指揮員逐次下達預備——放口令,鳴槍禮兵依口令以單發形式發射,集體鳴槍12次(軍人葬禮儀式鳴槍3次)。 鳴槍完畢後,鳴槍禮兵關保險,收腳同時收槍,成掛槍立正姿勢。

  除鳴槍禮外,軍隊中的高規格禮儀還有鳴炮禮。



  ▲70週年閱兵中的鳴炮禮

  同樣鳴炮禮也是起源於歐洲的英國海軍,和鳴槍禮邏輯相同,一開始海軍船隻向天鳴炮也是爲了向對方示好,表明已經解除了自己的武裝。開炮的響數越多,就說明武裝解除得越徹底。

  隨着時間推移,各國海軍進入他國港口或者在公海遭遇外國艦船,就會主動開炮以示友好,而對方的岸炮或者軍艦也會開炮還禮。久而久之鳴炮就成了很隆重的禮儀,而且鳴炮響數越多,禮儀也越隆重。


  ▲中俄聯合軍演時,中國軍艦向俄軍鳴禮炮


  ▲中俄海上聯合軍演時,俄軍向中國軍艦鳴禮炮

  在納爾遜時代,主力戰艦有21門炮,於是英國皇家海軍決定以21響鳴炮作爲最高禮節,西方國家基本都以此爲標準,將21響作爲最高禮儀。



  ▲美國布什總統葬禮上的21響禮炮

  和西方國家不同,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上,108尊山炮分成兩組,一組裝填一組鳴放,一共發射28響,以此來代表黨28年的革命歷程。

  話說回來,對於中印邊境上奮勇向前犧牲的烈士們來說,什麼樣的高規格禮節都不爲過。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她;爲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英雄不朽,忠魂長存,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