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上首次明確表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後,大陸爲兩岸“和平統一”的努力就沒鬆懈過。

  蔡英文上臺後,其因爲不斷配合外部反華勢力,大大加劇了兩岸的對立,以致兩岸關係僵化。而大陸方面也多次抨擊臺當局“以疫謀獨”,“倚美謀獨”。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也沒有阻斷兩岸各領域的交流,並出臺各種方針政策促進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畢竟兩岸通過交流互動,深入瞭解,和平統一才更有希望。但對大陸的善意,臺灣卻不理解。

  

  在3月4日國臺辦召開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問:臺安全部門稱,大陸通過舉辦兩岸直播大賽、臺青主播培訓等,對臺進行所謂“認知作戰”,爭取臺灣民衆認同。對此有何評論?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說:我們一向積極支持鼓勵兩岸民衆尤其是青年加強交流,增進了解,攜手發展。

  大家都知道,目前電商直播行業在大陸蓬勃發展,而這大大促進了帶動了國內經濟發展。到去年末,大陸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3.88億。而兩岸網絡直播交流活動爲有志於在電商直播行業創業就業發展的臺灣青年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爲他們搭建圓夢的舞臺,深受臺灣青年歡迎。

  而臺當局爲己私利,害怕兩岸同胞走近走好,害怕臺灣民衆瞭解大陸的真實情況,基於其謀“獨”本性進行惡意操作,蓄意阻撓破壞兩岸同胞交流。

  

  近年來,大陸回應臺胞訴求,通過落實“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幫助臺胞臺商復工復產,極大地展現開放包容姿態。

  而兩岸在40年的交往中,經濟連結愈發緊密。數據顯示,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臺資去年到大陸投資比上一年增長了四成以上。

  可見,臺灣在貿易上越來越倚重大陸。臺當局不願意承認這些,但實實在在的數據擺在那兒,只要有良知的臺灣民衆都會認識到大陸對臺灣的重要。

  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想在方方面面與大陸剝離,其不斷推動新南向政策,但目前來看,其新南向政策沒有讓臺灣受惠,僅從臺灣每年農產品出口國的排名看,就幾乎沒有變化。

  其實,在“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原則下,通過交流,會大大地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這條路,而兩岸人民只有能過交流才能夠互信互愛。臺民衆能對大陸的政策深入瞭解。

  臺灣去年10月發佈的一份“臺海安全”民調顯示,逾九成受訪民衆希望兩岸和平相處,逾八成贊成兩岸交流。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曾表示,兩岸融合發展將使統一的條件越來越充分。

  

  近年來,全國兩會的召開,也讓更多的臺胞認識到大陸制度的優越性和進步性。他們從過去的輕視到如今的重視,從以往的刻板印象到現在的熱烈討論,意味着臺胞看到了大陸取得的巨大成就,願意客觀認識大陸的政治體制及制度優勢。

  2020年,大陸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人民幣大關,人均GDP連續兩年破一萬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超過17%,成爲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引擎。更值得驕傲的是,大陸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全面勝利,並在今年起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頻頻傳來的捷報讓兩岸同胞真切感受到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的強勁脈動。

  在大陸不排除“武力統一”的情況下,“和平統一”是最好的道路。而若“和平統一”,交流就是必然。

  而在今年的兩會了,民革中央也針對兩岸交流提交了提案。提案建議,以紀念辛亥革命的相關活動爲契機,以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爲平臺,可以進一步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爲兩岸民衆交流、合作的平臺,讓兩岸民衆有機會增進共同的歷史記憶,激發新的體驗和情感,在增強兩岸文化認同,爲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於兩岸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美國新政府也有表態。美國新總統拜登上任後,認爲兩岸缺乏對話是危險的,鼓勵雙方重新開展對話。我們相信,拜登政府是不想要中美或臺海開戰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拜登上臺至今,發佈了多個聲明以聲援臺灣,還出臺了一些舉措展現對臺的支持。但大陸方面並不懼美國的聲援與支持,不斷派戰機進入臺灣西南空域巡邏,讓臺軍疲於應對。

  大陸國臺辦曾表示,我們將繼續堅持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堅定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努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大力推動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紮實推進和平統一進程。

  大陸認定了的事,就會去做,而且會做好、做成。(郭宇男)

  相關推薦:

  試都別試!美推巨資"威懾計劃"想讓中國主動放棄統一

  中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出爐,規劃修路到臺北,頓時羣情振奮,統一呼聲高漲。

  但是美軍印太司令部成心添堵,向美國國會提交了一份“太平洋威懾計劃”預算報告。雖然叫“太平洋威懾”,但是所有內容都意在針對中國。

  “我們必須讓北京相信,使用武力達到目標的代價實在太高。”

  “你們在軍事上不可能贏,所以根本試都不要去試。”

  

  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

  爲此,印太司令部獅子大開口,向國會遞交預算報告,要求將撥款從2021財年的22億美元翻倍到2022財年的46億美元,並計劃在未來五年中爲這項計劃投入273億美元。

  巨資威懾

  在“太平洋威懾計劃”中,美軍以中國爲假想敵進行作戰推演,印太司令部爲“應對中國越來越大的安全挑戰”提出了幾點:

  一、在“第二島鏈”大本營關島花費16億美元建立“岸上宙斯盾”系統,保證全天候防空能力,以防護美國公民和部隊。

  

  “岸上宙斯盾”模擬圖

  二、在帕勞花費共25億美元建設高頻雷達系統和天基雷達星座,加強地區監測能力。

  三、在第一島鏈花費33億加強地面遠程火力系統,射程需超過500公里,建成精確打擊網。5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在第一島鏈剛好打到中國大陸。

  四、增加2.26億美元“信息行動”開支,採用“瞄準有害影響的反宣傳工具”。4400萬美元用於電磁戰、情報支持等活動。

  五、在印太地區建立多個作戰領域訓練基地,以便美軍和盟軍可以一起訓練、共同作戰。

  中國專家對此分析,“第一島鏈”分散部署精確打擊導彈系統,鎖住中國艦艇動作,“第二島鏈”加強反導防衛部署,增強信息監察,攻防兼備,美軍“查漏補缺”式地進行軍事力量加強,值得中國警惕和制定對策。

  意在臺灣

  “太平洋威懾計劃”脫胎於2014年的“歐洲威懾計劃”,其目的同樣是提供資金滿足行動需求,針對的目標是俄羅斯。

  增加駐軍、演習、預先部署、基礎設施和夥伴能力建設等操作,這讓美國許多精英認爲成功遏制了俄羅斯併爲此沾沾自喜,於是同樣的手段又拿來對付中國。

  國防部長埃勞德·奧斯汀認爲中國是五角大樓的主要威脅,“太平洋威懾計劃”會成爲美國國防部與國會攜手使用的“有用工具”。

  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在夏威夷舉行的防務論壇上提到“太平洋威懾計劃”時則說,“我們必須讓北京相信,使用武力達到目標的代價實在太高。”

  北京使用武力?在哪裏使用?這就有明顯的指向性。在美國認爲,中國武統臺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

  民進黨完全“臺獨”,國民黨“不獨不統”,在綠媒政治宣傳薰陶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中國武統實現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臺灣牌”作爲美國手中遏制中國的利器,美軍印太司令部以此爲藉口向國會索要大額撥款“威懾中國”——“以武力讓中國意識到發動軍事行動將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利益博弈

  插手臺灣作爲與中國博弈的一步,什麼時候干預、如何幹預、干預到什麼程度,美國也是需要權衡的。在美國看來,這是一筆需要計算收益與損失的“生意”,它不願意利益受損,也想重回印太地區的霸主地位。

  但對中國而言,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是絕不會放棄、也必須完成的事業。

  以權衡利弊之心,對上中國的信念,美國必然輸給中國。

  2014年的“歐洲威懾計劃”,迄今美國已投入了200多億美元。“太平洋威懾計劃”撥款了22億美元后,又要求在五年中投入273億美元,國會舍不捨得花錢?

  

  在美國國內,變異病毒的出現可能會使得疫情持續惡化,經濟飽受重創。拜登政府爲了援助“處境艱難的美國人”,不惜拿出“歷史性的”1.9萬億給窮人發錢,以刺激經濟。

  控制疫情要花錢,提振經濟要花錢,捉襟見肘的財政還要支出一大筆軍費開支?

  可能美國咬咬牙也要拼一把?

  在全球大環境下,歐盟小心翼翼拒絕加入美國的對華遏制陣線,印度見風向不好轉而向中國開放投資,韓國明確表示不想捲入中美博弈,連拜登自己的對華決策也顯得搖擺模糊——不讓中國統一、又不承認臺灣獨立。

  美國想拉攏盟友看起來很難,拿出一大筆開支也很難,此時祭出“太平洋威懾計劃”,更像是嚇唬中國,忽悠盟國,看上去很有幾分色厲內茬。

相關文章